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言名句以及翻译_经典古文名句及翻译
1.经典文言文名句翻译
2.论语文言文翻译
3.文言文经典名句100句及翻译
4.我要一些文言文名句(加翻译与作者)
5.经典古诗词名句带解释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一起来看看文言文经典名句及翻译,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1、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诗句译文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诗句译文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诗句译文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诗句译文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诗句译文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诗句译文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诗句译文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诗句译文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诗句译文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诗句译文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诗句译文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尚》
诗句译文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诗句译文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4、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诗句译文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诗句译文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诗句译文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诗句译文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诗句译文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9、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诗句译文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20、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诗句译文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经典文言文名句翻译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讲解:对天地万物的事情我们尽可能的去学习,并且时常在生活中运用,实践,不是很愉快么?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切磋学理),这难道还不值得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吗!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讲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贪图饮食的满足、居室的舒适(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知新)
讲解:温习已知的旧知识,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讲解: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立足社会,四十岁时能通情达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岁能听的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已经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论语文言文翻译
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知缘斋主人
4.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9.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10.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文言文经典名句100句及翻译
篇一:论语八则原文及译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的学习习惯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谦虚。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字词解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按时”。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同“悦”,高兴,愉悦。
(5)朋:志同道合的人。
(6)乐(lè):快乐。
(7)人不知:此句为省略句,省略了宾语。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yùn):恼怒,生气,怨恨。
(9)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10) 凋(diāo):凋谢。
(11)好(hào):喜爱,爱好。
(12)尝:曾经。
(13)寝:睡。
补充词解释
而:顺接作用,然后。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知道,了解。
而:连词,却。
时习:时,按时。习,实习,温习。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文章翻译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 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人啊。”
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对于知识)“知道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快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几个人同行,在里面必定有我值得学习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而跟从他们学习,看到自己有像他们那样的缺点就改正它。”(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比喻中仍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俱的品质。)
7、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不要想要速成,不要贪图小的利益。想要速成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贪图小的利益,就做不成大事。”
8、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用来思考,没有好处,不如学习。”
篇二:论语八则译文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先生,指孔子) (而:连词,表顺承) (时:按时)
(习:温习) (之:代词,它,指学到的知识) (亦:助词,也) (说:同“悦”,愉快,高兴) (乎:语气助词,表反问,吗)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
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朋:泛指朋友,可以译成“志同道合的人”)(自:介词,从)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快乐吗?
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知:了解,知道)(而:表转折)(愠:恼恨,怨恨)(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 ) (而:顺接连词) (知:领悟) (新:新的东西)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 (师:老师) (矣:表陈述,了)
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指死读书,死记硬背的意思) (而:表转折,却、可是)
(思:思考,动脑筋) (则:连词,就) (罔:迷惑而无所得) (思:空想) (学:认真学习) (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6、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诲:教,教导) (女:同“汝”,你) (第一和第六个知:指对待知与
不知的正确态度) (之:代词, 代指孔子的训言) (乎:语气词,吧)(知:知道) (后两个之:指代事物) (为:动词,就是) (是:指示代词,此,这,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种态度)
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7、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何以:即“以何”,凭什么) (谓:称为) (之:他,指孔文子)
(也:表疑问,呢)
孔文子凭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敏:聪敏) (而:表顺承)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下问:向地位或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问,询问,这里指向人请教) (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
(是以:“以是”,因此)(之,他,指孔文子)(也,表陈述,可不译) 他聪敏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
9、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默:静默,不说话) (而:表修饰,地) (识:记住)(之:指学习所得的东西) (而:表顺承) (厌,满足)(倦:厌倦)(何有:有何,有什么) (于:对) (哉:表感叹,呢)
默默地记在心里,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1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师:老师,这里指值得取法、学习的人) (焉:相当于“于之”,在里面)(从:跟从、遵循,这里指学习)
三个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里面;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1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择:选择) (其:他们的) (而:表顺承,相当于“就”)
(愤: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 (启:启发,开导) (悱:口中想说却不能恰当地表达出来的样子) (发:启发) (举:提出,举出) (隅:方角) (反:类推) (则:就)(复:答复)
(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篇三:论语八则译文
1.学到学问知识,然后按时去温习它们,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怨恨,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啊。
3(对于知识)了解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4.几个人一同出行,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在里面。(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5.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了。
6. 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时候,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7.不要想速成,不要贪图小利。想要速成,那么就不能达到目的;贪图小利,那么就做不成大事
8.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用这些时间)来思考,也没有什么益处,不如去学习更好。
篇四:论语八则及论语八则翻译
论语一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一则翻译: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论语二则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论语三则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论语四则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论语八则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
提示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断跟别人堕落下去。孟子的母亲因为怕孟子受到坏邻居的影响,连搬了三次家;杜甫写诗自我夸耀“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都说明了这种“榜样的作用。
论语八则6.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明好学,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不以为耻,所以被谥为‘文’。”
论语八则7.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与我哉?
孔子说:“默默地增加知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对我有什么难呢?”
论语八则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参照自己的情况加以改正。这表达了一种极为谦虚的学习态度。
篇五:论语八则注释及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后经常用得上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⑴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 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⑵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⑶时习: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时,按时。
⑷说:通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
⑸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⑹乐:音lè,与 说 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⑺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⑻愠:(yùn)生气,发怒。
⑼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⑽曰:说,说道。
⑾而:顺接连词,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可不译。
⑿之:代词,指学到的知识。
⒀不:不是。
⒁乎:语助词,相当于“吗”。“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⒂自:从。
⒃知:了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故:旧的 可:可以 以:凭借 为:成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迷惑。”
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学习方法。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罔:迷惘而无所得。[1]
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而:连词,表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由:仲由,子路,孔子的弟子。
诲:教诲。
女(ru三声):古同汝,你。
知:知道,理解。
之:代词,它,指孔子教授的知识。
为:是。
乎:语助词。
是知(zhi四声)也:知,同智,智慧。也,语助词。
孔子说:仲由啊,我教给你的知识你理解它了吗?知道它就是知道它,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啊。
孔子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做学问不能有虚,才算是真正的智慧,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与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分不开的,因为承认自己的不知,才会有想知道的动力,学问就会精益求精,如认为自己什么都知道,自满了,这种人是不会有什么大出息的。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指”天资聪明却好学习,并且不以向别人请教他们认为很低端、很简单的问题为耻“这种难能可贵的学习精神。不耻下问语出《论语》。意思为哪怕是很低端的问题也会主动向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耻:以……为耻。问:请教。指人好学。下,字在此处应该是指的是问题的属性为“下”,而不是请教的人为“下”。孔子主张礼,如果这个成语的解释把“下”字作为被请教人的属性,则会先无礼于人,与他所主张的思想不符。 )敏:敏捷、勤勉。; 好:喜好。:耻:,耻辱。
词意
默:不语,不说话,沉默。
默而识之
而:表修饰,可译为“的”。
识:通“志”,指记住。
厌:通“餍”,满足。
之:代词,指所学到的知识。
诲:教诲。
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能有什么困难呢?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三虚数,极言很多。三、六、九、百、十、千都一样。此句中泛指多个人。焉:是兼词“于之”的意思,翻译为“在其中”。翻译:“几个爱好相同的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师效法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讲学习的方法)
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善:好的,优点
其:代“他们”。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举一隅”三句:举出一个角为例来告诉学习的人,而他不能推断其他三个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为他不用心思考。名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司马光救友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元末·阿鲁图《宋史》
1.凛然:稳重的样子。
2.指:同“旨”,主要意思。
3.京、洛:指北宋时的 开封和洛阳。
4.甫冠:指刚满二十岁。
5.华靡:奢华。
6.语:说。
7.同列:这里指同年考中进士的人。
8.左氏春秋:又称《 春秋左氏传》,相传是 春秋时期 左丘明撰。
9.破之:指代瓮。水迸:涌出。
10.退:回去。即了:懂得。
11.指:同“旨”,主要意思。
13释:放下。
14.至:甚至。
15.于:在。庭:院子。
16.足:指失足。
17.没:沉没。
18.弃去:抛下那小孩逃去了。
19.持:拿。
我要一些文言文名句(加翻译与作者)
文言文经典名句及翻译如下:
1.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篇》
2.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第二十章》
3.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道经·第八章》
4.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之道》
5.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7. 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8.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
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1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篇》
11.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二十八节》
1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
1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1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
经典古诗词名句带解释
1.人之励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人励志,难道不如四川边境的穷和尚吗?《蜀鄙之僧》)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而不是在井中发现了一个人《穿井得人》)
3.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斑鸠说:“您只要能够改变自己的鸣叫声,就可以了。如不能改变叫声,即使向东迁徙,村里人照样讨厌你的鸣叫声。”
《枭逢鸠》)
4.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见多识广呢!”《两小儿辩日》)
5.
古诗词名言名句大全带翻译经典篇
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翻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
翻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翻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翻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翻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翻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翻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 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翻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翻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翻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古诗词名言名句大全带翻译精选篇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攻:琢磨。
翻译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原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后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2、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翻译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多用以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 (诗经·大雅·荡)
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翻译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老子)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翻译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老子
) 5、言必信,行必果。
翻译 说了就一定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办到,不拖拉。(5到16选自论语)
6、 朝闻道,夕死可矣。
翻译 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翻译 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8、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翻译 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
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翻译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使工具锋利的。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10、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
翻译 已往的事情不可挽回,未来的却还来得及。
1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翻译 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经常局促忧愁。
1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翻译 三军之帅的职务由不得我本人,个人的志向却能由我做主,是不可改变的。(你可以撤我三军之帅的职务,却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吾志所向,一往无前)
1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翻译 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14、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翻译 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礼记·中庸)
1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翻译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点;教学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贫乏。 (礼记·学记)
古诗词名言名句大全带翻译热门篇1.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翻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2.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翻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翻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4. 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
翻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5.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翻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6.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翻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7.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翻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8.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翻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9. 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
翻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10. 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
翻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11. 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
翻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12. 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
翻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13.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
翻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14.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
翻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15.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
翻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16. 三思而后行。 ——《论语》
翻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17. 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翻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18.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翻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0. 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传》
翻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21.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
翻译:人家一次就学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学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学一千次,也肯定会掌握的。
22. 知耻近乎勇。 ——《中庸》
翻译:知道什么是可耻的行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现。
23. 以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
翻译:以为自己的错误比别人的小,缺点比别人少而沾沾自喜。
24.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
翻译: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
25. 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
翻译:只要肯努力去做,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26.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韩非子》
翻译: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27.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诗序》
翻译: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仔细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28. 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孔子家语》
翻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29.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明代谚语
翻译:一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温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恶毒语言,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寒冷。
30. 千经万典,孝悌为先。 ——《增广贤文》
翻译: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最应该先做到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