1.有关书法的名言

2.练书书法的名言

3.书法的名言

4.关于书法的名言俗语

5.有关中国书法的名言名句

6.书法的名人名言

7.书法的名言名句

关于书法的名言名句 励志_有关于书法的名言名句

1、用墨须要随浓随淡,可燥可湿,一气成之自然生气远出。清.秦祖永《桐阴画诀》

 2、柔和则绰约呈姿,刚节则鉴艳执操......。唐.张怀灌《评书药石论》

 3、拘则乏势,放又少则,纯骨无媚,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钝。梁武帝《又答论》

 4、盖有骨必有肉,有实必有虚。否则峥嵘而近于险恶,无缥缈空灵之势矣。清.盛大士《溪山卧浮录》

 5、书法趋骨力刚健,最忌野。清.梁献《学书论》

 6、人之于书,得心应手,千形万状,不过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若而书也,修短合度,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互济。明.项穆《书法雅言》

 7、肥字须要有骨,瘦字须要有肉......。北宋.黄庭坚

 8、徘徊俯仰,容与风流。刚则铁画,媚若银钩,丽则倚糜而清遒。唐.欧阳询《用笔论》

 9、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10、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清.刘熙载《艺概》

 11、骨体筋而植立,筋附骨而萦旋,骨有修短,筋有肥细,二者未始相离,作用因而分属。

 筋骨不生于笔,而笔能损之益之;血肉不生于墨,而墨能增之减之。

 肉托毫颖而腴,筋籍墨沉而润。腴则多媚,润则多姿。清.笪重光《书筏》

 12、夫马筋多肉少为上,肉多筋少为下,书亦如之。唐.张怀灌《评书药石论》

 13、书以疏为风神,密为老气。当疏不疏,反成寒乞;当密不密,必至调疏。宋.姜夔《续书谱》

 14、一点一画,一字一行,排次接而成。古贴字体大小颇有相颈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15、一字之行,理有数等,有上盖大者,有下画长者,有左边高者,有右边高者,非在一途而取轨,全资众道以相承。明.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

 16、真书用笔,自有八法。一字之间,长短相补,斜正相拄,肥瘦相混,求妍媚于成体之后。宋.姜夔《续书谱》

 17、笔格遒劲,亦是浑厚有力,非出筋露骨,令人见面刺目。清.华琳《南宗诀秘》

 18、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晋.卫烁《笔阵图》

 19、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侬肥,肥则大恶道矣。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20、横不能平,竖不能直,腕不能展,目不能注,分布终不能工;分布不工,规矩终不能圆备;规矩有亏,难云法书矣。清.笪重光《书筏》

 21、学书未有不从规矩而入,亦未有不从规矩而出。所谓因筌得鱼,得鱼忘筌。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22、使尽气力,至于沉尽入骨,笔乃能和。和则不刚不柔,变化斯出。故知和者,沉劲之至,非纵逸之谓。清.王淑《论书滕语》

 23、瘦而露骨,肥而露肉,不以为佳;瘦不露骨,肥不露肉,乃为上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24、画促则字势横,画疏则字形慢;拘则乏势,放又少则;纯骨无媚,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饨,比并皆然。萧衍《答陶隐居论书》

 25、世人但以怒张为筋骨,不知不怒张自有筋骨焉。北宋.米芾《海岳明言》

 26、书之要,统于“骨气”二字。骨气而曰洞达者,中透为洞,边透为达。洞达则自之疏密肥瘦皆善,否则皆病。

 27、字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用骨得骨,故取指实;用筋得筋,故取腕悬。清.刘熙载《艺概》

 28、人知直画之力尽,而不知游丝之力更坚利多锋。清.笪重光《书筏》

 29、字有骨肉筋血,以气充之。书之六局,以气为主。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30、大要以笔老为贵,少有失误,亦可辉映。所贵乎浓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备具,真有真之态度,行有行之态度,草有草之态度,必须博习,可以兼通。宋.姜夔《续书谱》

 31、夫运者,先运其心,次运其身,运一身之力,尽归臂腕,坚如屈铁,注全力于指尖。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32、书要兼备阴阳二气。大凡沉着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清.刘熙载《艺概》

 33、刚劲忌野,清劲忌薄。清.梁献《评书贴》

 34、老乃书之筋力,少则书之资颜。明.项穆《书法雅言》

 35、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逸,可谓美矣。近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36、作字如人,然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备而后可为人,阕其一行尸耳。清.王淑《论书滕语》

 37、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阕一,不成为书也。北宋.苏轼《论书》

 38、初学之际,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唐.徐浩《论书》

 39、风神者,骨中带肉也。老劲者,肉中带骨也。有志临池者,当以慧眼区别之。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40、先仪骨体,复尽精神,有肤有血,有力有筋......。丝来线去,脉络分明。《书学详说》

 41、骨即存矣,而遒润加之。唐.孙过庭《书谱》

 42、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唐张怀灌《文字论》

 43、欲学书先定间架,然后纵横跌宕,惟变所适也。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44、字为城池,大不虚,小不孤故也。虞世南《笔髓论》

 45、用笔在使尽笔势,然须收纵有度;结字在得其真态,然须映带习美。清.冯班《钝吟书要》

 46、晋,唐人结字,须一一录出,时常参取,此最关要。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47、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东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48、字之骨,大指下节骨是也;字之筋,笔锋是也;字之肉,笔毫是也。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元.陈绎曾《翰林要诀》

有关书法的名言

关于书法的名言有很多,举例如下:

1、褚遂良:“令人都不闻师范又自无鉴局,虽古迹昭然,永不觉悟,而执燕珉以为宝,玩楚凤而成珍,不亦谬哉!……良师不遇,岁月徒往。今之能者,时见一斑,忽不悟者,终身瞑目。盖书非口传手授而云能知者,未之见也。”(李嗣真《书后品》)

2、卢携说:“盖书非口传手授而云能知,未之见也。”(卢携《临池诀》)

3、解缙说:“学书之法,非口传手授,不得其精。”

4、怀素心悟曰:“夫学无师授,如不由户而出。”乃师金吾兵曹钱塘邬彤,授其笔法。(陆羽《僧怀素传》)

5、王羲之说:“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6、颜真卿曰:“夫草书于师授之外,须自得之。张长史观孤蓬、惊沙之外,见公孙大娘剑器舞,始得低昂回翔之状。?”怀素对曰对曰:“贫道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夏云因风变化,乃无常势,又无壁坼之路,一一自然。颜公曰:“噫!草书之渊妙,代不绝人,可谓闻所末闻之旨也。(陆羽《僧怀素传》)

练书书法的名言

1、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2、无声之音,无形之相。

3、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4、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

5、老夫之书,本无法也。

6、婉若银钩,源若惊鸾。

7、学书当自成一家之体。

8、心正则笔正。

9、龙威虎振,剑拔弩张。

10、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

11、书肇于自然。

12、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

13、笔秃千管,墨磨万锭。

14、龙跳天门,虎卧凤阁。

15、婉若银钩,漂若惊鸾。

16、书中有画,画中亦有书。

17、云鹤游天,群鸿戏海。

18、怒猊抉五,渴骥奔泉。

19、翰墨之美,多以身后腾声。

20、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21、挥毫落笔如云烟。

22、写字如画狗,越描越丑。

23、时时只见龙蛇走。

24、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25、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

26、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27、字无百日功。

28、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29、怒蹄蹴踏苍山颓,岧嶤臃肿难为状。

30、字怕练,马怕骑。

31、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32、书之要,统于“骨气”二字。

33、字不可重笔,话不可乱传。

34、笔下龙蛇似有神。

35、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36、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

37、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38、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39、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

40、行于简易闲澹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

书法的名言

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文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有哪些名言是有关书法练习的呢?下面我给你带来的是练书书法的名言的内容,希望你喜欢!

练书书法的名言(经典版)

 1) 清心寡欲,字生精神,是亦诚中形外之一证。

 2) 渣滓去,则清光来,若心地丛杂,虽笔墨精良,无当也。故扬子云:字为心画。

 3) 昔人有联语云:夫复何为,莫非自然。真至理名言也。作书亦当知此意。

 4)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书亦如之。

 5) 摹古之法,如鬼享祭,但吸其气,不食其质。

 6) 心粗气浮,百事无成。书虽小道,亦须静定。

 7) 冷看古人用笔,勿参以杂念,是亦收放心之一法。

 8) 离形得似,书家上乘。然此中消息甚微,不可死在句下。

 9) 握笔之法,虚掌实指。指聚则实,指实则掌自然虚

 10) 死指活腕,书家无等等咒也。指死则笔直,腕活则字灵。

 11) 逆笔起,最得势。褚河南书,都逆起,隶法也。

 12) 字须笔笔送到,到笔锋收处,笔仍提直,方能送到。

 13) 作楷须明隶法,作隶切忌楷气。作隶须有万壑千岩奔赴腕下之气象。

 14) 初学临书,先求形似,间架未善,遑言笔妙。

 15) 笔须凌空,固也。然学者误会斯语,每走入空滑一路去。必曰气空笔实,方能无弊。

 16) 书贵熟,熟则乐。书忌熟,熟则俗。未能画平竖直而遽求神妙,是犹离规矩以求巧,非吾所敢知也。

 17) 书无定法,莫非自然之谓法,隶法推汉,楷法推晋,以其自然也。唐人视法太严,故隶不及汉,而楷不及晋。

 18) 学楷宜由唐而晋,隶则非汉不可。

 19) 汉隶笔笔逆,笔笔蓄。起处逆,收处蓄。

 20) 字之纵横,犹屋之楹梁,宜平直,不宜倾欹。

关于练书书法的名言(最新版)

 1) 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南朝梁皇帝萧衍

 2) 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虞世南《笔髓论》

 3)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孙过庭

 4) 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项穆《书法雅言》

 5) 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6) 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南朝?梁书画家袁昂《古今书评》

 7) 怒蹄蹴踏苍山颓,岧嶤臃肿难为状。?清代文人严允肇《洗象行》

 8)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扬雄《法言》

 9) 书法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朱和羹《临池心解》

 10) 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项穆《书法雅言》

 11)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齐,便不是书法,但得其点画耳。?东晋书法家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

 12) 夫马,筋多肉少为上,肉多筋少为下;书亦如之,皆欲骨内相称,神貌洽然。?唐代书法家张怀瓘《六体书论》

 13)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苏轼《书论》

 14) 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居官更讲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贵重。?松年《颐园论画》

 15) 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故当熟之于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于身。德而熟之于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书法三味》

 16) 手与神运,艺从心得。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自得,以终其身。?朱文长《续书断》

 17) 拳要打,字要练。

 18) 云鹤游天,群鸿戏海。

 19) 古之善书者多寿,心定故也。人能定其心,何事不可为。

 20) 书法亦就佛法,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至于极也,亦非口手可传焉。

练书书法的名言(热门版)

 1) 书肇于自然。?蔡邕

 2) 笔秃千管,墨磨万锭。?苏轼

 3)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4) 时时只见龙蛇走。?李白

 5) 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南朝梁皇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

 6) 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着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朱和羹《临池心解》

 7) 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刘熙载《艺概》

 8) 字无百日功。

 9) 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王妤

 10) 书中有画,画中亦有书。?清代学者方玉润《星烈日记汇要?游艺》

 11) 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面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正。?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王羲之传论》

 12) 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唐代书法家张怀瓘《书议》

 13) 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14) 婉若银钩,漂若惊鸾。?西晋书法家索靖

 15) 写字如画狗,越描越丑。

 16) 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松年《颐园画论》

 17)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唐代书法家孙过庭

 18) 字怕练,马怕骑。

 19) 字不可重笔,话不可乱传。

 20) 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唐朝开国宰相房玄龄《晋书?王羲之传》

 

看了练书书法的名言还看:

1. 关于练习书法的名言

2. 关于练习书法的名言

3. 学习书法的名言

4. 学习书法励志名言

5. 书法名言名句大全

6. 经典励志名人名言书法

关于书法的名言俗语

书法的名言:书不师古,如夜行无烛、学古须得其神骨、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天行健。

1、书不师古,如夜行无烛

出处:这句话出自清代书法家秦祖。

释义:秦祖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习书法要从临习古人开始的,不临古人书法,就像在漆黑的夜里走路一样,找不到前进的方向。的确是如此,不论古今哪位书法家无不是从临帖开始的,所以临帖是我们学习书法必走的道路。

2、学古须得其神骨

释义:我们学习古人的书法,并不是只有用笔和结字,还有很多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出处:清代的梁巘《平书帖》:“学书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时人。学古人须得其神骨,勿徒其貌似。”这句话主要说明了学习古人书法的必要性,还强调了学习古人书法不只是追求形似,神韵亦是重要所在。

3、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

出处:唐·张彦远

释义:书指书法识学也就是积学致远就是有成就,通过学习书法增长知识,积累学问,有利于个人品行和文化素质的培养,可以使一个人有成就

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出处:《庄子·渔父》

释义:对待事情锲而不舍,终会成功。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鼓励人们,为了理想和目标努力奋斗,不怕遭受挫折,是非常励志的经典名言。

这句名言用在事业上、学业上、生活上都有着鞭策的作用。观山老师书写的这幅字,观其力而不失,身姿展而不夸,笔迹流水行云,悬挂在办公室内积极励志,更能彰显出您的品位和内涵。

5、天行健

出处:《庄子·渔父》

释义:君子应该像天体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这句名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条精神命脉,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傲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之源和力量之源,作品寓意非常好。

有关中国书法的名言名句

1、字之纵横,犹屋之楹梁,宜平直,不宜倾欹。

2、笔须凌空,固也。然学者误会斯语,每走入空滑一路去。必曰气空笔实,方能无弊。

3、唐代书法家张怀瓘。

4、离形得似,书家上乘。然此中消息甚微,不可死在句下。

5、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

6、逆笔起,最得势。褚河南书,都逆起,隶法也。

7、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

8、手与神运,艺从心得。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自得,以终其身。

9、云鹤游天,群鸿戏海。

书法的名人名言

1.侍郎行者

唐时,有一位名为徐安贞的人,作官时因怕事被牵累,逃隐到山里。因病声哑不能言语。数年之后,某佛寺要选擅长书法的人,为寺庙的梁柱书写楹联。徐安贞不留意跨过放置在地上的梁柱,犯了大忌。

庙中住持很生气,用手杖打他的背,他赶紧用手在地上写道:“我虽不能说话,但学过大字书法,期望能让我试试看”。结果,姑且让他一试之生,庙里的僧众都心悦诚服,心甘情愿地请他全部书写,而不计较他的过错。

2.笔冢

智永禅师为隋、唐间人,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孙,因十分用功练习书法,用坏的毛笔都弃置在大竹篓里,经年累月之生,积了五大篓,于是他自己作了铭文,并埋葬了这些笔头,称为笔冢,可见得他爱书惜物的襟怀。

3.铁门限

智永禅师擅长楷书、草书,能傅王羲之的风范。他虽然在永兴寺修行,但是书法的名气却愈来愈响亮。很多人都透过各种关系来索求他的书法作品,人来人往络绎不绝,门槛都被踩坏了,他只好将门槛用铁皮包起来,人们就笑称为“铁门限”。

4.红叶作书,郑虔三绝

郑虔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学者,书法家,学问很渊博。他青年时代就爱好写字绘画,但令人心酸的是家境贫寒,穷得连纸张也买不起,用什么来练字呢?正好附近慈恩寺庙里存放有几间屋。的柿叶,他便搬到寺庙里住下,每一天取红色的柿叶当纸,刻苦学书。

时间一长,把几间屋的柿叶都写完了。功夫不负有心人,郑虔最后艰难而玉成,他的书法、绘画和诗歌都取得很大成就,唐玄宗见了赞叹不已,称之为“郑虔三绝”。

前人说:“梅花香自苦寒来”,从郑虔学书的故事中,不是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吗?

5.柳书之贵

唐代书家柳公权书法名气很高。官至太子太师,与颜真卿并称为“颜柳”。当时的公卿大臣都认为,碑刻或其墓志的书法若不能请到柳公权来写,就是子孙不孝。甚至外夷来向朝廷入贡,常另外出资购买柳公权的书法作品带回去,可见他是如何的声名远播了。

书法的名言名句

关于书法的名人名言

 关于书法的名人名言,说话是一门学问,同一个意思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我们可以多积累一些句子,来丰富我们的语言,下面来看看关于书法的'名人名言供大家参考。

书法的名人名言1

 1、书法在用笔,用笔在用锋。——周星莲

 2、笔秃千管,墨磨万锭。——苏轼

 3、挥毫落笔如云烟。——杜甫

 4、阳气明而华壁立,阴气大而风神生。——王羲之

 5、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韩渥

 6、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项穆

 7、笔心,帅也,副毫,卒徒也。——刘熙载

 8、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孙过庭

 9、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柳公权

 10、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沈括

 11、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王妤

 12、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刘熙载

 13、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董其昌

 14、笔底深秀,自然有气韵,有书卷气。——蒋骥

 15、气有清浊厚薄,格有高低雅俗。——刘熙载

 16、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刘熙栽

 17、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米芾

 18、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庄子》

 19、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项穆

 20、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刘熙载

 21、书之妙道,神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可绍于古人。——王僧虔

 22、学一半撒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郑板桥

 23、不求形似,正是潜移造化而于天游;近人只求形似,欲似所以愈离。——恽寿平

 24、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气立矣。——蔡邕

 25、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物,曰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刘熙载

书法的名人名言2

 1、草书真有异,真则字终意终,草则行尽势未尽。唐.张谚远《法书要录》

 2、真以方正为体,圆奇为用;草以圆齐为体,方正为用。正能含奇,奇不失正。明.项穆《书法雅言》

 3、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唐.孙过庭《书谱》

 4、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刘熙载《艺概》

 5、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米芾

 6、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王妤

 7、笔下龙蛇似有神。——张怀谨

 8、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张怀谨

 9、字不可重笔,话不可乱传。

 10、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张彦远

 11、且其浩浩落落之怀,一皆寓于笔墨之际,所谓品高,韵自胜焉。——张沅《石涛画语录》

 12、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张彦远《法书要录》

 13、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刘熙载《艺概》

 14、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项穆《书法雅言》

 15、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张怀谨

 16、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李嗣真

 17、夫书禀乎人*,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18、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扬雄《法言》

 19、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故当熟之于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于身。德而熟之于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书法三味》

 20、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项穆《书法雅言》

 21、云鹤游天,群鸿戏海。

 22、字无百日功。

 23、笔*千管,墨磨万锭。——苏轼

 24、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虞世南《笔髓论》

书法的名人名言3

 1、用墨须要随浓随淡,可燥可湿,一气成之自然生气远出。清.秦祖永《桐*画诀》

 2、柔和则绰约呈姿,刚节则鉴艳执*......。唐.张怀灌《评书*石论》

 3、拘则乏势,放又少则,纯骨无媚,无力,少墨浮*,多墨笨钝。梁武帝《又答论》

 4、盖有骨必有肉,有实必有虚。否则峥嵘而近于险恶,无缥缈空灵之势矣。清.盛大士《溪山卧浮录》

 5、书法趋骨力刚健,最忌野。清.梁献《学书论》

 6、人之于书,得心应手,千形万状,不过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若而书也,修短合度,轻重协衡,*阳得宜,刚柔互济。明.项穆《书法雅言》

 7、肥字须要有骨,瘦字须要有肉......。北宋.黄庭坚

 8、徘徊俯仰,容与风流。刚则铁画,媚若银钩,丽则倚糜而清遒。唐.欧阳询《用笔论》

 9、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10、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清.刘熙载《艺概》

 11、骨体筋而植立,筋附骨而萦旋,骨有修短,筋有肥细,二者未始相离,作用因而分属。

 筋骨不生于笔,而笔能损之益之;血肉不生于墨,而墨能增之减之。

 肉托毫颖而腴,筋籍墨沉而润。腴则多媚,润则多姿。清.笪重光《书筏》

 12、夫马筋多肉少为上,肉多筋少为下,书亦如之。唐.张怀灌《评书*石论》

 13、书以疏为风神,密为老气。当疏不疏,反成寒乞;当密不密,必至调疏。宋.姜夔《续书谱》

 14、一点一画,一字一行,排次接而成。古贴字体大小颇有相颈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15、一字之行,理有数等,有上盖大者,有下画长者,有左边高者,有右边高者,非在一途而取轨,全资众道以相承。明.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

 16、真书用笔,自有八法。一字之间,长短相补,斜正相拄,肥瘦相混,求妍媚于成体之后。宋.姜夔《续书谱》

 17、笔格遒劲,亦是浑厚有力,非出筋露骨,令人见面刺目。清.华琳《南宗诀秘》

 18、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晋.卫烁《笔阵图》

 19、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侬肥,肥则大恶道矣。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20、横不能平,竖不能直,腕不能展,目不能注,分布终不能工;分布不工,规矩终不能圆备;规矩有亏,难云法书矣。清.笪重光《书筏》

书法的名言名句如下:

1、书肇于自然。——(汉·蔡邕)

2、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唐·张怀灌)

3、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唐·张彦远)

4、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唐·张怀灌)

5、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唐·张怀灌)

说起练习行书,很多人表示在有了一定基础的前提下,首选当是《行书千字文》。

《千字文》原本是南北朝时期梁朝的才子周兴嗣所编纂的千字韵文。梁武帝喜爱王羲之的书法,便命人从王羲之的书法中选取1000个不重复的字,以便于日后的书法练习。

历史上誊写《千字文》次数最多的者,莫过于王羲之的后人智永和尚,相传智永誊写了八百多本《千字文》,奈何抵不过历史的烟云,到如今遗留下来的却是寥寥无几,且都不清晰辨认出其字。

《行书千字文》写于赵孟頫晚年时期,是其一生书法最为老辣、娴熟、精湛的时期。其书法没有用唐宋时期的意趣,而是直追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韵味,颇有魏晋书风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