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苦研13年打破西方垄断,造出世界最强预警机,知道是谁的创举吗?

2.中国超级计算机血泪史,误信“造不如买”,真的是这样吗?

3.造飞机不如买飞机是谁说的

4.高端光刻机为什么难“买”又难“造”?

5.中国在科技方面哪些不如外国?如照相机、飞机发动机是我知道的,其余不知多少

造不如买的名句是谁提出_造不如买买不如租是谁

在1840年的战争的战争实践中,清出现了一批认识到海军军舰重要性的高级官僚。他们提出来要建造重炮、军舰,清同意了。那么,为什么清末能造重炮、军舰,到了民国却无法制造出来呢?

主要是一开始的技术不行。民国刚建立时期的重炮用的是合金技术,而民国的时候,中国还没有掌握这个技术,只能依赖国外进口。当然,你说张作霖的东北奉天兵工厂就可以造出来,这个说法是对的,不仅仅能造出来重炮,甚至可以制造坦克和飞机(是不是想起了贝塔和舒克,我是不是暴露年龄了?)但是,你要注意的是全是用日本的技术,让日本的技师指导,我们只是负责组装而已,这不还是人家的东西?

在全面抗日时期,我们民国的制造能力起来了,在陆军常用的武器中,仅凭国产就能完全满足消耗的有三大类(迫击炮、重机枪、各种榴弹),能够基本满足消耗的有四大类(、轻机枪、枪弹、迫击炮弹)。可见我们的技术是越来越先进了,最起码可以满足自己需要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给自足了,还是不错的呀。

在军舰方面,我们的发展还是相对滞后的,军舰一般是购别人的,要么就是散货船自己改装一下。你自己想想,这样的改装是不是会有效果?就跟80年代的某次对台军演一样,将坦克放在渔船上,冒充船舰,你觉得是不是不大好呢?但是,我们当时就是找不到军舰了,没办法的事情。

你觉得我们现在基本上满足了自己的需要,甚至有了自己的航母,是不是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感到自豪?

苦研13年打破西方垄断,造出世界最强预警机,知道是谁的创举吗?

1985年3月14日,父亲给国防科工委党委写了一封信。他用词激愤:“有些人要去搞企业、公司经商,就让他们离开军队或去搞好了!这种官商或军商,实不是我们***领导的军队干的,只有军阀国民党可以。热衷于经商,必然导致腐败。尤其是国防科工委机关,不去向科学技术高峰攀登,而热衷于赚钱,实在可悲!

“不要把自己的人格也变成商品!我自己长期以来,有一句警告自己的话:‘勿逐名利自蒙耻’,不知以为然否?请恕直言!其目的,不外望国防科技战线的同志发扬国防科技战线的优良传统而已。”

有一次,来人闲聊,说到国防科工委还在经商,父亲愤然斥道:

“什么公司、公司的,就是借公肥私。什么中心!我看就是以钱为中心!”

人家对他说:现在社会上都这样。他回答:“我们是干什么的?是搞的!能和人家一样吗?”

人家又说:首长没听说吗?搞的,不如卖茶叶蛋的。

父亲大怒:“是谁说的这个话,就让谁去卖茶叶蛋好了!”他愤愤地用手杖戳着地板,说:“现在就把他从我这里撵出去!”

父亲在常务会议上说:“军队和经商,势必导致官倒,官倒必然导致腐败。穿着军装倒买倒卖,是军队的耻辱,国家的悲哀。提倡部队做买卖赚钱,无异于自毁长城。”

说着说着,又愤愤起来:“我们在工作的人,如果连这些都制止不了,这样搞下去,将来发生了战争,该杀谁的头?首先该杀我们的。杀了我们的头,还要落下骂名、丑名、恶名!连尸首都要遗臭万年!”

想了想,他又补上一句:“到时候,怪不得别人要打倒你!”

满座皆惊。

但他已无力回天。党政军经商的大潮铺天盖地而来。一段时间内,整个军队都已浸泡在商海之中了。

到过海南的人,不会不对公路两侧标有“八一”军徽的加油站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很多城市里,通信兵经营传呼服务的广告,军办旅店、餐馆、酒吧、卡拉OK屋,随处可见。军队也迅速进入了资本运作的领域,房地产业、证券业和期货业。军队不仅参与正常的商业活动,还参与一些非法牟利活动。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下冒出了许多挂动车牌的汽车。车牌一转手就能换来成捆的钞票,对部队而言,除去申请需要时间外,无需成本。当这一情况引起交通警察的注意后,干脆将自己的士兵连同军车一起出租,这就正应了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这句话。

随着军队下海的深入,军办企业的产权关系也越发复杂了。不同部队单位合股的企业、军事单位与非军事单位合股的企业,军队单位与港资、台资和外资合股的企业。一旦合股,便有了利益上的一致,军队成为唯利是图的商业性组织,在捍卫自己的经济利益上,军队必然会冲锋陷阵的。工商、税务、海关、森林部门的检查,奈何于我?

但问题还不仅止于此。父亲常会说的那句话:“木必先朽而虫始蛀之!”真正要命的是内部的腐烂,机制上的变化。市场和战争能融合吗?公司的机制正在替代军队的机制。战争要求军队的是绝对的服从,而市场要求的是等价交换。国家安全是军人的使命;经商使各部队都变成了独立的利益主体。一旦有了切身的经济利益,各单位都希望保守自己的“商业秘密”,谁也不可能掌握全局的真实情况,谁也不知道全国有多少军办的经济实体,

中国超级计算机血泪史,误信“造不如买”,真的是这样吗?

我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研制雷达,然后负责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应用到预警机上,把设计变为现实。——王小谟

在曾经西方全面压制中国发展的时代,许多人投身在了科研工作之中,为了打破西方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垄断而奋斗终生,坚信着中国必将发展起来。这些坚定的爱国主义者之中,有邓稼先,有于敏,有钱三强,当然也有今天的主角,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院士。

早年的成长历程

王小谟出生在1938年的上海。当时正值战争时期,国家动荡,不过王小谟的父亲身为参谋,倒也可以养家糊口,虽然国家整体状况不佳,但王小谟的童年倒是很少忍饥挨饿,而这一切都在1950年发生了改变。

后来王小谟的父亲失去了自己的上司,王小谟一家就此失去了依靠,父亲选择租下了北京西城区的一个小院,王小谟便开始在北京生活。

在当时的北京,大街小巷里的人们都酷爱京剧,王小谟也受到影响,非常热爱京剧文化,他希望能有一台自己的收音机,但家中如今落寞,维持温饱已是极限,一台收音机的价格十分昂贵,并不是王小谟家能买得起的,于是王小谟灵机一动,用攒下的钱跑去小市场买了一堆零件,竟然组装出来一台收音机。

王小谟认为,对京剧的爱好,让他和无线电波结下了不解之缘。转眼间,王小谟就16岁了,当时还是1956年,高考在即,王小谟对自己的未来没有太大的想法,便听从父母的安排,去了北京工业大学,专业也是他比较感兴趣的无线电类专业。

这时的王小谟,只能算是一个成绩中等的普通学生,完全没人看得出这个孩子未来会成为中国预警机之父,因为热爱京剧,热爱参与京剧社团和演出队,王小谟的学习成绩也受到了影响,他大二的物理考试仅仅得了两分,所幸在无线电专业课上他没有放松,在毕业时他的毕业设计也获得了很好的成绩。

王小谟与雷达结缘

在这样愉快的氛围下,王小谟最终毕业,分配到了南京第14研究所,这曾经是国民党的雷达修配厂,如今成为了中国雷达的龙兴之地,王小谟在一番了解后,深刻地明白了中国当时的处境。

在大学里的时光,他醉心于文化艺术,却忘记了中国是多么需要好的雷达技术,在这里,老专家告诉他,许多科研人员甚至不知道雷达长什么样子,为了搞好雷达技术,科研人员常常坐火车去中苏边境,用望远镜去看苏联的雷达长什么样子,然后回来仿制,这样的故事让王小谟感到了某种异样的情绪,他感到自己身上的担子很重,但他已经准备好扛住这份压力,研究出中国的雷达,成为了王小谟的一个目标。

雷达这种电子设备,其实早在一战时就已经由英国发明,用来寻找敌方飞机,在二战后依旧没有太大进步,保持在二维坐标上,无法给出敌方飞机的具体高度,直到二战后才出现了可以报出敌方飞机高度的三维雷达,原本中方在苏联的帮助下,也有机会研制出三维雷达,但因为中苏关系的破裂,这项合作胎死腹中。

但中国人并不惧怕困难,即使苏联专家撤走了,中方也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研究雷达,1961年,王小谟在上级的指示下,独自抱着中苏破裂后苏联方面留下的资料,开始研究三维坐标雷达。

王小谟仔细研读了这些资料后,发现这些资料远远不足以支撑起一个雷达体系,于是又从国外搜集各种资料,王小谟一直学习的是俄语,但国外资料大部分使用英语,这意味着王小谟的工作又多了一项,那就是学习英语,必须要先掌握英语,才能继续研究雷达。

王小谟一边寻找着资料,一边又学习英语,囫囵吞枣一年下来,竟然真的把英语学通,至少能够看懂这些资料。

一切准备就绪,只等扬帆起航,但意外再一次来到了王小谟的身上,因为社会形势,王小谟被拉去计算机科坐冷板凳。但王小谟没有因此消沉,反而在接触计算机的过程中,他找到了新的消遣乐趣,他可以在计算机上下下棋,听一听自己喜欢的京剧,不久后,他就熟练地掌握了计算机,计算机在他手中不仅是一个消遣的工具,还为他之后研究三维雷达技术结合计算机打下了一个基础。

王小谟曾回忆道,没有那段时光的话,自己可能要花更多的时间在计算机上。在这样的生活中,王小谟的机会终于到来了,后来受国家调令,许多技术人员转移到了贵州的大山之中,秘密组成了电子工业部38研究所,而王小谟挂帅,成为了三坐标雷达的总设计师,在深山中一呆就是十三年。

有人回忆道,王小谟总是秉持着以人为本的态度来工作,他曾说过:“人才是第一战斗力,人要是不行了,设备再好也没用!”,在他的建议下,闷热雷达车中装上了空调,而后来由王小谟挂帅监制的各种产物,都有着以人为本的风格,王小谟也最终从一个总设计师,成为了38所的所长,带领着整个38研究所成为了国内一流水准研究所,他本人已然成为了。

坚持自己制造预警机

终于,王小谟人生中最大的一项任务应约而来,在上世纪末期,我国历尽艰险,总算签下一份与外国共同开发预警机的合同,那时候的中国虽然已经有了优秀的国产战斗机,但在预警机方面却没有太大进展,这也导致当时中国空军的空中协调能力较差,预警机成为了中国空军迫切需要的机种。

预警机的技术难关就在于雷达要和飞机一体化,王小谟作为国内雷达的顶尖研究员,在这次研究中作为总设计师,本以为一切都会顺顺利利,没想到外方因为被压迫,最终放弃了合同,许多专家萌生出了“造不如买”的想法。

这让王小谟心里憋着一口气,他不相信没有外国帮助,就中国造不出自己的预警机他直接向上级表示,自己愿意带领团队去研发国产预警机,他的想法得到了领导们的支持,王小谟马上带领团队前往了西部。

虽然已经花甲之年,王小谟却在工作之中焕发活力,在西北隔壁,气温变化严重,一天之内都能体验到春夏秋冬,预警机的开发尤其辛苦,甚至有生命危险,王小谟却不管不顾,在飞机上一干就是几个小时,他房间里的灯常常彻夜亮着,在他的带领下,研究人员们也稳扎稳打,仅仅一年时间就制造了样机,第二年马上展开了试飞,最终五年时间,中国就有了自己的预警机,这种中国速度让全世界为之震惊。

虽然速度快,但王小谟挂帅制造的物件从来就不是什么普通的预警机,而是装载着最新一代相控阵雷达的预警机,比起美国还要先进许多,赫然是全世界第一预警机!极大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从此外国再也不能看轻中国,中国也打破了西方国家对相关技术的垄断。

在2009年的阅兵时,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在现场,抬头看着自己的作品,空警2000飞过天空,脸上挂满了满足的微笑。

早年痴迷京剧,青年投身雷达,中年名扬四海,晚年还能突破西方的垄断,对于王小谟来说,这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研究雷达,再把雷达装在飞机上。他比起那些沽名钓誉的名人要高贵实在太多,他几乎将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国家,足够让人赞叹为“中国预警机之父”。

造飞机不如买飞机是谁说的

是的,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挫折。因为迅速和美国恢复关系,所以很多顶尖科技瞬间对华解除封锁,我们的政策就变成了?市场换技术?,那时候流行一句话:?造不如买、买不如租?。

既然国外的东西又便宜又好,我们为什么还要自己造呢?于是从80年代开始,技术人才大量流失,到学校教书,甚至成为了图书管理员。

高端光刻机为什么难“买”又难“造”?

这句话不知道是哪来的.

但航空业和任何行业一样, 技术是由市场需求推动. 现在赫赫有名的飞机厂都是从当年的小作坊开始发展起来的, 这种个人随机性的发明和投资, 正反映了市场的需求.

相反地, 在航空业未市场化的前提下, 或许真的是造不如买. 国家费大力气下去研制, 做出来的飞机未必有多少市场要求, 这也不是不可能. 但技术积累是必须, 让这些公司市场化总比一直捂着落后着好, 他们总有一天会做出成功的产品.

因为真到了技术顶尖的领域, 老外不会跟你讲市场规则, 他们是直接垄断, 这就不符合国内买家的利益了.

中国在科技方面哪些不如外国?如照相机、飞机发动机是我知道的,其余不知多少

我们国内确实是既难买又难造高端的光刻机,包括7纳米的和5纳米的,当前就是在这最后的一个端上陷入了现实的两难处境,短期内不可能脱离,是个长期性的现实。

只要成功研发出了高端的制造技术,难造就会变成易造了;只要即将成功制造出高端的光刻机产品,难买就会变成易买了 。处境变成两易的了!而到了两易的时候, 只要不受国内已经易买国外高端产品这个“外部干扰”,坚持不懈地自主制造即将成功的高端光刻机,直至下线、量产、上市,就完全彻底脱离出两难处境了 ,再买高端的,多了一个好的选择,头一回能来个货比两家,关键是个更好的选择,因为是本国自主可控的;再造更高端的,有了一个高的基础,关键在于更高端的不过是同一端上的,即便是顶级的。 这就是造与买的关系在我们中国的样子,连造与买低端和中端光刻机的关系也是这个样,与在美国及其盟国盟友那里的大不相同,已经被 历史 上的正和反事实反反复复地证明了。

造与买的关系在今后的中国只会是这个样! 与美国及其盟国盟友大不相同,我们国内不造高端以及顶级光刻机就根本买不到,将造出就买得到,已造出就会被国内和国外买,造出高端光刻机的企业也能赚来大钱,特别是,让本国的高端芯片制造企业在核心工艺设备上不可能再被美国和荷兰联合起来卡脖子了,在其它工艺设备以及材料上也就不可能再被美国单独卡脖子了,从而让本国的高端芯片设计企业在高端芯片代工上也不可能再被卡脖子,还让本国的高端封测企业将其拥有的高端技术用在高端国产芯片封测上,终结一连串本国企业的一大段无奈、尴尬甚至有的屈辱、有的耻辱的 历史 ;关键是,让本国断在高端光刻机技术和产品上的高端技术链产业链供应链建起了、强起了,整个雄起,尽管高端光刻机很可能是最后补上的一强,接着,高端自主的国产芯片就有了!再接着,就会有、还会相对快地有更为高端直至顶级的自主芯片!在达到了7纳米高端自主的时候,在整个的中国这里,买国外芯片花大钱的 历史 就终结了,卖国产芯片赚大钱的 历史 就开启了,看看吧、想想吧, 造不如买?!

为什么陷入了两难处境? 从现象上看,难买外国的是因为国内没有制造出来高端光刻机产品,难造本国的是因为国内没有研发出来高端光刻机技术,技术和产品都被国外垄断着,由此可知, 从实质上看,国内没有研发出来高端技术既是难买又是难造高端产品的实质性原因,也就是陷入两难处境的实质原因,正确处理造与买的关系就成为了摆脱两难处境的实质性办法 。 历史 事实表明, “造不如买”的实质就是“研不如买”。 自己研发出来高端自主制造技术包括整机集成的和部件制作的固然也是难的,不仅是最前面的难,还是最难的, 而到如今仍是难买又难造,与自主研发技术曾经是人为造成的最难大有关系

光刻机被誉为半导体产业上的明珠。光刻机的主要作用是将掩模版上的芯片电路图转移到硅片上,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光刻工艺的决定了半导体线路的线宽,同时也决定了芯片的性能与功耗,越高端的芯片,所需要的光刻工艺也越先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光刻机就是芯片制造中的那一把“利器”,也被誉为半导体产业上的明珠。光刻机的主要作用是将掩模版上的芯片电路图转移到硅片上,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光刻工艺的决定了半导体线路的线宽,同时也决定了芯片的性能与功耗,越高端的芯片,所需要的光刻工艺也越先进。

大家都知道,芯片很重要,离开了芯片,几乎所有电子设备都会失去作用。但要是离开光刻机,自然也就制造不出芯片,同样也不可能有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产生。

光刻机的关键技术:以光为媒,刻化微纳于方寸之间

指甲盖大小的一枚芯片,内部却包含了上千万个晶体管,犹如一座超级城市,线路错综复杂,这跟光刻机的工作原理相关,其中涉及系统集成、精密光学、精密运动、精密物料传输、高精度微环境控制等多项先进学科。因此光刻机是所有半导体制造设备中技术含量最高的设备,具备极高的单台价值。

如果单纯从工作原理的角度来解析,光刻机并不复杂。“以光为媒,刻化微纳于方寸之间”,光刻机是通过串联的光源能力以及形状控制手段,将光束透射过画着线路图的校正,经过物镜补偿各种光学误差,将线路图成比例缩小后映射到硅片上,然后使用化学方法进行显影、刻蚀处理,最终得到刻在硅片上的电路图。

但是它最难的在于,需要在极小的空间内完成超精细的纳米级雕刻工艺,为具备这项能力。需要掌握的关键技术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微缩投影系统”即所谓的“光刻机镜头”。这种镜头不是一般的镜头,其尺寸可以达到高2米直径1米甚至更大。光刻机的整个曝光光学系统,可能需要20多块锅底大的镜片串联组成,将光学零件精度控制在纳米级别。每块镜片都由高纯度透光材料制成,还包括高质量抛光处理等过程,一块镜头的成本在数万美元上下;

2、既然叫做“光刻机”,所以“光源”也是光刻机的核心之一,要求光源必须发出能量稳定且光谱很窄很窄的紫外光,这样才能保证加工精度和精度的稳定性。按照光源的发展轨迹,光刻机从最初的紫外光源(UV)发展到深紫外光(DUV),再到如今的极紫外光(EUV),三者最大的不同在于波长,波长越短,曝光的特征尺寸就越小。

(资料源自上海微电子、东兴证券研究所,OFweek电子工程网制图)

最早的光刻机用汞灯产生的紫外光源,从g-line一直发展到i-line,波长从436nm缩短到365nm。随后,业界利用电子束激发惰性气体和卤素气体结合形成的气体分子, 向基态跃迁时所产生准分子激光的深紫外光源,将波长进一步缩短至193nm,由于在此过程中遇到了技术障碍,因此用浸没式(immersion)等技术进行矫正后,光刻机的极限光刻工艺节点可达28nm。

如今,业界最先进的光刻机是EUV光刻机,将准分子激光照射在锡等靶材上,激发出波长13.5nm的光子作为光刻机光源。EUV光刻机大幅度提升了半导体工艺水平,能够实现7nm及以下工艺,为摩尔定律的延续提供了更好地方向。而业界也只有ASML一家能够提供EUV设备,处于产业金字塔顶端;

3、分辨率,对光刻工艺加工可以达到的最细线条精度的一种描述方式。光刻的分辨率受光源衍射的限制,所以与光源、光刻系统、光刻胶和工艺等各方面都有关系,总体来说,分辨率和光源波长的关系可以用公式“R(分辨率)=K1(工艺参数)λ(光源波长)/NA(光学镜头的数值孔径)”;

4、工艺节点,是反映芯片技术工艺水平最直接的参数。工艺节点的尺寸数值基本上和晶体管的长宽成正比关系,每一个节点基本上是前一个节点的0.7倍,0.7X0.7=0.49,所以每一代工艺节点上晶体管的面积都比上一代小大约一半,因此单位面积上的晶体管数量将翻番,这就是著名的摩尔定律。一般18 24个月,工艺节点就会发展一代。

工艺节点发展以28nm为分水岭,虽然依然按照0.7倍的规律前进,但实际上晶体管的面积以及电性能的提升远落后于节点数值变化。比如英特尔当时统计数据显示,他们20nm工艺的实际性能已经相当于三星14nm和台积电的16nm工艺。更麻烦的是,不同厂商工艺节点换算方法不一,导致了很多理解上的混乱。因此,只有对芯片有很高要求的产品才会用28nm及以下先进工艺。当然,发展到现在,台积电已经开发出了更为先进的5nm工艺并实现量产,今年下半年就会有搭载相关芯片的产品面世。

高端光刻机为什么难买又难造?

一般来说,一条芯片生产线上需要好几台光刻机,而一台光刻机的造价也非常高,其中成像系统和定位系统最贵,整台设备算下来造价三千万到五亿美元不等。此外,光刻机上的零部件还包括来自瑞典的轴承、德国的镜头、美国的光栅、法国的阀件等等,都属于各个国家的高端工艺产品。

光刻机的折旧速度非常快,每天大概就要花费3 9万人民币,将其称为“印钞机”也不为过。正是因为光刻机昂贵的造价和上文中提到的各项高先进技术,ASML一年也只能制造出20多台EUV光刻机。

这么昂贵的设备,ASML公司一年卖出几台就够养活整个公司了,中国市场一直以来都是ASML看好的重点业务区域,但是却偏偏不能向中国出售高端光刻机,为什么呢?这里就要提到《瓦森纳协定》。比如中芯国际苦苦等待的EUV光刻机,虽然设备一直没到,但是也没有因此停止研发进程,已经在14nm的基础上研发出“N+1”、“N+2”工艺,等同于7nm工艺,公司联合首席执行官兼执行董事梁孟松也透露出,现阶段哪怕不用EUV光刻机,也可以实现7nm工艺。但想要大规模成熟量产,依然离不开EUV光刻机。

中国又被誉为“制造大国”,既然买不着,那自己造如何?

在过去,搜狐能 copy 雅虎,淘宝能 copy eBay,滴滴 copy Uber,那咱们能不能 copy 一个ASML出来自己造光刻机?要知道,ASML可谓是当前光刻机领域的“一哥”,尽管尼康和佳能与之并称“光刻机三巨头”,但在支持14nm及以下的光刻机上,唯有ASML一家独大。

“光刻机之王”ASML的成功难以复制。ASML出身名门,由原本荷兰著名的电器制造商飞利浦公司半导体部门独立拆分出来,于2001年更名为 ASML。

在ASML背后,还有英特尔、三星、台积电、SK海力士等半导体巨头为其撑腰,只有投资了ASML,才能成为其客户,拿到光刻机产品的优先供货权。多方资本注入下,ASML也有了更多强化自身实力的机会:

2001年,ASML收购美国光刻机厂商硅谷集团获得反射技术,市场份额反超佳能,直追尼康;

2007年,ASML收购美国 Brion 公司,成为ASML整体光刻产品战略的基石;

2012年,ASML收购全球知名准分子激光器厂商Cymer,加强光刻机光源设备及技术;

2016年,ASML收购台湾半导体设备厂商汉微科,引入先进的电子束晶圆检测设备及技术;

2016年,ASML收购德国卡尔蔡司子公司24.9%股份,加强自身微影镜头技术;

2019年,ASML宣布收购其竞争对手光刻机制造商Mer知识产权资产。

在上文中提到,光刻机设备融合了多门复杂学科,不仅种类繁多,还要求是当前该领域最先进的技术,放眼当下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敢说自己能在这些领域都做到最好。也就只有ASML能够不断通过自研、收购等方式,一步步走上神坛。

说出来很多人可能不信,我国最早研发光刻机的时候,ASML还没有出现。资料记载,17年也就是中国恢复高考那年,我国最早的光刻机-GK-3型半自动接近式光刻机诞生,由上海光学机械厂试制。

80年代其实开了个好头,1981年,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成功研制出JK-1型半自动接近式光刻机样机。1982年国产KHA-75-1光刻机的诞生,估计跟当时最先进的佳能相比也就相差4年。1985年中国第一台分步投影式光刻机诞生,跟美国造出分布式光刻机的时间差距不超过7年。这些都说明当时中国其实已经注意到了投影光刻技术的重要性,只是苦于国内生产工艺尚不成熟,所以很难实现量产。

80年代末期,“造不如买”的思想席卷了大批制造企业,我国半导体产业研发进程出现了脱节,光刻机产业也未能幸免。

虽然后续一直在追赶国外列强的脚步,但产业环境的落后加上本来就与世界先进企业有差距,使得中国终究没有在高端光刻机领域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楼塌了”,80年代初期奠定的中国光刻机产业基础就这样被轻视了。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光刻机产业一直赶不上国外的原因,再加上光刻机制造所需要的各种零部件,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管制,如今想再追回来,实在太难。

中国高端光刻机正在路上

2001年, 科技 部和上海市于2002年共同推动成立上海微电子装备公司,承担国家“863”项目研发100nm高端光刻机。据悉,中电科四十五所当时将其从事分步投影光刻机团队整体迁至上海参与其中;

2008年, 科技 部召开国家 科技 重大专项"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推进会,将EUV技术列为下一代光刻技术重点攻关的方向。中国企业也将EUV光刻机列为了集成电路制造领域的发展重点对象。

如今,国内从事光刻机及相关研究生产的除了上海微电子装备、合肥芯硕半导体、江苏影速集成电路装备以外,还有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中电科四十五所等高校/科研单位。

在研发成果上,2016年,清华大学“光刻机双工件台系统样机研发”项目成功通过验收;2016年,清华大学“光刻机双工件台系统样机研发”项目成功通过验收;2018年,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超分辨光刻装备”通过验收,也是世界上首台用紫外光源实现22nm分辨率的光刻机,意义在于用便宜的光源实现较高的分辨率,用于一些特殊制造场景。

可以看到,在光刻机的自主研发进程上,中国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相对来说比较缓慢,要想真正研发出高端光刻机,需保证多个学科和领域的技术水平达到或者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任何一环节落下都会影响产品的性能。

这是美国的精准打击,有本事查查这个馊点子是如何出笼?我觉得正是我们50年代人掌舵时缺乏几乎所有科学知识,被自己权力切割,连同40后与60后的纽带一同切掉,30后已失能,40后除做房地产的尖子,其余趋向失能,50后是鸿沟的分界,权力中心做自然科学的极少,人才都是做买卖的,买不到自然只有造,说造,得创新,虽然少,但不乏有能做光学化学电学,机电一体化的,光电的组织能力,基本都要退休能要吗?后来60,70都是40,50教的,他们都缺乏系统边缘渗透交融能力,天天喊隔行如隔山,各霸一方,搞这种综合高 科技 设备既缺乏专业精通,又少有隔行合作的气量,包括航空发动机也一样,他瞄准了不打这,那打什么?

高端光刻机难买是因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严密的技术封锁,难造是因为光刻机是高 科技 的集成产品,在我国基础如此薄弱的情况下还能取得如此成绩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以时日,光刻机也会象盾构机一样被攻克。

因为世界上的高端光刻机只有荷兰在生产,产量有限所以难买。光刻机融合了工业制造的几乎各个方面的高精技术所以也难造。

难买是别个不想让你超越自己!难造是因为之前有配套设施没把它当回事!接下来重视起来了就不难造了!

“造不如买,买不如租”,“市场换技术”,是这种懒汉和洋奴哲学思想,造成了这三十年的技术停滞。

看看汽车全是国外品牌,自主品牌发动机也是国外的,宣传的多少项专利,其实一看是碳罐的外观!唉。

电视液晶屏全是日韩的,差点的是台湾的。洗衣机空调机芯全是国外的。

高速铁路吹嘘半天,德国日本的技术,还是试验场!

连铺路的沥青、机器都是进口的。

手机国产的也就是贴牌的。

手表全是国外的好。运动鞋呢

,国产的,可高端材料设计啊全是国外的。

奶粉也是国外的,三鹿不敢吃啊!

总之凡是高端好的东西,一律是外国的,购的你看看有几个是国产的。

不说了,没用,

“从整体水平看,中国科技落后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15到20年左右。”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化学所副所长姚建年对新华社记者说。

他说,中国不久前提出2008年要发射“神七”,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但美国早在1969年就实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在航天材料、工艺方面,中国已经开始迎头赶上,但是在包括人员出舱的诸多具体技术上,还有较大差距。

一般而言,研发经费占一国国内生产总值大于2%,则这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比较强。美国1999年这一指标是2.7%,日本19年这一指标己达到2.83%,而中国的这一比例目前约为1.5%。科技人员也大大少于发达国家。

制约中国科技发展的另一个因素是,中国的技术密集型产品长期依赖进口,关键性基础技术与应用技术匮乏。中国75%到80%的家电产品集成电路和95%的光纤制造设备都依赖国外进口。

“就算是引进也存在两个问题:你有钱,人家不给你(高新技术及产品);或者国外给你的是已经落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