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人名言大全摘抄优美句子

2.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3.阳明心学励志句子

4.王阳明s家训:一盏延续千年的心灯

5.王阳明有什么经典句子?

6.最适合当座右铭的句子

7.“殃莫大於叨天之功,罪莫大於掩人之善,恶莫深於袭下之能,辱莫重於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什么意思

8.《王阳明千古第一人十大经典句子道出了一心读书的境界”

王阳明精选句子大全_王阳明短句

1、何为第一等事?当读书做圣人耳。

2、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3、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4、昔镜未开明,可以藏垢。今镜明矣,一尘之落,亦难住脚,此入圣之机也。

5、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6、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

7、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8、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9、若先暴白其过恶,痛毁极底,使无所容,彼将发其愧耻愤恨之心,虽欲降以相从,而势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为恶矣。

10、一齐众楚,最易摇夺。

11、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美太发露耳。

12、譬之金之在冶,经烈焰,受钳锤,当此之时,为金者甚苦;然自他人视之,方喜金之益精炼,而惟恐火力锤煅之不至。既其出冶,金亦自喜其挫折煅炼之有成矣。

13、后之君子,亦当素其位而学,不愿乎其外。素富贵,学处乎富贵;素贫贱患难,学处乎贫贱患难。则亦可以无入而不自得。

14、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

15、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16、一有谋计之心,则虽正谊明道,亦功利耳。

17、夫精藏则太和流,神守则天光发,累释则怡愉而静,机忘则心纯而一。四者,道之证也。

18、苟无尊崇笃信之心,则必有轻忽慢易之意。

19、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20、地灵则人杰,人之无良,亦足以为山川之羞!

21、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

22、夫美质难得而易坏,至道难闻而易失,盛年难遇而易过,习俗难革而易流。

23、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责己则昏。

24、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

25、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

26、动亦定,静亦定。

27、古之君子,洞物情之向背而握其机,察阴阳之消长以乘其运,是以动必有成而吉无不利。

28、功盖天下而莫之嫉,善利万物而莫与争。

名人名言大全摘抄优美句子

王守仁的观点

明代大儒,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他继承了前人学者关于心学的精华思想,又从禅学中吸收养分,从而形成了明代独树一帜的心学。但从王守仁心学的体系上来讲又比前两者的学说更为细致且学说内容也更加完整,其观点依据也更为充分合理。

致良知书法欣赏

王守仁的主要观点有:“心即理也”、“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等一系列心学观点。

那么何谓“心即理也”呢?简单来说就是要遵从自己的内心,将自己的内心与认知想结合,在真正的意义上达到物我的一体,两者相互依存。他认为一个人的能够认识外物那是一种本能的存在,而心的作用就是用来判断事物的。如果一个人能将他心的作用发挥到极致,那么他就能从真正的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洞察一切事物。

而“知行合一”的前提条件是“致良知”。在这里“致良知”是致一个人的内心的思想道德认知,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遵从自我。而“知行合一”则是指一个的认知与行动是相互依存的而不是分离独立,两者缺一不可。如一个人在自己的内心存在关于某件事物的认知,那么他就会取一定的行动来完成这一认知,将心中的认知付诸实践。正是王守仁这样独到而又深刻的观点,使得心学成为明代的主流思想之一。

除却以上三点基本的心学观点外,博文多识的阳明先生还有其他许多关于心学的观点等着我们前去挖掘和品读。

王守仁的名言

明代大儒,被后世尊称为王文成公的王守仁也为后世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名言,其名言蕴含着深刻的涵义,令后世子弟深思。

王守仁名言书法欣赏

其中流传最广的莫过于“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这一句。这本是时任都察院左佥御史的王守仁在明德十三年间前去江西剿匪时,与其弟子往来书信中所写的句子。他告诉弟子,他这番前去剿匪,要镇压当地的强匪是容易的,但要从根本上纠正强匪和当地百姓的思想认知确实非常的困难,他们的认知已经形成,社会不安稳的根源还是难以根除。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要改变一个人,一定要从他的内心开始改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改变。在明代这个大历史的舞台上,王守仁其深刻的认知,更是走在时代的前列。

“心即理也”这句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是指物我一体,是不相互独立的一个存在。认识外物是一个人的本能,心是一个人判断世事的存在,如果能够将心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做到物我合一,那么这个人将能够洞察一切事物。在现今社会里,这也有重要的引申意义,一个人单靠自己的感性去判断事物是不行的,需要理性与感性的相结合。

博文多识的王守仁除去以上这两句名言,还流传下其他许许多多的名言警句,需要我们更进一步的挖掘。从其名言中,我们可窥王守仁的气度以及自身的抱负,醉心政治。

王守仁是谁

王守仁即王阳明,生于公元1472年,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他的一生博闻多识,著作繁多,是有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其最有名的成就莫过于集陆王心学之大成于一身。

王守仁肖像

王守仁乃浙江绍兴府人士,出生于家境显赫之家,自幼便熟读诗书展示出非凡的智慧。其父母为其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便从余姚搬迁至山水之乡的绍兴。王守仁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十二岁初入私塾便能与老师辩论天下大事,畅谈国家时政,感怀人事。在私塾期间发奋刻苦,随后更是第一次会试便中举人虽几次与状元之位擦肩而过,但在二十七岁那年高中进士,任刑部主事,后官至为两广总督,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朝廷中流砥柱。本该是胸怀天下,励志图志之时却接连遭到朝廷的贬斥。虽晚年复起,但迟迟暮年有心却无力再为朝廷出谋划策。

因仕途受阻,王守仁便开始一心悟道,领悟儒家心学之道,广收教徒进行讲学。他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且反对朱熹的格物致知论,认为格物致知剥夺了人的天性且过于繁琐。

纵观阳明先生的一生,于国,他问为朝廷出谋划策,以国家兴衰天下兴亡为己任;于学,他继承发展心学,使得心学成为明朝的主流学说之一,更是使心学一派远传海外;于己,他的一生笔耕不缀,文学著作众多且文斐然,并将心学的奥秘融入自己书法之中,已然无愧于心。

王守仁弟子

心学之所以在后世流传甚广,原因有二:一是心学破除了以往主流思想对民众思想的钳制,解放思想;二是王阳明先生一生立院讲学,广收学徒,他的学生更是将他的思想进一步的发展与传播。

弟子王艮

在王阳明先生所收的弟子中除去本土人士子弟外更有海外日本、朝鲜等东南亚子弟,可以说其心学思想对东南亚地区的主流思想起到了一定作用。那么在其弟子中,较为著名的有哪些呢?

究其一生,其弟子众多,但在现今社会还有较大影响力的有明代的王艮,他除发展心学外更是在心学的基础上创立了心学的分支泰州学派,为进一步传播心学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还有其入室弟子,明代大学者冀元亨,他一生追随王守仁,以发扬心学为己任。在海外日本弟子中,有据可考的有日本著名将领东乡平八郎、被尊称为近江圣人的中江藤树、日本倒幕运动的带领人西乡隆盛等,更有朝鲜大儒李辍

除去正式以及编外弟子外,更有一大批的追随者,例如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宗羲,学者李贽,学者刘宗周等。

而从相关的资料中不难发现,王阳明先生所收弟子绝大一部分都入仕,官位或高或低,可见心学对明朝的政治以及思想都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从传播与发展的意义上来讲,心学能在后世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力,王阳明先生所收的弟子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王守仁著作

王守仁人称阳明先生,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一代大儒,在其辞世后更是被后人尊称为王文成公。他的一生除仕途外更是立院讲学,流传下丰富的文学著作,那么他的著作有哪些呢?

《传习录》

王守仁的著作行文流畅,大气,在字里行间可窥见其心胸抱负。在现今广为流传的有其哲学著作有《传习录》、《阳明全集》、《大学问》等等。在《传习录》一书中,主要内容是王守仁与其友人及学生论学的书信合集和自身语录,站在客观的角度上概括了王守仁心学的主要思想,为后来学者研究王守仁思想及其心学理论提供了重要依据。除此之外,阳明先生的《阳明全集》又称《王文成公全书》,更是在我国研究明代主流思想学派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大学问》更是其重要的教典,是心学精华思想的记录,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简洁明了对心学的主要精华部分进行阐述。

去除对心学的研究和发展的相关著作,王守仁在诗歌上有也极大的造诣。诗歌是其抒发感情,感慨人世变迁的主要方式,不可或缺。诗歌用词精致平易,结构严谨,琅琅上口。诗歌内容基于日常生活却又以小见大,知微见著。

观其著作,可知王守仁一生博学多闻,涉猎广泛,不受题材的限制,除去以上所列的书籍诗歌,更有流传于世的散文《与毛宪副》、《瘗旅文》等,还有散曲《归隐》。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名人名言优美句子摘抄大全如下:

1、本性流露永远胜过豪言壮语。——莱辛

2、以死来鄙薄自己,出卖自己,否定自己的信仰,是世间最大的刑罚,最大的罪过。宁可受世间的痛苦和灾难,也千万不要走到这个地步。——罗曼·罗兰

3、怀疑与信仰,两者都是必需的。怀疑能把昨天的信仰摧毁,替明天的信仰开路。——罗曼·罗兰

4、信仰和迷信是截然不同的东西。——帕斯卡

5、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王阳明

6、相信就是强大,怀疑只会抑制能力,而信仰就是力量。——网络收集

7、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爱因斯坦

8、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畜牧牲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这本书。——高尔基

9、创造力来源于不同事物的意外组合。使差异最显着的最佳方法是把不同年龄、有不同文化和不同信仰的人搀杂在一起。——尼古拉·尼葛洛庞帝

10、努力学习,勤奋工作,让青春更加光彩。——王光美

阳明心学励志句子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简单化成为了知道了道理就要按照这个去做,或者进一步者认为不但“知”限制“行”,同时“行”致“知”,这种理解思路就有点“克己复礼”了。

表示知道的句子:

1、多少葱岁月,光亮之上,黑暗之流年回转,我以为至少了一点希望。

2、要遇见很多人,可是我们终究要离开,最后留在身边的只有一个,希望那个人,是你。

3、要学会举重若轻地,活下去——用智慧,用意志,用已经失望的希望,或者注定冷却的。

4、清浅而淡远的生活是殊途同归的期冀,在这样一个终点之前,我抉择了我的路并且敢于承担它的一切。当最终想好了这一切,我发现希望值得等待,而失望值得经历。

5、日子将过得很整齐。失望将渐渐淡灭,容希望再生。

6、我希望我知道如何戒掉你。

7、我想,一直以来我都做着一个叫做"真实"的梦,所以你才能理所应当的出现在我希望的地方。

王阳明s家训:一盏延续千年的心灯

01做事是最靠谱的修炼

原句: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大意:人应该通过经历各种事情磨练自己,才能立足沉稳,才能达到“无论动还是静,都能保持心中沉定”的境界。

感悟:王阳明告诉我们,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门。因为如果心不静而躁动,这些躁动就会在做事时被充分地激发出来。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势必要尽量调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这,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02与朋友相处,懂得谦让很重要

原句: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大意: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损。

感悟:是人都有私心,都会注重自己的利益,每个人的付出都是需要得到回报的,这是人之常情。所以朋友之间以彼此谦让为基础,不仅每个人的利益不会受损,双方在互帮互助、互利共赢中还能使彼此获得更大的利益。两人之间的交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深。

03悔悟是人生良药

原句: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大意:悔悟是去病的良药,贵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里,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感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就是人生的常态,稀松平常得很。所以第一要懂得悔悟,第二要懂得改正,第三要不把悔恨留在心里。这就是完整的成长过程。

04工作生活忙乱,皆因得失之心

原句: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大意:处理事情出现有时好有时不好的情况,并伴有困顿失序的弊端,这都是由于被毁誉得失的心所连累,不能实际地获得他的良知。

感悟:当今社会,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脚乱、越忙越乱,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自己也困顿不已、狼狈不堪。为什么会这样?

王阳明一语道破天机——那只是因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结果,恐惧得到坏的结果,于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颗本来能泰然处之、平和应对的心。起伏得失本是常态,尽力而为、顺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态度。

05越不想看书,越要硬着头皮看

原句: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大意: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烦躁不安,那么就静坐。就算不想看书,也必须去看。这是对症下药,也是一种方法。

感悟:肤浅浮躁的心,总是会本能地往舒服上跑。越是贪恋舒服,就越不会成长、成熟,甚至还会更加肤浅浮躁。所以要扭转这种状况,就要逆着自己的性子来,越不想做什么,就越要耐着性子去做。这正是对自己心性的磨砺。

06蒙蔽心灵的是物欲

原句:若无有物欲牵弊,但循著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

大意:如果没有物欲牵累蒙蔽,只靠良知去发挥作用,那么就无时无处不是道。然而,平常人大多被物欲牵累蒙蔽,不能遵从良知。

感悟:王阳明口中的“良知”,等同于“本心”。本心都有,王阳明则告诉了我们为什么多数人不能保持和守住本心,那便是因为物欲的蒙蔽。

当今时代,这点尤其值得人们重视。被蒙蔽的心,如蒙蔽二字的含义,是阴暗而糊涂的,就算得到再多,又有什么用?唯有本心呈现,才能清明、放松和自在。

07心正就是少发怒

原句:凡人忿懥,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

大意:一个人在忿怒时,较容易感情用事,有时会怒得过分,就失去廓然大公的本体了。因此,有所忿怒,心就不能中正。

感悟:王阳明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易怒、爱怒、暴怒,那都是修养不足的表现。修养不足则意不定、心不正,既失去了廓然大公的本心,也违背了中正之道。这样的心,有两个词可以形容:偏激,邪气。注意和克制自己的怒气,则正是矫正涵养之路。

08好好吃饭,也是修行

原句: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大意:现在有些人在吃饭时,即使无事,他的心也经常忙乱而不安定,只因他这颗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感悟:这种状况恐怕比较普遍——一个忙惯了的人,一旦闲下来就会百无聊赖、无所适从,无聊得要死。人这样,心也是这样,平常胡思乱想惯了,脑筋就闲不下来,吃饭时、睡觉前也会胡思乱想。

怎么办呢?就从安安静静做好和享受当下开始,吃饭的时候就好好吃饭,走路的时候就好好走路,睡觉的时候就好好睡觉。这些,正是收摄心思,正是修行炼心。

王阳明有什么经典句子?

曹,听教诲:好好读书,孝顺父母;学会谦让,遵循礼仪;吃喝,戒游戏;唐不要撒谎,唐不要贪图利润;没有感情,没有怨恨;唐不要责怪别人,但要自主。能为仆,志在必得;宽容是一个伟大的工具。做人,在你心里;心地善良,是个好人;心狠手辣,恶毒。像树果,心是蒂;蒂坏了,果实就掉了。我教你,这没关系。仔细听,不要不要轻易放弃。

好好学习,孝顺父母;

王阳明在私塾读书时,对老师说:我觉得首要的是读书,做一个圣人。

一般来说,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最关键的途径。但在王阳明看来,我们心中有一颗良知,它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所以,读书不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为了验证和调用我们良知已经拥有的知识。所以王阳明让人好好学习,这和其他古人要求你好好学习。

有人曾问王阳明,如果可以我该怎么办我不记得我什么时候读的?

王阳明的回答是:只要你明白,为什么一定要记住?其实理解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做出一的本体她的心很明亮。如果你只是想记住,你可以不理解;如果你只是寻求理解,你可以don’不要让你自己头脑的本体变得明亮。

孝顺,论语,称之为做人的基础。王阳明一上来就说人生两件重要的事,孝和读书。孝是立人之本,读书是立人之道培养一个人的原始思维成为圣人的道德观。

学会谦让,遵循礼仪;

谦逊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种高尚的表现的内在品德和修养。它不是因为文科知识而自大,也不是因为地位显赫而高人一等。相反,一个谦虚的人越有学问,越能谦虚谨慎,地位越高,越能谦恭有礼。

礼貌和礼仪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内心的谦卑转化为外在的礼仪。如果只有外在的谦卑,没有内在的谦卑,那就是虚伪。

如今,人们人的错误大多是由一句骄傲的话引起的。各种犯罪都来源于骄傲。与骄傲是谦虚。单词谦虚是治疗骄傲。不仅在外表和举止上要谦虚恭敬,在内心也要恭敬、节制、谦恭。你应该总是看到自己的错误,并真正接受他人谦虚的意见。

吃喝,戒游戏;

说,君子无欲则刚,无求则安,对事物敏感,言语谨慎。还说适度饮食是古人对吃的态度。

至于退出游戏,主要是确定。游戏让人沮丧。王阳明曾经说过,夫志,气帅也,人命也,木根也,水源也。如果一个人沉迷于打游戏,贪图享乐,日子久了,野心就会耗尽,最后也很难成一番事业。

唐不要撒谎,唐不要贪图利润;

说谎就是不诚实,就是自欺欺人。说,如果你是真诚的,不要不要欺骗自己。一个自欺欺人的人可以不要真的谨慎和自力更生,可以不要用真诚培养自己。

而贪图小利则容易失去理智,被人利用。战国时期,秦惠文王想吞并物产丰富的蜀国,有人提出要建一座能下金粪的石牛,送给蜀后。蜀侯被骗命民工开山填谷,铺路迎敌走失华远新闻网石牛,秦惠文要求军队跟随石牛夏侯_收队,灭蜀。人们嘲笑蜀侯贪小利而失大利。

崇祯十四年,王阳明的第六子孙进京入朝,后掌管江西任都督。他死后发现自己没有积蓄,最后在官场挚友的支持下才得以回到家乡安葬。它真是令人敬畏

历史上有一则关于愤怒的趣闻:明朝的才子解缙,小时候就住在官宦世家曹尚书的对面。曹尚书她的家有一个美丽的竹园。解缙很年轻,喜欢背诵诗歌。每天,他都看着茂密的竹林。他很悠闲,写了一副对联:

一千杆竹在家,万卷书在家。

很多人看到了,都夸他是天才。曹尚书知道后很不高兴。他想,我怎么能把竹林借给他当题材呢?于是他故意教仆人把竹林剪短,越想越不高兴,全砍了,把神童丑了。没想到,解缙在对联上加了四个字,变成了:

千杆竹短,传家宝万卷书长。

曹尚书无缘无故毁了自己的竹林,让解缙证明了自己的才华。这对其他人完全不利。可见人是愤怒的,可以做出任何不理智的事情。愤怒,也许只是因为一件小事,却因为一瞬间的愤怒,做出了生死抉择。

唐不要责怪别人,但要自主。

东汉时,有一个叫杨真的清官。他在荆州做官时,发现王米很有才华,就选他做昌邑知府。杨真东来经昌邑当太守时,王米感谢杨真之前的推荐,夜深人静时带着10锭黄金去驿馆看望杨真。杨真非常生王米的气的举动,坚决拒绝了。王米环顾四周,说道:没有人会知道黑人晚上是否安静。杨真大义凛然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然后他生气地把金子扔在地上。好句子: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虽然每个人都会知道如果你不不要告诉我,如果你的心知道了,全世界都会知道。

杨真的讲话不是在指责王米,而是在指责他的自主权。当自治心里知道,全世界都知道。如果能做到这种程度的自律,我们还会担心自己德行的丧失吗?

能为仆,志在必得;宽容是一个伟大的工具。

那些霸道的,看不起别人的,都是没有修养的短视之人。一个有教养的君子,不会因为别人地位低或者没有才华而看不起别人;其次,他们看不起别人,仅仅是因为他们不如他,但以后未必不如他。所以,这是短视的。

有志气的君子,知道自己的志气高而远。即使身处优越于他人的环境,他也会谦逊自律,安静自律,绝不会盛气凌人。

宽容是一个伟大的工具。海纳百川,气度大。王旦是宋朝的宰相。一天,宋真宗告密王旦曰:虽然你说她漂亮,但她只说她的邪恶。这就意味着,虽然你总说寇准好,寇准却专门说你不好。听了这话,王丹没不要生气。他笑着说,它它应该是这样的。我我当首相已经很长时间了,我我处理过许多政治事务,所以我我肯定会有很多缺点。寇准从来不对你隐瞒什么,说明他很忠诚,很直爽,这也是我最尊重他的地方。

有一次,中书省的公文送到枢密院。寇准看了之后,把这件事报告给了宋真宗,王丹因此受到了责备。不出一个月,枢密院的文件被送往中书省,也有一些违规行为。秘书觉得这只是一报还一报,高高兴兴地呈给王丹,但王丹让秘书把文件退回枢密院,让寇准修改后再送来。寇准记得自己的做法,不能我不禁感到惭愧。

做人,在你心里;心地善良,是个好人;心狠手辣,恶毒。像树果,心是蒂;蒂坏了,果实就掉了。

王阳明的比喻非常贴切。他说心脏就像水果的茎,而人的行为就像一个水果。茎不好,果实会受影响。果蒂断了,果实还没熟就掉了,甚至烂了。

对良心阳明的核心是心理理论。良心是亲切地。王明

最适合当座右铭的句子

王阳明知行合一最经典十句话具体如下所示

1、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2、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3、“格物”即“慎独”,即“戒惧”。?

4、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5、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6、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7、无私心就是道。

8、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9、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10、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殃莫大於叨天之功,罪莫大於掩人之善,恶莫深於袭下之能,辱莫重於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什么意思

2、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

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德经 》

4、我们最大的弱点在于放弃,想要成功,就要再尝试一次-爱迪生

5、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罗曼·罗兰 《巨人三传》

6、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海明威

7、治大者不可以烦,烦则乱;治小者不可以怠,怠则废。——《盐铁论 刺复》

8、所谓努力,就是主动而有目的的活动。——村上春树

9、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海明威《 老人与海 》

10、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王阳明

11、安逸和幸福,对我来说从来不是目的 ——爱因斯坦

12、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 —— 富兰克林

13、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再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意,所得多矣 ——司马光

14、我从不找借口,也绝不接受借口 —— 南丁格尔

15、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练机会,只有经得起环境考验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 —— 松下幸之助

16、志趣常常是成功的钥匙 ——哥白尼

17、我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 ——拿破仑

18、我只承认一次失败 —— 史玉柱

19、永远记住,你自己决心成功比其他什么都重要 ——林肯

20、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读书 ——孙中山

《王阳明千古第一人十大经典句子道出了一心读书的境界”

意思是:灾殃没有比抱怨上天的功劳更大的,罪过没有比掩盖他人的善行更大的,恶行没有比侵袭弱者的能力更深的,侮辱没有比忘记自己的耻辱更重的,这四种情况都具备,则所有的灾祸都会发生。

这是王阳明的句子,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扩展资料:

明代心学大家王阳明(1472年—1529年)出生于诗书世家,祖父王伦以教书为生,父亲王华是成化辛丑科状元。身为状元之子,王阳明自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儒学教育。与时人不同的是,他读书学习却不以科举考试为目的。

通观王阳明的著作,君子之学,又叫圣学、圣人之学、圣贤之学或正学,就是学为圣人或君子的学问。王阳明认为,常人只要明白自己本有良知,通过读书学习致得自己的良知,并按良知行事,就是圣人或君子。在王阳明看来,掌握了圣人之学的秘诀,只要立志去求,便能达成目的。

王阳明本人是直到第三次参加会试,才以会试第二名、殿试第十名登第。尽管如此,王阳明从不以科举考试来要求他的晚辈,而是要他们立志学圣贤。

立志向上便是读书学圣贤。又怕他的子侄们学圣贤立志不坚,他在家信《赣州书示四侄正思等》中要求他们把其写给弟弟王守文的《示弟立志说》抄录下来。王阳明年少便立下“读书学圣贤”的志向,并把它当作一生的追求,既成就了他心学大家的地位,也为后世树立了读书学习的榜样。

百度百科—王阳明

人民网—王阳明:立志读书学圣贤(家风家训)

《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王阳明当年被岳明称为“千古第一人”。

曾在兵部为官,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开创了儒学的新局面。他被认为是能赶上孔孟的大圣。

他还带领部队平叛、剿匪,以极小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自己的敌人。王阳明作为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人物,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经典语录。

以下十句话,特别精彩,堪称绝妙心境。

1.王阳明:首先应该是读书,做一个圣人。

有什么样的志向,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故事背景:

1983年,王阳明就读于北京一所私立学校。一天,他一本正经地问老师:“第一节课是什么?”这相当于在问,人生的终极价值是什么?

他的老师很吃惊,因为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但他很快做出了坚定的回答:“当然,读书,当大官!”

王阳明认真地看着老师说:“我觉得不是。”停了一会儿,他一脸严肃地继续说:“我以为第一件事应该是读书,做一个圣人。”

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中国古代人一直强调决心的重要性。王阳明从小就立志做圣人,后来也成了圣人,所以他为此做了最好的解释和证明。

为什么志向很重要?因为志向就是意志和方向。只有这样,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和复杂的现实下,人才能坚定,少走弯路,大大提高完成目标的可能性。

2.王阳明:我以第一个动心为耻。

越是困难,越要花时间修心。

故事背景:

496年,王守仁在比赛中再次被封为孙山。有人在发帖现场没看到名字就哭了,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都觉得他太难过了,都来安慰他。

王阳明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容,道:“你们都以落后为耻,我却以落后为耻。”

生活中会有很多艰难困苦,越是这个时候,越能体现人的心理修养。普通人往往迷茫悲伤,只有修养深厚的人才能坦然处之。文天祥说:“穷的时候就是现在。

怎么才能有这种觉悟和修养呢?王阳明也有一句话,说的面面俱到:一个人必须磨砺,才能站起来;为了静态,你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苦难是磨砺一个人心智的最好方式。

3.王阳明:他一怀疑,事情就搞定了。

人没有坚定的信仰很容易被剥削。

故事背景:

王阳明在平定朱之乱时,使用了伪造公文的伎俩。

他伪造了朱的《礼部尚书》和刘的《投降书》,又伪造了《朱指战员秘密投降书》。

然后让人去和与朱交过朋友的人谈,并在会谈后故意把这些文件留下。自然,所有这些伪造的官方文件都到了朱的手里。

一些地方官员不赞成王阳明的策略,问他:“这有用吗?”王阳明没有回答反问句:“先不说有用没用,只说朱陈豪可疑。”有官员不思索地回答:“我肯定会起疑心。”王阳明笑着说:“他一怀疑,就完了。”

这个故事也告诉了我们修身养性,为人处事的秘诀。

至于修养,为什么“他一怀疑,事情就搞定了”?因为这样的人不能保持定心丸,就有被迷惑被利用的可能。谋略只能对付一件事,修炼可以对付一辈子。前者总是来不及后悔,后者总是有备而来。

人在毛蒜皮的事情时,往往不是胆小就是勇敢。王阳明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攻心不战,克敌制胜才是上策。

4.王阳明:输赢的决定权只在这里。

有一颗强大的心,所以能战无不胜。

故事背景:

一个弟子问王阳明,打仗有没有特效药?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本事,只是学的辛苦,养的心不动;如果非要说自己有技巧,那么保持内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每个人的智慧都差不多,胜负的决定只在于这份心和不动。

例如,王阳明说,我们在与朱作战时处于劣势。我向周围的人发出了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却无动于衷。我说了四遍他才醒悟过来。这种人就是平时认识不够,一有事就慌。那些机智的人的智慧不是来自外太空,而是由于他们平时纯粹的知识。

为什么「保持心不动」是唯一的技巧?因为内心可以淡定,淡定可以淡定,淡定可以在危机面前常态甚至超常,所谓急中生智。就像杨明老师说的,不是从外面来的。

关于技巧的一切看似聪明,其实都是投机者的聪明。只有真正聪明的人,才会去找大源支持,老老实实努力。这就是老子所说的“聪明反被聪明误”。

功夫怎么做?王阳明在这里指出了另一条路,——,好好读书。诸葛亮说:“不学无术。”读书学习一定是成才和修身的必不可少的途径,如果不是唯一途径的话。

5.王阳明:这和尚一天到晚说什么!你整天都在看什么?

顺应自己的本性,保持自己的良心。

故事背景:

王阳明在一个寺庙里看到一个坐着的和尚。据说他已经静坐三年了。

王阳明笑着围着和尚走了几圈,像个道士捉鬼前的样子。

最后,他站在和尚面前,认出了和尚,突然喊道:“这个和尚整天说什么?你整天看什么!”

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一句话,和尚惊慌地睁开眼睛,“哦”了一声。

王阳明紧紧盯着他,问:“家里还有谁?”答:“还有我老母亲。”王阳明又问:“你想她吗?”和尚没说话。一片寂静,可以听到和尚头上流汗的声音。最后,和尚打破了沉默,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道:“你怎么能不怀念呢!”

王阳明露出了满意的神色,轻轻向和尚挥了挥手,道:“走吧,回家照顾你母亲。”第二天,和尚离开了寺庙,回到了人间。

这位禅僧已经三年没有说话和看东西了。王阳明为什么要问他牙牙学语看什么?

因为他看到这个和尚表面上不说话不看,内心却整天在说,在看。我们所谈论的是绝对的欲望和人的自然良知之间的冲突。

其实王阳明对他说过一句话:顺应自己的本性,遵从自己的良心,才是做人的不二法门。不是在人们心中寻求另一种优于万物的方式。那不是道,是扯淡。

真心想做一个王阳明心学的信徒,好好生活,做一个好人,听听自己内心的好声音,听听自己内心的良心召唤,这就够了。

6.王阳明:光不仅仅在蜡烛上。

真光,只存在于心。

故事背景:

一个叫徐悦的弟子想在岸上像信徒一样虔诚地见见王阳明,王阳明同意了。

徐悦对王阳明心学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他深信自己在禅修中明白了王阳明的心意,得到了真谛。王阳明让他举个例子,徐悦兴奋地举了个例子。他给了一个,王阳明否认了一个。这样的例子不超过十几个,徐悦相当沮丧。

王阳明指出他:你太执着于事物了。徐悦不明白。王阳明指着船上蜡烛的光说:“这是光。”在空中画了一个圈,说:“这也是光。”他指着船外被烛光照亮的湖面说:“这也是光。”指向你能看到的地方:“这还是光。”

徐悦起初不知所措,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明白了。”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明不只是在蜡烛上,记住这一点。”徐悦向他道谢后离开了。

蜡烛可以发光,但光不只是在蜡烛上,也在太阳上,月亮上,火把上。如果你的心中有光,那么光将无处不在,因为你的心已经是太阳,明亮地照耀着一切。这就是王阳明想告诉我们的。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推导出,如果一个人的眼中充满了黑暗,那么不是这个世界有问题,而是他的内心没有光明,是他的心态有问题。看到这一点并努力扭转,那么光明就不远了。

7.王阳明:你不怕死。你还在乎一条内裤吗?

没有人是无用的,只有一颗自暴自弃的心。

故事背景:

王阳明在庐陵做县令的时候,抓到一个刑事大盗。小偷很顽固,强烈反抗各种审讯。

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死耗子摸不着寒气地说:“要杀要砍,就别瞎说!”王阳明接着说:“好吧,今天就不试了。不过,天太热了,你还是把外套脱了吧,我们随便聊聊。”小偷说:“脱下来!”

过了一会儿,王阳明说:“真热。还不如把内裤脱了!”

小偷还是不以为然:“光膀子很常见,没什么大不了的。”过了一会儿,王阳明说:“我的胳膊光着呢。还不如脱了我的内裤。光着身子不是更舒服吗?”小偷这时候一点都不“大胆”。他急忙摆手道:“不方便,不方便!”

王阳明曰:“有何不便?你不怕死。你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点羞耻感和良知的。你不是没用!”

总有人感叹人心险恶,但王阳明告诉我们,即使是罪大恶极的罪犯,内心也是有良知的。知道了这些,就能明白他们最需要的不是惩罚,而是劝导。这就是慈悲。

有些人总觉得自己没用,就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王阳明告诉我们,没有人是无用的,每个人都有美好的东西和珍贵的品质。所以人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的价值。

喜欢鄙视、贬低、打压别人的人,往往会利用自己的修养。这种人的观点不值得放在心上。

反而是王阳明这种修养深厚,水平很高的人,往往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很多时候,并不是你错了或者没用,你只是没有等来一个能欣赏你的人。

8.王阳明:你没看这朵花的时候,这朵花随你的心而死;当你来看这朵花的时候,这朵花的颜色在一瞬间变得清晰。

心在我,不在天。只要心不动,就是安全的。

故事背景:

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们去山里玩。一个朋友指着山石间的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常说心外无因,心外无物。世界上的一切都在你的心里,由你的心控制。看这朵花。它在山里开花又落下。你的心能控制它吗?你的心不让它打开,它就打开了;你的心让它落下,所以它落下?

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没看这朵花的时候,它随你的心而死;当你来看这朵花的时候,这朵花的颜色在一瞬间变得清晰;要知道这朵花不在你心里。

当然,花开花落,但能不能扰乱我的心灵,就看我自己了。即使天崩地裂,洪水滔天,电闪雷鸣,暴雨肆虐,只要我的心是安全的,我就永远在桃花源和晴天。

这就是佛陀所说的“一切法由心生”。所有心灵的问题,追根溯源,其实都只是心灵本身的问题。世界上再险恶的事情,只要我的心不动,我也无能为力。

9.王阳明: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都把你当圣人看。

世界不欠你什么,你欠自己。

故事背景:

有一天,个性很强的王艮旅行归来,王阳明问他:“你看到了什么?”王艮用异常惊讶的语气说:“我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

王根的话别有深意。在他来拜王阳明为师之前,他是一个高傲不羁的人,出师之后也没有改变他“高傲”的气质。

王阳明多次说过,“皆可为圣人。”王根不相信。他一直认为圣人遥不可及,所以他说“我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是在嘲讽王阳明。

王阳明大概猜到了王根的用意,于是利用他的强势:“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都把你当圣人。”

最深刻的是王阳明的最后一句话,——,“你看满街都是圣人”,说明你心中有无限的宽容、友爱和善意;而这样的人,谁不想亲近?谁不会爱?自然“满大街的人都把你当圣人看”。而能够做到这一点的,确实是真正的圣人。

短短一句话,既道出了一个人应有的素养,也道出了教育世界的最佳方式。所以不要再怀疑和抱怨了,你只是修炼的不够深,做的不够好。不是世界欠你的,是你自己欠你的。

10.王阳明:此心明,我能说什么呢?

用一生去做一个光明正大的人。

故事背景:

1528年农历11月28日夜,王阳明从美梦中醒来。他问门徒:“你们在哪里?”弟子:“青龙铺。”王阳明又问:“船好像停了?”弟子:“在漳江之畔。”王阳明笑道:“南康有多远?”弟子:还早着呢。王阳明又笑了,恐怕来不及了。

他换了衣服,坐在一个服务员旁边,坐了一整夜。第二天一早,他叫他的弟子周济进来。周济冲进来,王阳明已经倒下了,过了好久才睁开眼睛。他看着周济说:“我走了。”

周济流下无声的眼泪,问:“老师的遗言是什么?”只有王阳明的气息在船上嘶嘶作响。王阳明用他生命中最后的力气对周济笑了笑,说:“此心明,我又能说什么呢?”

开放就会光明,光明就会开放,所以说光明正大。生如此,死也如此。阳明老师去世的时候就已经做到了,而我们出生的时候连这个都做不到。这就是差距,也是方向。他的学问是心理学,他为我们指明的方向是光明正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