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面派的另一种说法_鲁迅形容两面派的人物名句是什么形式
1.题记和后记的格式
2.求鲁迅的生平。
3.势派的拼音狐势派的拼音是什么
4.从百草园的三味书屋的作者简介
5.画派的结构画派的结构是什么
6.找鲁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樟寿,后改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
人称“文思革”。.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县。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898年更名为周树人,字豫才。1902年公费至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理想以自己的双手去治病救人,后因战乱纷起改行为作家,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见《呐喊》自序)。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广州、绍兴任教。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7年与许广平女士成婚,生有一男名周海婴。有3个侄女。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著作收入《鲁迅全集》,作品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后于1981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八卷)。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小说中《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较为知名。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代戈,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的生平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的最前列,成为五四的伟大 旗手。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当局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者,受到深刻影响,彻底放弃了进化论幻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
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运动。1936年初"左 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 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老照片之--鲁迅在中山大学
1926年秋,原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的郭沫若随军北伐,中共广东区委员书记陈延年提议中山大学中共组织,要求校方邀请正在厦门大学的鲁迅到中山大学任教。鲁迅接到邀请电后,复电同意赴粤。中山大学、中共广东区委学委副书记毕磊和中山大学党支部书记徐文雅受命公开出面与鲁迅联系。
鲁迅是1926年8月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没多久,他感到厦门和仍受军阀统治的北京一样“不干净”,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地方,因此,欣然接受了中山大学的邀请。他给许广平的信说到“造一条战线,更向旧社会进攻。”鲁迅和许广平相识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从通信到交流思想中萌发友谊,在1925年正式确立了爱情关系。许广平本是广州人,在北京女师大毕业后回广州任教,后被迫辞职,进了被称为“左派学校”的中山大学任助教。鲁迅接到许广平的信,告以右派势力在广州也很嚣张,进步势力遭到排挤。鲁迅在船上的回信是:“小小的颠簸自然是有的,不过这在海上就算不得颠簸;海上的风涛要比这险恶得多。”
1927年1月18日鲁迅到达广州后,就任中大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消息传开后,来访者络绎不绝,他开始与各方面人物接触。毕磊以中大学生代表身份上门拜访将中共刊物《向导》、《人民周刊》和共青团刊物《少年先锋》送给他,鲁迅热情地接待了进步学生。鲁迅拒绝了学校当局的欢迎会,却在1月25日下午在毕磊的陪同下,出席了中大碃肌百可知玖版雪保磨学生会为他举行的欢迎会,受到热烈的欢迎。中大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朱家骅也以学校当局身份上台致欢迎词,说了几句奉承的话。鲁迅在演讲中说:“刚才朱先生说我革命家、是战士,我认为是其实不是的。朱先生那一套我不承认。”“如果我是革命家、是战士,就不应该到广东来了,应在北京或厦门与恶势九斗争,我为什么要来这里呢?因为这里是‘革命的策源地’,听说广东是可怕的地方,并且赤化了!”鲁迅说他在广东只见到街上不少标语,并没有看见什么可怕的东西,又语气双关地说:“按照我的眼睛看来,广东比起旧社会,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形。我觉得像红布标语中写的白字那样,‘红中夹白’,我感到对革命有点不放心!”
鲁迅在广州度过了农历新年,领略了南国风光,观赏了除夕花市,对国民党达官贵人的宴请请帖,一律写下“概不赴宴”退回。对报上借他来穗之题发表的各种文章,一概保持沉默,别有用心的记者邀他对广州的缺点加以“激烈的攻击”,鲁迅冷淡地答以“还未熟悉本地的情形,而且已经革命,觉得无甚可以攻击之处”,由此又招来“老朽”之类的谩骂。鲁迅并未还手,他将全部精力贯注到准备开课的教学事务上,表示要对中山大学“尽一点力”,把“中大的文科办得像样”,出考试题,编排工作时间表,发通知书、计分、放榜,样样自己动手,忙个不停。还曾应香港进步青年邀请,赴港发表了《无声的中国》和《老调子已经唱完》的两场演讲,许广平担任了他的广州话翻译。对于广州的政治形势,他已看出“深绿和深红”的复杂性,他在冷眼观察,用许广平的话来说,“他是要找寻敌人的,他是要看见压迫的降临的,他是要抚摩创口的血痕的。等着终竟到来的机会”。在此期间,他在中大社会科学研究会发表演讲,说出了担忧:“广州的人民并无没力量,所以这里可以做革命的策源地,也可以做的策源地……”
3月1日,中山大学举行开学典礼。鲁迅应邀即席发表了《读书与革命》的讲话,他说:“对于军阀,已有黄埔军官学校的同学去攻击他,打倒他了。但对于一切旧制度、宗法社会的旧习惯、封建社会的旧思想,还没有人向他们开火!”“中山大学的青年学生,应该以读书得来的东西为武器,向他们进攻--这是中大青年的责任。”3月间,他与陈延年还有一次秘密会唔。
4月8日,他应邀到了黄埔军校,发表了《革命时代的文学》的演讲,说:“中国现在的社会情状,只有实地的革命战争,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走了”,他“仿佛觉得大炮的声音或比文学的声音要好听得多似的”。 鲁迅对广州的饮食、文化市场常有接触,颇有好感。他给友人的信中提到广州的“食物虽较贵而质料殊佳”。据《鲁迅日记》和《鲁迅书信集》列出他在广州的9个月光顾过的茶室酒楼就有 20多家。 为了给爱读新书的进步青年提供条件,他和孙伏园在广州芳草街租了几间空房,开了一间北新书屋。从3月25日到8月15日,这里自成了鲁迅和爱好文学的青年见面、谈论文学的一个去处。鲁迅辞去中山大学职务不久,书店也停业了,剩书廉价让给共和书局。移交时,鲁迅动手包装、搬运,自掏腰包付清停业结欠的80元。然后,还兴致勃勃地请那几位帮忙的青年去“妙奇香”茶楼吃饭。这位导师兼“老板”亲自提壶酌酒,谈笑风生,场面热闹,旁人还以为是祝捷宴。
北伐节节取胜,4月10日,鲁迅在白云楼寓所听到广州民众上街游行,庆祝北伐军攻克上海南京的欢呼声,写下了《庆祝宁沪克复的那一边》一文,他敏锐地提到“庆祝,讴歌,陶醉着革命的人们多,好自然是好的,但有时也会使革命精神转成浮滑”。他直言告诫,要防止“革命精神从浮滑,稀薄,以至于消亡,再下去是复旧”。鲁迅的预言,为两天后的上海“四·一二政变和5天后广州“四·一五”政变所证实。事变中,中山大学遭到大搜捕。下午,鲁迅冒着狂风暴雨,赶回中大出席各系主任参加的紧急会议。在会中他提议,要求当局不要再来继续搜查,还要设法营救被捕学生。朱家骅压制说:“这里是‘党校’,凡在这里做事的人,都应服从党国的决定,不能再有异议。”鲁迅单刀直入:“试问朱先生,被抓去的学生都犯了什么罪?”朱家骅支吾说:“不清楚”。鲁迅语锋犀利地责问,“既然不清楚,为什么要在座的诸位都要服从他们的决定呢?”会议作不出决定,鲁迅愤怒退席。他奔走营救学生,捐款慰问被捕学生。然而,中山大学图书馆前贴出开除数百名学生学籍和教职员公职的布告。鲁迅以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表示抗议。学校当局还想利用他的声望装饰门面,都被鲁迅拒绝。中大当局拉不来鲁迅,翻脸将接近过鲁迅的人都说成“鲁迅派”或“语丝派”,用尽手段孤立鲁迅。鲁迅看穿了派罗织罪名的伎俩,坚持继续留在广州从事创作和翻译,他说:“倘我一出中山大学即离广州,我想是要被排进去的。”来访的青年朋友恳切地劝他到别的地方去,鲁迅说:“他们不是造谣说我已逃走了,逃到汉口去了吗?现在到处都是乌鸦一般黑,我就不走,也不能走。倘一走,岂不正好给他们造谣?”他在白云楼内的灯光下编完《唐宋传奇集》,在题记中悼念被的革命青年。
7月16日,鲁迅在许广平陪同下,到知用中学作《读书杂谈》讲演,他告诫中学生,必须“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7月23日,在广州市教育局主办的夏期学术演讲会上,他作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他说到司马懿加罪对手的手法,掉转话锋,说譬如反对革命的军阀,在革命势力大起来时,挂起,还要做总理纪念周,真的“三民主义”信徒不去就要被说成反对“三民主义”模样,巧妙地抨击了两面派。 9月27日,鲁迅和许广平登上“山东”号轮船,离开广州去上海。
在广州,鲁迅度过8个月零9天,他在复杂的环境中笔耕不辍,编辑了旧作《野草》、《朝花夕拾》,续译《小约翰》,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铸剑》,编录《唐宋传奇集》等,写了计划中的《中国文学史》自古文字起源至汉司马迁的10篇。更写了一批杂文,辑成《而已集》,记录着他在广州期间的足迹和思想转变的过程,《而已集》的题辞,可以看作是他对自己在广州的这段经历史意义的小结: 这半年我又看见了许多血和许多泪, 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 泪揩了,血消了; 屠伯们逍遥复逍遥, 用钢刀的,用软刀的; 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 连“杂感”也被“放进了应该去的地方”时, 我于是只有“而已”而已!
鲁迅轶闻趣事
演讲轶事
名流免不了常被邀请作演讲,鲁迅也不例外。他演讲时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常常被掌声和笑声包围。有一次他从上海回到北平,北师大请他去讲演,题目是《文学与武力》。有的同学已在报上看到不少攻击他的文章,很为他不平。他在讲演中说:“有人说我这次到北平,是来抢饭碗的,是‘卷土重来’;但是请放心,我马上要‘卷土重去’了。”一席话顿时引得会场上充满了笑声
爱书情结
鲁迅先生从少年时代起,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一生节衣缩食,购置了多册书本。他平时很爱护图书,看书前总是先洗手,书脏了就小心翼翼地弄干净。他自己还准备了一套工具,订书、补书样样都会。一本破旧的书,经他整理后,往往面目一新。他平时不轻易把自己用过的书借给人,若有别人借书,他宁可另买一本新书借给人家。
标点的稿费
大家知道:标点符号虽然其貌不扬,但在文章中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呢。可当年的出版界对标点符号不重视,在支付稿费时,往往把它从字数中扣除,不给稿费。一次,鲁迅应约为某出版社撰写书稿,由于事先探知该出版社不支付标点符号的稿费,因此他的书稿通篇没有一个标点符号。.
编辑看了书稿后,以“难以断句”为由,回信要求鲁迅加上标点符号。鲁迅回复:“既要作者加标点符号分出段落、章节,可见标点还是必不可少的。既然如此,标点也得算字数。”那家出版社没办法,只好采纳鲁迅的意见,标点符号也折算字数支付稿费了。呵呵!
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烟罐驱猫
鲁迅晚年来到上海专事写作,50多岁仍然童心未泯。一次,夜静更深鲁迅在写作,外面的猫不停地叫,屡屡打断他写作的思路,鲁迅随即拿起手边的五十支装铁皮的香烟罐,对着可恶的猫一一发射。
戏弄特务
有一次,鲁迅在上海的街头蹓跶,身后总跟着一小特务盯梢。当然这对鲁迅来说是常有的事。鲁迅故意将他当成乞丐,坦然地转过身去递过一块银元:“买饭吃吧。”
理发趣事
在厦门大学教书时,鲁迅先生曾到一家理发店理发。理发师不认识鲁迅,见他衣着简朴,心想他肯定没几个钱,理发时一点也不认真。对此,鲁迅先生不仅不生气,反在理完后极随意地掏出一大把钱给他——远远超出了应付的钱。理发师大喜,脸上立刻堆满了笑。 过了一段日子,鲁迅又去理发,理发师见状大喜,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领,满脸写着谦恭,“慢工细活”地做。不料理毕,鲁迅并没有再显豪爽,而是掏出钱来一个一个地数给理发师,一个子也没多给。理发师大惑:“先生,您上回那样给,今天怎么这样给?”鲁迅笑笑:“您上回马马虎虎地理,我就马马虎虎地给点;这回认认真真地理,我就认认真真地给。”理发师听了大窘。
题记和后记的格式
论文关键词:鲁迅 狗 狗形象 民族 文化 心理 类型形象 文化批判 社会相
论文摘要:鲁迅的作品中写尽了狗相,如?乏走狗?、?洋狗?、?叭儿狗?等各种蕴含深意的狗形象,成为了一种?社会相?的类型形象,既构成了鲜明生动的艺术特征,也反映了?狗?这一类型形象在多个历史时期的精神特质。?狗相?的产生是强大的民族文化心理后援、历史语境的契合及书写者个人的立场及其思想发展历程合力推演的结果;而鲁迅先生的批判与呐喊精神在当今社会思想层面与社会层面仍有一定的时代和现实借鉴意义。
鲁迅先生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钱理群等人的《现代文学三十年》中曾指出其?塑造了一个?类型形象?体系?并?构成了社会上某一种类型形象的性格发展史?。他在批判社会现象时,将具体人物的特征进行概括并加以形象化描述,未涉及具体人物时也写出了共相,即社会相。
鲁迅先生笔下的?狗?,成为了一种?社会相?的类型形象,构成了鲜明生动的艺术特征,反映了?狗?这一类型形象在多个历史时期的精神特质。这些?狗?形象的出现既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取向内质的外化表现,又是社会历史和书写者个人的立场及其思想发展历程的推演。
一、鲁迅先生笔下的?狗相?
鲁迅先生的文本中写尽了?狗相?,将狗形象中蕴含的各种性格内质和象征意蕴外化为描写议论的对象和情感疏泄的中介,把在外观形式上相去甚远、似乎不可能有联系的人和事联结起来,以?形?阐释?神?的相通,以狗性来写人,表现出了一种以物来反观、讽刺、批驳人的敏锐洞察力与独特张力。
(一)驯化了的?狗?
《狗的驳洁》中,一条狗自认为?惭愧?,因为它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而?我?由开始的?傲慢?到?气愤?以致最后尽力逃走。本应享有话语权的人却像受侮辱般狼狈逃开,把自己的话语权让渡给了身后的狗,人成为了失语的群体,不敢说,说不清,进而演化为不愿说,分不清。向来受人贱视的狗,此刻却俨然化身为人类社会冷漠的审视者。从另一个层面上说,连狗也被同化成了?势力的狗?,根深蒂固地持有官民、主奴的等级观念,。当?我?大骂其?势力?时,它却自叹不如人,隐射了人所谓的?分清?不过是屈从于时代的结果,多数人都是囚禁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中的无意识者、被改造者。人能分清那些狗分不清的,因而人的势力就比狗更?进步?、更有针对性,趋炎附势、追名逐利方能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将这种对?不如狗?的势力者的批判诉诸于人与狗的近乎荒诞的驳洁场景中,深刻而尖锐地揭穿了这类人的本质。
《?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中说:?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它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这对走狗的势力、无民族立场和国民情感的丑态做了生动的注解。?丧家的?直刺文人及封建政府的叛国,再加上一个定语?资本家的?为其定性,进而充分揭露了其丑恶嘴脸,拆穿了其只是扮出可怜、暂时屈服和失去战斗力的假象,从而在实际上提出了文学具有阶级性的这样一个复杂命题。
《略论中国人的脸》中,?狼成为狗,野性是消失了,但只足使牧人喜欢,于本身并无好处?。狼失却的野性,就如同中国人脸上缺失的?兽性?,因为?久而久之,看惯了?,反而不自觉其残缺。它阐释了中国人失掉人性而逐渐被驯化的悲哀。?但中国的一般趋势,却只在向驯良之类?静?的一方面发展,低眉顺眼,唯唯诺诺?。作品以相面为切人点,撕裂了那张中国人以为?所理想的古今人的脸?,以幽默诙谐的调侃笔调抛出了一个沉重的文化命题?国民性的缺失,指 出国 民缺少如狼那样的血性与斗志而甘于做冷漠的看客,他们保守封闭、盲目自大的将理想的脸上的?多余?视为可以炫耀的东西,殊不知实则是将奴性与国民的劣根性毫无保留地直呈出来却毫不自觉。
(二)丧失了民族认同的?狗?
《杂忆》中以?洋狗?的?特异的名称?代指没有民族立场的国人。不但以?狗?贬其卖国求荣的媚态,且冠之以?洋?这一用于标榜身价的看似风光实含讥讽的字眼,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人崇洋媚外心理的极大批判、憎恨乃至唾弃。这种?转移?被赋予了否定其行为与否定其民族身份的双重姿态,彰显了其批驳的深刻性与彻底性。
《随感录四十六》中用?给外国医生换上外的心了,所以读罗马字时,全是外叫?讽刺画里不伦不类的?泼克?,讽刺画家本人也成了一种身份不明的存在,其自我已经失去了鲜明和坚定的民族立场,?引导社会?便成为了可笑而不可实现的祈愿和沦为了一个虚幻的空壳。鲁迅先生以类比的手法,以对画家的讽刺戏谑作为表明他不把磨灭了中国人身份的人当人看的鞭答姿态。
(三)带有?叭儿性?的?狗?
鲁迅先生的文本中多次出现了?叭儿狗?和其他带有?叭儿性?的狗。鲁迅先生对其阶级属性和行为特征进行了人木三分的勾画,对其批评一语中的。
《小杂感》涉及到叛变革命后的时代背景中的诸多问题,是当时社会全景的缩影,鲁迅先生以其敏感的触觉感知着这一特殊时期的氛围与现象,其中专门有一节提及?叭儿狗?一样的文人。?叭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刻画了文人狐假虎威的凶恶?叭儿狗?姿态及其但凡看见破衣服就叫的典型的狗仗人势的奴性,说明色厉内在是腐朽与者共同的特征。《小杂感》虽?小?,但仍不失为一把锋利的匕首,精准而有力地刺中了症结之要害所在。
《上海文艺之一瞥》中,以?狼被驯服了,是就要变而为狗的?一句暗示了向培良对待革命态度的转变与其自身的软弱性、妥协性,揭发了?叭儿狗?的两面派手法?表面道貌岸然,实质仍是效力于?豢养它的主人?的,连那些?光明?地为主人卖力的走狗都比不上。在当时的现实中,文艺与国民精神相互羁绊,都落人了消极循环的怪圈之中。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虽然是狗,又很像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惟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似的脸来川,以猫为对应物对叭儿狗进行描写,其猫化了的可笑相和没有是非坚守的所谓中庸,点破了叭儿狗骑墙派的?中间状态?和顺从奴才相,讥讽了表面看起来公正,实际上是没有政治立场和鲜明的爱憎态度,而是见风使舵,偏袒势力或是妥协于其强势之下的持折中思想的文人。
(四)浅薄的?落水狗?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落水狗上岸?耸身一摇,将水点洒得人们一身一脸,于是夹着尾巴逃走了?标示了落水狗浅薄、自保的卑鄙和?耸身?的小人得志之态,以狗性难改的论断警醒世人容不得这样连?人气?也丧失了的小人,对?落水狗?的宽容即是为社会埋下潜伏的祸害,要痛打落水狗,将革命坚决地进行到底。
鲁迅先生的文本中,抨击的对象是指向一个群体及社会中某一类人的精神特点。鲁迅先生用构建出的境域找到了笔下的?狗?与现实的接桦,其笔下的?狗?都无不消解着其为狗的表层含义而诉诸于深层意蕴,昭示了他对历史与现实的准确洞悉力与精准的表现力。
二、?狗相?中的文化批判
鲁迅先生笔下一系列的?狗?形象实质上是强大的民族文化心理后援、历史语境的契合及鲁迅先生本人的批评姿态的合力作用的产物。
(一)中西文化视野下的?狗?
中西民族文化系统中对狗持有的态度有所差异。鲁迅先生笔下的?狗?多是受抨击和讽刺的对象,这与中国民族文化心理和历史语境下中对狗的定位和固有看法密不可分。
从中国涉及狗的 成语 和民间 谚语 即可看出国民对狗的贬低与贱视,如?狼心狗肺?、?鸡鸣狗盗?、?狐朋狗友?、?偷鸡摸狗?、?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狼心狗肺?、?声色犬马?、?狗眼看人低?、?虎落平原被犬欺、?画虎不成反类犬?、?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都把狗放在被否定与批评的位置上。狗作为承载负面的、消极的感彩的介质,其始终摆脱不了作为非人类的生物本质与低人一等的社会标签。反观西方用语,也常用狗来比喻人,有时虽也带有贬义但大多是含有褒扬和积极意义的,如"lucky dog"(幸运),"Every dog has his day"(大家都有走运的一天)," If the old dog barks , he givethe counsel"(老狗叫,是忠告)," as a dog with twotails"(非常开心)等。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我国民族文化心理中根深蒂固的?畜生?观念,它也是中华文化固着的反映形式,在这种观念支配下,人们认为人是神圣的,物不过是人的附庸与统治的对象。
此外,?中华文化传统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家庭关系、人际关系、伦理关系?,中华民族的?亲亲?观念使得人情大于国法、人治甚过法治的家长制与家天下传统格局得以存在。人们缺乏平等意识,从不把狗当作与人平等的生物来看待,而是将其视为?豢养?的对象和剥削的承受者。儒家文化强调伦理道德与礼义廉耻,儒家学说的?主导的精神线索确实具有专制主义的倾向,是束缚和钳制人们精神世界的?鲁迅以动物为载体,对是非进行了形象的说明,批判了旧社会吃人的本质的旧文明,表现了违背人性和伦理纲常的奴性。国民性的弱点(至少部分是)实际是可以归结于 传统文化 心理的。而在西方,民主、自由的传统影响深广,平等的观念深人人心,且重视生态和谐,认为即使是动物也不应该受到贱视与伤害,应该爱护,自然环境是人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其更多的是将狗等生物视作朋友,当作忠诚、友好与聪明的象征。
中国文化讲究含蓄和委婉,中国人强调群体观念,重视?面子?,因此常将想批驳和否定的事物用狗或其他动物来做喻,这样既显得文雅,又能产生以物刺人的陌生化效应和联想功用,更具可挖掘深意的多元接受与反馈。而西方讲求坦诚与直接的沟通方式,强调个体意识和独立,较少忌讳,不必通过这种象征的方式表达个人好恶,从而削平了表层意义与深层意蕴之间的隔阻。
立足历史境遇之中,文化接受将植根于地域化的传统文化境遇之中,即使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明的冲击,但仍可本能地表现出一种排斤效应。中国在近现代曾遭受了无数的内忧外患,而鲁迅先生抓住了?狗?这一种类型形象不放,写出了其在多个历史时期的精神表现,其作品就有如?一部别致的中国近现代思想史?。
(二)鲁迅先生的批评姿态
写?狗?来驳斥部分中国人在当时历史进程中的瘤疾和国民性中的劣根性,是鲁迅先生本人的写作立场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深刻洞察力驱使的结果。
鲁迅先生站在革命者、批判者和爱国者的角度,以批?狗?来刺人,以情感参与的方式返回民族群体,并发出了催人觉醒的呼喊,是其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鲜明的爱憎与昂扬的激情的疏泄,?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不仅关注个体的外在生存状况,更潜人到内在的精神状态进行鞭辟人里的阐发,用民族意识与民族情感观照国家、民族与民众。不同文本中的?狗?的描绘正是鲁迅本人的
思想发展历程的记录,展现出从不同角度体察人性的不同侧面的全面把握,也是社会发展进程中斗争状况的缩影,?体现了他的彻底的革命精神,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
鲁迅先生处于当时特定的时代环境中,由于其本人的成长经历与所思所感,其作品在当时显得比较尖刻激愤。作为一个以文笔为武器的战士,他力图寻求一种极为有力又易于直观理解与感知的表达方式来生发议论、表明姿态,勇敢积极对抗惨淡的现状,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世上如果还有真要活下去的人们,就先该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他一眼便洞悉了已经暴露的弊病亦或是虚弱的伪装与潜伏的危机,正如他自己在谈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时说作家是?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一样,他以自己敏锐的思想,召唤读者要透过表象看到深远处,不为眼前所见的迷惑,视域和思考的广度要从眼前扩展开,所以说鲁迅先生的作品是?现代中国生活的 百科 全书,现代中国的社会面貌和社会问题,都深刻地反映在鲁迅的作品中?。
鲁迅以狗来揭露社会和国民身上的弊病,其笔下的?狗?形象多集中于杂文中展现,是他主动承担起社会历史批评的传声筒。这种?狗?形象与猫、苍蝇、山羊等形象构成了类型形象的主体,?赤裸裸地显示出了美与丑,善与恶,真实与虚伪,光明与黑暗,现在和未来?,共同构筑了以物喻人和社会批判的宏大结构,也印证了丹纳关于时代、种族、环境3要素对文学的影响的理论思想。鲁迅先生针贬时弊,?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但他又并非是以激进姿态来标榜自己,无病呻吟,以批评为终极目标,而是为了拉响号角,召唤更多人觉悟与加人战斗,?他并没有放弃对社会改造的责任,并没有放弃对未来的希望?。
诚然,今日之境与鲁迅先生所生活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今日之社会,亦存在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狗?。不可否认的是,民族和社会的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与继承性、发展性的,现实都与历史有着不可割裂的关联,历史是现实的基点,现实是历史的延伸。当时的瘤疾时至今日可能依旧存在影响,又或者今日仍然存在与当时相似的问题,因而鲁迅的批判与呐喊绝不是只属于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其在思想层面与社会层面广泛意义上的借鉴与预示作用是不应被忽视的。
求鲁迅的生平。
题记用在文章的开头,标题的下一行。一般放在正文开头之前,位置特别“抢眼”。好的题记一下子就能抓住阅读者的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后记用在文章的结尾。对题记的要求较为简单:短短的语句,美美的语言;淡淡的情感,浅浅的哲理。那么,什么样的题记才能令人过目不忘,成为文章的点睛之笔呢?答案只有一个:让题记活画出作文的灵魂!
一、 悬念引人入读
题记以悬念的形式出现,能立刻吊起人们阅读的胃口;如果悬念再设置得“精彩”一些,那就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激起人们的阅读欲望,引发想像的美妙意境。
例①:以“喝彩”为话题写作文。(2003年北京中考题)
也曾自卑,也曾哀怨,因为我知道你有多丑,可那一刻,我由衷地为你喝彩……
——写给残疾的母亲
例②:以“书”为话题写作文。(2003年天津中考题)
一个喜欢读“书”的女孩,一个不喜欢“读书”的女孩。我就是这样一个双孩,你愿意倾听双孩的蓝色寂寞吗?
——题记
例③:风雨中, (2003年长沙中考题)
那风雨怎么会忘记?闭上眼就会想起;那风雨埋藏在心底,欲倾诉却只能借助纸和笔……
——题记
例④:以“盼”为话题写作文。(2003年山东中考题之一)
我是差生我怕谁,反正没人注意我。
不妨文中抒真情,盼君听我心里话。
——写给自己的话
二、真情拨人心弦
作文是用心写出来的,放在“版眼”的题记,只有真正用“心”、用“情”写出来,才能拨动人心弦,引人共鸣。
例⑤:以“交往”为话题作文。(2003年四川中考题)
今天是我的生日,祝福却无语;今天是你的祭日,落泪又无声。权且让我以心做纸,以泪作文,再忆你我相识的点点滴滴吧。
——写给知己朋友
例⑥:以“母爱”或“父爱”为话题作文。(2003年浙江宁波中考题)
风筝升天,禁不住丝线缠绵;大雁南飞,依然频频回望。岁月易老,世事易变,流逝的岁月中,不变的是母亲那一生都深情的牵挂。
——写给母亲的话
例⑦:以“相信自己”为话题写作文。(2003年河南中考题)
不要抱怨自己的命运,我们都是上帝的宠儿;不要畏惧山外的山,人外的人。相信自己:你就是山外之山,人外之人。
——写给昨日自卑的我
例⑧:以“责任”为话题写作文。(2003年广西中考、重庆中考题)
几万年前,人类茹毛饮血;几千年前,人类刀耕火种;几十年前,人类登上月球……人类在告诉人类:人,需要责任。
——题记
三、唱出“反调”出人意料
常言道:水无常态,文无定式。如今呼唤创新精神、激励张扬个性日益成为作文的主旋律。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是指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视觉、不同层面去思考同一问题,从而获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丰富作文的内涵并写出独到之新意。当然,题记中的“反调”的要求也是个性与规范的有机统一。
例⑨:以“ 的我”为题作文。(2003年广东中考题)嘿嘿!“两面三刀”有什么不好,我就是个地地道道的“两面派”。
——我的自画像
例⑩:以“自然”为话题作文。(2003年黑龙江中考题)
我愿做只井底之蛙,那儿清凉又舒爽,那儿隐蔽又安全。来,来,来,请跟我来,跳到井底远离人类。
——一只井底之蛙的劝世格言
四、美佳“题记”辑录
父亲那一跪才使我明白,我与父亲之间缺乏的不是爱,而是沟通,心与心的沟通。
——《沟通》题记
地球孕育了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宝贵、惟一、公平的。正因为生命如此宝贵,所以我们更应该去关爱它。
——《关爱生命》题记
当理想的七彩翅膀拍击着现实的空气时,我进入了一个微妙的、朦胧的、多雨的季节。游过少年时代的梦境,我伫立雨中,17岁的日子有风也有雨,有快乐也有烦恼。
——《我的快乐与烦恼》题记
曾经有过许多黄昏,我对着夕阳低吟浅唱;曾经有过数不清的黎明,我迎着朝霞讲诉我的向往。少年时代是如诗如画的岁月,少年时代是放飞琥珀般的梦的季节。
——《我的未来不是梦》题记
父亲用母亲般的关怀温暖我湿冷的心;父亲用母亲般的温柔体贴我受伤的心;父亲用母亲般的手抚平我伤裂的心……
——《家事》题记
生活是什么?在孩子眼里,生活是快快长大;在大人眼里,生活是赚钱过日子;在老人眼里,生活是健康长寿。
——《生活告诉我》题记
我失去的东西太多了,就连诚实、自信这些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竟然也丢了。我应该将它们拣拾起来,带着它们重新上路。
——《寻找失去的东西》题记
若干年前的某一天,我和伙伴们正在天堂玩耍,被稀里糊涂地装进一只天蓝色易拉罐里,从此开始了我的易拉罐人生。
——《易拉罐人生》题记
母亲的爱,是一条长长的电话线,无论我走多远,都时时刻刻把我牵挂,它将陪伴我走到永远。
——《母爱》题记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风景。你是高山,你就是一道风景,因为你把峻峭和雄伟展示给了人间;你是垂柳,你也是一道风景,因为你把妩媚和风姿展示给了世界。
——《我就是一道风景》题记
跳跃,让我学会勇敢;跳跃,使我充满信心;跳跃,在无时无刻撞击着我的心扉;带着我挑战下一次飞跃。
——《笑容,跳跃的奏曲》题记
至于后记,内容上和题记相似,可以再一次点题,照应题目。
势派的拼音狐势派的拼音是什么
鲁迅生平简介
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号豫才。浙江绍兴人。七岁开始读书,十二岁从寿镜吾老先生就读于三味书屋。十三岁那年家里发生一场很大的变故,经济状况渐入困顿,接着父亲一病不起,使他饱尝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09年8月回国。
辛亥革命后应蔡元培之邀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供职,后又随部迁住到北平。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至1926年,又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等。
“四·一二”政变使其思想产生了飞跃,由此进化论思想为主导,转向以的阶级论思想为主导。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后十年的杂文,更加深刻、犀利,有如匕首、投枪,充满了唯物辨证的精神。这些作品收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认为:鲁迅是 “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 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先生生平简介
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的最前列,成为五四的伟大 旗手。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当局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者,受到深刻影响,彻底放弃了进化论幻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
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运动。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 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老照片之--鲁迅在中山大学
1926年秋,原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的郭沫若随军北伐,中共广东区委员书记陈延年提议中山大学中共组织,要求校方邀请正在厦门大学的鲁迅到中山大学任教。鲁迅接到邀请电后,复电同意赴粤。中山大学、中共广东区委学委副书记毕磊和中山大学党支部书记徐文雅受命公开出面与鲁迅联系。
鲁迅是1926年8月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没多久,他感到厦门和仍受军阀统治的北京一样“不干净”,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地方,因此,欣然接受了中山大学的邀请。他给许广平的信说到“造一条战线,更向旧社会进攻。”鲁迅和许广平相识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从通信到交流思想中萌发友谊,在1925年正式确立了爱情关系。许广平本是广州人,在北京女师大毕业后回广州任教,后被迫辞职,进了被称为“左派学校”的中山大学任助教。鲁迅接到许广平的信,告以右派势力在广州也很嚣张,进步势力遭到排挤。鲁迅在船上的回信是:“小小的颠簸自然是有的,不过这在海上就算不得颠簸;海上的风涛要比这险恶得多。”
1927年1月18日鲁迅到达广州后,就任中大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消息传开后,来访者络绎不绝,他开始与各方面人物接触。毕磊以中大学生代表身份上门拜访将中共刊物《向导》、《人民周刊》和共青团刊物《少年先锋》送给他,鲁迅热情地接待了进步学生。鲁迅拒绝了学校当局的欢迎会,却在1月25日下午在毕磊的陪同下,出席了中大学生会为他举行的欢迎会,受到热烈的欢迎。中大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朱家骅也以学校当局身份上台致欢迎词,说了几句奉承的话。鲁迅在演讲中说:“刚才朱先生说我革命家、是战士,我认为是其实不是的。朱先生那一套我不承认。”“如果我是革命家、是战士,就不应该到广东来了,应在北京或厦门与恶势九斗争,我为什么要来这里呢?因为这里是‘革命的策源地’,听说广东是可怕的地方,并且赤化了!”鲁迅说他在广东只见到街上不少标语,并没有看见什么可怕的东西,又语气双关地说:“按照我的眼睛看来,广东比起旧社会,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形。我觉得像红布标语中写的白字那样,‘红中夹白’,我感到对革命有点不放心!”
鲁迅在广州度过了农历新年,领略了南国风光,观赏了除夕花市,对国民党达官贵人的宴请请帖,一律写下“概不赴宴”退回。对报上借他来穗之题发表的各种文章,一概保持沉默,别有用心的记者邀他对广州的缺点加以“激烈的攻击”,鲁迅冷淡地答以“还未熟悉本地的情形,而且已经革命,觉得无甚可以攻击之处”,由此又招来“老朽”之类的谩骂。鲁迅并未还手,他将全部精力贯注到准备开课的教学事务上,表示要对中山大学“尽一点力”,把“中大的文科办得像样”,出考试题,编排工作时间表,发通知书、计分、放榜,样样自己动手,忙个不停。还曾应香港进步青年邀请,赴港发表了《无声的中国》和《老调子已经唱完》的两场演讲,许广平担任了他的广州话翻译。对于广州的政治形势,他已看出“深绿和深红”的复杂性,他在冷眼观察,用许广平的话来说,“他是要找寻敌人的,他是要看见压迫的降临的,他是要抚摩创口的血痕的。等着终竟到来的机会”。在此期间,他在中大社会科学研究会发表演讲,说出了担忧:“广州的人民并无没力量,所以这里可以做革命的策源地,也可以做的策源地……”
3月1日,中山大学举行开学典礼。鲁迅应邀即席发表了《读书与革命》的讲话,他说:“对于军阀,已有黄埔军官学校的同学去攻击他,打倒他了。但对于一切旧制度、宗法社会的旧习惯、封建社会的旧思想,还没有人向他们开火!”“中山大学的青年学生,应该以读书得来的东西为武器,向他们进攻--这是中大青年的责任。”3月间,他与陈延年还有一次秘密会唔。
4月8日,他应邀到了黄埔军校,发表了《革命时代的文学》的演讲,说:“中国现在的社会情状,只有实地的革命战争,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走了”,他“仿佛觉得大炮的声音或比文学的声音要好听得多似的”。 鲁迅对广州的饮食、文化市场常有接触,颇有好感。他给友人的信中提到广州的“食物虽较贵而质料殊佳”。据《鲁迅日记》和《鲁迅书信集》列出他在广州的9个月光顾过的茶室酒楼就有 20多家。 为了给爱读新书的进步青年提供条件,他和孙伏园在广州芳草街租了几间空房,开了一间北新书屋。从3月25日到8月15日,这里自成了鲁迅和爱好文学的青年见面、谈论文学的一个去处。鲁迅辞去中山大学职务不久,书店也停业了,剩书廉价让给共和书局。移交时,鲁迅动手包装、搬运,自掏腰包付清停业结欠的80元。然后,还兴致勃勃地请那几位帮忙的青年去“妙奇香”茶楼吃饭。这位导师兼“老板”亲自提壶酌酒,谈笑风生,场面热闹,旁人还以为是祝捷宴。
北伐节节取胜,4月10日,鲁迅在白云楼寓所听到广州民众上街游行,庆祝北伐军攻克上海南京的欢呼声,写下了《庆祝宁沪克复的那一边》一文,他敏锐地提到“庆祝,讴歌,陶醉着革命的人们多,好自然是好的,但有时也会使革命精神转成浮滑”。他直言告诫,要防止“革命精神从浮滑,稀薄,以至于消亡,再下去是复旧”。鲁迅的预言,为两天后的上海“四·一二政变和5天后广州“四·一五”政变所证实。事变中,中山大学遭到大搜捕。下午,鲁迅冒着狂风暴雨,赶回中大出席各系主任参加的紧急会议。在会中他提议,要求当局不要再来继续搜查,还要设法营救被捕学生。朱家骅压制说:“这里是‘党校’,凡在这里做事的人,都应服从党国的决定,不能再有异议。”鲁迅单刀直入:“试问朱先生,被抓去的学生都犯了什么罪?”朱家骅支吾说:“不清楚”。鲁迅语锋犀利地责问,“既然不清楚,为什么要在座的诸位都要服从他们的决定呢?”会议作不出决定,鲁迅愤怒退席。他奔走营救学生,捐款慰问被捕学生。然而,中山大学图书馆前贴出开除数百名学生学籍和教职员公职的布告。鲁迅以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表示抗议。学校当局还想利用他的声望装饰门面,都被鲁迅拒绝。中大当局拉不来鲁迅,翻脸将接近过鲁迅的人都说成“鲁迅派”或“语丝派”,用尽手段孤立鲁迅。鲁迅看穿了派罗织罪名的伎俩,坚持继续留在广州从事创作和翻译,他说:“倘我一出中山大学即离广州,我想是要被排进去的。”来访的青年朋友恳切地劝他到别的地方去,鲁迅说:“他们不是造谣说我已逃走了,逃到汉口去了吗?现在到处都是乌鸦一般黑,我就不走,也不能走。倘一走,岂不正好给他们造谣?”他在白云楼内的灯光下编完《唐宋传奇集》,在题记中悼念被的革命青年。
7月16日,鲁迅在许广平陪同下,到知用中学作《读书杂谈》讲演,他告诫中学生,必须“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7月23日,在广州市教育局主办的夏期学术演讲会上,他作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他说到司马懿加罪对手的手法,掉转话锋,说譬如反对革命的军阀,在革命势力大起来时,挂起,还要做总理纪念周,真的“三民主义”信徒不去就要被说成反对“三民主义”模样,巧妙地抨击了两面派。 9月27日,鲁迅和许广平登上“山东”号轮船,离开广州去上海。
在广州,鲁迅度过8个月零9天,他在复杂的环境中笔耕不辍,编辑了旧作《野草》、《朝花夕拾》,续译《小约翰》,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铸剑》,编录《唐宋传奇集》等,写了计划中的《中国文学史》自古文字起源至汉司马迁的10篇。更写了一批杂文,辑成《而已集》,记录着他在广州期间的足迹和思想转变的过程,《而已集》的题辞,可以看作是他对自己在广州的这段经历史意义的小结: 这半年我又看见了许多血和许多泪, 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 泪揩了,血消了; 屠伯们逍遥复逍遥, 用钢刀的,用软刀的; 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 连“杂感”也被“放进了应该去的地方”时, 我于是只有“而已”而已!
从百草园的三味书屋的作者简介
势派的读音是:shìpai。
势派的拼音是:shìpai。结构是:势(上下结构)派(左右结构)。注音是:ㄕ_ㄆㄞ_。
势派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气派;派头。
二、引证解释
⒈气派;派头。引《红楼梦》第二九回:“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惯了的,那里见过这个势派?”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八)》:“一个新的职员到校了,势派非常之大,学者似的,很傲然。”孙犁《白洋淀纪事·正月》:“眼下,我们翻了身,也得势派势派!”
三、国语词典
气派、派头。
四、网络解释
势派气派,派头词目势派出处《红楼梦》第二九回:“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惯了的,那里见过这个势派?”示例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八)》:“一个新的职员到校了,势派非常之大,学者似的,很傲然。”孙犁《白洋淀纪事·正月》:“眼下,我们翻了身,也得势派势派!”
关于势派的成语
拉帮结派道不行派
关于势派的词语
异派同源拉帮结派鹰派人物耍两面派道不行派斯文一派少壮派源殊派异风派人物枝源派本
关于势派的造句
1、于是叛逆的势派甚大,因为随从押沙龙的人民,日渐增多。
2、有以色列人中的一万精兵,来到基比亚前接战,势派甚是凶猛。便雅悯人却不知道灾祸临近了。
3、押沙龙献祭的时候,打发人去将大卫的谋士,基罗人亚希多弗从他本城请了来。于是叛逆的势派甚大。
4、有以色列人中的一万精兵,来到基比亚前接战,势派甚是凶猛。
5、视角是个奥妙无穷的东西。俯仰之间,眼里势派截然不同,自我心态变截然不同。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势派的详细信息
画派的结构画派的结构是什么
希望有用,望采纳
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的最前列,成为五四的伟大 旗手。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当局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者,受到深刻影响,彻底放弃了进化论幻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
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运动。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 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老照片之--鲁迅在中山大学
1926年秋,原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的郭沫若随军北伐,中共广东区委员书记陈延年提议中山大学中共组织,要求校方邀请正在厦门大学的鲁迅到中山大学任教。鲁迅接到邀请电后,复电同意赴粤。中山大学、中共广东区委学委副书记毕磊和中山大学党支部书记徐文雅受命公开出面与鲁迅联系。
鲁迅是1926年8月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没多久,他感到厦门和仍受军阀统治的北京一样“不干净”,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地方,因此,欣然接受了中山大学的邀请。他给许广平的信说到“造一条战线,更向旧社会进攻。”鲁迅和许广平相识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从通信到交流思想中萌发友谊,在1925年正式确立了爱情关系。许广平本是广州人,在北京女师大毕业后回广州任教,后被迫辞职,进了被称为“左派学校”的中山大学任助教。鲁迅接到许广平的信,告以右派势力在广州也很嚣张,进步势力遭到排挤。鲁迅在船上的回信是:“小小的颠簸自然是有的,不过这在海上就算不得颠簸;海上的风涛要比这险恶得多。”
1927年1月18日鲁迅到达广州后,就任中大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消息传开后,来访者络绎不绝,他开始与各方面人物接触。毕磊以中大学生代表身份上门拜访将中共刊物《向导》、《人民周刊》和共青团刊物《少年先锋》送给他,鲁迅热情地接待了进步学生。鲁迅拒绝了学校当局的欢迎会,却在1月25日下午在毕磊的陪同下,出席了中大学生会为他举行的欢迎会,受到热烈的欢迎。中大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朱家骅也以学校当局身份上台致欢迎词,说了几句奉承的话。鲁迅在演讲中说:“刚才朱先生说我革命家、是战士,我认为是其实不是的。朱先生那一套我不承认。”“如果我是革命家、是战士,就不应该到广东来了,应在北京或厦门与恶势九斗争,我为什么要来这里呢?因为这里是‘革命的策源地’,听说广东是可怕的地方,并且赤化了!”鲁迅说他在广东只见到街上不少标语,并没有看见什么可怕的东西,又语气双关地说:“按照我的眼睛看来,广东比起旧社会,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形。我觉得像红布标语中写的白字那样,‘红中夹白’,我感到对革命有点不放心!”
鲁迅在广州度过了农历新年,领略了南国风光,观赏了除夕花市,对国民党达官贵人的宴请请帖,一律写下“概不赴宴”退回。对报上借他来穗之题发表的各种文章,一概保持沉默,别有用心的记者邀他对广州的缺点加以“激烈的攻击”,鲁迅冷淡地答以“还未熟悉本地的情形,而且已经革命,觉得无甚可以攻击之处”,由此又招来“老朽”之类的谩骂。鲁迅并未还手,他将全部精力贯注到准备开课的教学事务上,表示要对中山大学“尽一点力”,把“中大的文科办得像样”,出考试题,编排工作时间表,发通知书、计分、放榜,样样自己动手,忙个不停。还曾应香港进步青年邀请,赴港发表了《无声的中国》和《老调子已经唱完》的两场演讲,许广平担任了他的广州话翻译。对于广州的政治形势,他已看出“深绿和深红”的复杂性,他在冷眼观察,用许广平的话来说,“他是要找寻敌人的,他是要看见压迫的降临的,他是要抚摩创口的血痕的。等着终竟到来的机会”。在此期间,他在中大社会科学研究会发表演讲,说出了担忧:“广州的人民并无没力量,所以这里可以做革命的策源地,也可以做的策源地……”
3月1日,中山大学举行开学典礼。鲁迅应邀即席发表了《读书与革命》的讲话,他说:“对于军阀,已有黄埔军官学校的同学去攻击他,打倒他了。但对于一切旧制度、宗法社会的旧习惯、封建社会的旧思想,还没有人向他们开火!”“中山大学的青年学生,应该以读书得来的东西为武器,向他们进攻--这是中大青年的责任。”3月间,他与陈延年还有一次秘密会唔。
4月8日,他应邀到了黄埔军校,发表了《革命时代的文学》的演讲,说:“中国现在的社会情状,只有实地的革命战争,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走了”,他“仿佛觉得大炮的声音或比文学的声音要好听得多似的”。 鲁迅对广州的饮食、文化市场常有接触,颇有好感。他给友人的信中提到广州的“食物虽较贵而质料殊佳”。据《鲁迅日记》和《鲁迅书信集》列出他在广州的9个月光顾过的茶室酒楼就有 20多家。 为了给爱读新书的进步青年提供条件,他和孙伏园在广州芳草街租了几间空房,开了一间北新书屋。从3月25日到8月15日,这里自成了鲁迅和爱好文学的青年见面、谈论文学的一个去处。鲁迅辞去中山大学职务不久,书店也停业了,剩书廉价让给共和书局。移交时,鲁迅动手包装、搬运,自掏腰包付清停业结欠的80元。然后,还兴致勃勃地请那几位帮忙的青年去“妙奇香”茶楼吃饭。这位导师兼“老板”亲自提壶酌酒,谈笑风生,场面热闹,旁人还以为是祝捷宴。
北伐节节取胜,4月10日,鲁迅在白云楼寓所听到广州民众上街游行,庆祝北伐军攻克上海南京的欢呼声,写下了《庆祝宁沪克复的那一边》一文,他敏锐地提到“庆祝,讴歌,陶醉着革命的人们多,好自然是好的,但有时也会使革命精神转成浮滑”。他直言告诫,要防止“革命精神从浮滑,稀薄,以至于消亡,再下去是复旧”。鲁迅的预言,为两天后的上海“四·一二政变和5天后广州“四·一五”政变所证实。事变中,中山大学遭到大搜捕。下午,鲁迅冒着狂风暴雨,赶回中大出席各系主任参加的紧急会议。在会中他提议,要求当局不要再来继续搜查,还要设法营救被捕学生。朱家骅压制说:“这里是‘党校’,凡在这里做事的人,都应服从党国的决定,不能再有异议。”鲁迅单刀直入:“试问朱先生,被抓去的学生都犯了什么罪?”朱家骅支吾说:“不清楚”。鲁迅语锋犀利地责问,“既然不清楚,为什么要在座的诸位都要服从他们的决定呢?”会议作不出决定,鲁迅愤怒退席。他奔走营救学生,捐款慰问被捕学生。然而,中山大学图书馆前贴出开除数百名学生学籍和教职员公职的布告。鲁迅以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表示抗议。学校当局还想利用他的声望装饰门面,都被鲁迅拒绝。中大当局拉不来鲁迅,翻脸将接近过鲁迅的人都说成“鲁迅派”或“语丝派”,用尽手段孤立鲁迅。鲁迅看穿了派罗织罪名的伎俩,坚持继续留在广州从事创作和翻译,他说:“倘我一出中山大学即离广州,我想是要被排进去的。”来访的青年朋友恳切地劝他到别的地方去,鲁迅说:“他们不是造谣说我已逃走了,逃到汉口去了吗?现在到处都是乌鸦一般黑,我就不走,也不能走。倘一走,岂不正好给他们造谣?”他在白云楼内的灯光下编完《唐宋传奇集》,在题记中悼念被的革命青年。
7月16日,鲁迅在许广平陪同下,到知用中学作《读书杂谈》讲演,他告诫中学生,必须“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7月23日,在广州市教育局主办的夏期学术演讲会上,他作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他说到司马懿加罪对手的手法,掉转话锋,说譬如反对革命的军阀,在革命势力大起来时,挂起,还要做总理纪念周,真的“三民主义”信徒不去就要被说成反对“三民主义”模样,巧妙地抨击了两面派。 9月27日,鲁迅和许广平登上“山东”号轮船,离开广州去上海。
在广州,鲁迅度过8个月零9天,他在复杂的环境中笔耕不辍,编辑了旧作《野草》、《朝花夕拾》,续译《小约翰》,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铸剑》,编录《唐宋传奇集》等,写了计划中的《中国文学史》自古文字起源至汉司马迁的10篇。更写了一批杂文,
找鲁迅简介
画派的结构是:画(半包围结构)派(左右结构)。
画派的结构是:画(半包围结构)派(左右结构)。拼音是:huàpài。注音是:ㄏㄨㄚ_ㄆㄞ_。
画派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1.绘画的流派。
二、引证解释
⒈绘画的流派。引鲁迅《书信集·致赖少麒》:“看画也要训练。十九世纪末的那些画派,不必说了。就是极平常的动植物图,我曾经给向来没有见过图画的村人看,他们也不懂。”《文汇报》1990.5.24:“他以中国的笔墨,写出了黄山之魂,在当今的新黄山画派中,他自成体貌,别有风韵。”
三、国语词典
绘画的门派、派别。如:「印象画派」、「野兽画派」。
四、网络解释
画派画派是指由独特的绘画艺术理念,形成“独特美的符号”的绘画形式或方式,真正的艺术与地域无关,与名气无关,而与艺术家的心灵有关,与画家的文化修养和笔墨修炼有关。中国画派有黄派、徐派、南北宗、北方山水画派、南方山水画派、湖州竹派、常州画派、米派、松江派等。
关于画派的诗句
开残明画派画派曾魁小八尊画派衍华亭
关于画派的单词
divisionistashcanschool
关于画派的成语
道不行派拉帮结派
关于画派的词语
少壮派道不行派异派同源风派人物耍两面派斯文一派鹰派人物枝源派本拉帮结派源殊派异
关于画派的造句
1、明末清初,渐江、石涛、梅清、雪庄等画家,“搜尽奇峰打草稿”,创立了以黄山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山水画派。
2、这些手是游泳者的手的镜像,它们描摹出了她向下游流去时将要作出的动作,但是这幅画并不是立体主义、模糊画派和错视画派的习作。
3、漓江画派走进广西荔浦画展开幕。
4、明代大画师林良自幼喜欢绘画,所画花鸟很有新意,因善画而被荐入宫廷,成为明朝中期院体画派的代表,在明代画史上评价甚高,有“林良吕纪,天下无比”。
5、独具齐鲁风格气派的艺术精品,进一步做大做强“鲁剧”品牌,努力打造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鲁版图书”品牌,壮大“文学鲁军”品牌,推动形成“齐鲁画派”。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画派的详细信息
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的最前列,成为五四的伟大 旗手。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当局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者,受到深刻影响,彻底放弃了进化论幻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
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运动。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 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老照片之--鲁迅在中山大学
1926年秋,原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的郭沫若随军北伐,中共广东区委员书记陈延年提议中山大学中共组织,要求校方邀请正在厦门大学的鲁迅到中山大学任教。鲁迅接到邀请电后,复电同意赴粤。中山大学、中共广东区委学委副书记毕磊和中山大学党支部书记徐文雅受命公开出面与鲁迅联系。
鲁迅是1926年8月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没多久,他感到厦门和仍受军阀统治的北京一样“不干净”,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地方,因此,欣然接受了中山大学的邀请。他给许广平的信说到“造一条战线,更向旧社会进攻。”鲁迅和许广平相识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从通信到交流思想中萌发友谊,在1925年正式确立了爱情关系。许广平本是广州人,在北京女师大毕业后回广州任教,后被迫辞职,进了被称为“左派学校”的中山大学任助教。鲁迅接到许广平的信,告以右派势力在广州也很嚣张,进步势力遭到排挤。鲁迅在船上的回信是:“小小的颠簸自然是有的,不过这在海上就算不得颠簸;海上的风涛要比这险恶得多。”
1927年1月18日鲁迅到达广州后,就任中大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消息传开后,来访者络绎不绝,他开始与各方面人物接触。毕磊以中大学生代表身份上门拜访将中共刊物《向导》、《人民周刊》和共青团刊物《少年先锋》送给他,鲁迅热情地接待了进步学生。鲁迅拒绝了学校当局的欢迎会,却在1月25日下午在毕磊的陪同下,出席了中大学生会为他举行的欢迎会,受到热烈的欢迎。中大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朱家骅也以学校当局身份上台致欢迎词,说了几句奉承的话。鲁迅在演讲中说:“刚才朱先生说我革命家、是战士,我认为是其实不是的。朱先生那一套我不承认。”“如果我是革命家、是战士,就不应该到广东来了,应在北京或厦门与恶势九斗争,我为什么要来这里呢?因为这里是‘革命的策源地’,听说广东是可怕的地方,并且赤化了!”鲁迅说他在广东只见到街上不少标语,并没有看见什么可怕的东西,又语气双关地说:“按照我的眼睛看来,广东比起旧社会,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形。我觉得像红布标语中写的白字那样,‘红中夹白’,我感到对革命有点不放心!”
鲁迅在广州度过了农历新年,领略了南国风光,观赏了除夕花市,对国民党达官贵人的宴请请帖,一律写下“概不赴宴”退回。对报上借他来穗之题发表的各种文章,一概保持沉默,别有用心的记者邀他对广州的缺点加以“激烈的攻击”,鲁迅冷淡地答以“还未熟悉本地的情形,而且已经革命,觉得无甚可以攻击之处”,由此又招来“老朽”之类的谩骂。鲁迅并未还手,他将全部精力贯注到准备开课的教学事务上,表示要对中山大学“尽一点力”,把“中大的文科办得像样”,出考试题,编排工作时间表,发通知书、计分、放榜,样样自己动手,忙个不停。还曾应香港进步青年邀请,赴港发表了《无声的中国》和《老调子已经唱完》的两场演讲,许广平担任了他的广州话翻译。对于广州的政治形势,他已看出“深绿和深红”的复杂性,他在冷眼观察,用许广平的话来说,“他是要找寻敌人的,他是要看见压迫的降临的,他是要抚摩创口的血痕的。等着终竟到来的机会”。在此期间,他在中大社会科学研究会发表演讲,说出了担忧:“广州的人民并无没力量,所以这里可以做革命的策源地,也可以做的策源地……”
3月1日,中山大学举行开学典礼。鲁迅应邀即席发表了《读书与革命》的讲话,他说:“对于军阀,已有黄埔军官学校的同学去攻击他,打倒他了。但对于一切旧制度、宗法社会的旧习惯、封建社会的旧思想,还没有人向他们开火!”“中山大学的青年学生,应该以读书得来的东西为武器,向他们进攻--这是中大青年的责任。”3月间,他与陈延年还有一次秘密会唔。
4月8日,他应邀到了黄埔军校,发表了《革命时代的文学》的演讲,说:“中国现在的社会情状,只有实地的革命战争,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走了”,他“仿佛觉得大炮的声音或比文学的声音要好听得多似的”。 鲁迅对广州的饮食、文化市场常有接触,颇有好感。他给友人的信中提到广州的“食物虽较贵而质料殊佳”。据《鲁迅日记》和《鲁迅书信集》列出他在广州的9个月光顾过的茶室酒楼就有 20多家。 为了给爱读新书的进步青年提供条件,他和孙伏园在广州芳草街租了几间空房,开了一间北新书屋。从3月25日到8月15日,这里自成了鲁迅和爱好文学的青年见面、谈论文学的一个去处。鲁迅辞去中山大学职务不久,书店也停业了,剩书廉价让给共和书局。移交时,鲁迅动手包装、搬运,自掏腰包付清停业结欠的80元。然后,还兴致勃勃地请那几位帮忙的青年去“妙奇香”茶楼吃饭。这位导师兼“老板”亲自提壶酌酒,谈笑风生,场面热闹,旁人还以为是祝捷宴。
北伐节节取胜,4月10日,鲁迅在白云楼寓所听到广州民众上街游行,庆祝北伐军攻克上海南京的欢呼声,写下了《庆祝宁沪克复的那一边》一文,他敏锐地提到“庆祝,讴歌,陶醉着革命的人们多,好自然是好的,但有时也会使革命精神转成浮滑”。他直言告诫,要防止“革命精神从浮滑,稀薄,以至于消亡,再下去是复旧”。鲁迅的预言,为两天后的上海“四·一二政变和5天后广州“四·一五”政变所证实。事变中,中山大学遭到大搜捕。下午,鲁迅冒着狂风暴雨,赶回中大出席各系主任参加的紧急会议。在会中他提议,要求当局不要再来继续搜查,还要设法营救被捕学生。朱家骅压制说:“这里是‘党校’,凡在这里做事的人,都应服从党国的决定,不能再有异议。”鲁迅单刀直入:“试问朱先生,被抓去的学生都犯了什么罪?”朱家骅支吾说:“不清楚”。鲁迅语锋犀利地责问,“既然不清楚,为什么要在座的诸位都要服从他们的决定呢?”会议作不出决定,鲁迅愤怒退席。他奔走营救学生,捐款慰问被捕学生。然而,中山大学图书馆前贴出开除数百名学生学籍和教职员公职的布告。鲁迅以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表示抗议。学校当局还想利用他的声望装饰门面,都被鲁迅拒绝。中大当局拉不来鲁迅,翻脸将接近过鲁迅的人都说成“鲁迅派”或“语丝派”,用尽手段孤立鲁迅。鲁迅看穿了派罗织罪名的伎俩,坚持继续留在广州从事创作和翻译,他说:“倘我一出中山大学即离广州,我想是要被排进去的。”来访的青年朋友恳切地劝他到别的地方去,鲁迅说:“他们不是造谣说我已逃走了,逃到汉口去了吗?现在到处都是乌鸦一般黑,我就不走,也不能走。倘一走,岂不正好给他们造谣?”他在白云楼内的灯光下编完《唐宋传奇集》,在题记中悼念被的革命青年。
7月16日,鲁迅在许广平陪同下,到知用中学作《读书杂谈》讲演,他告诫中学生,必须“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7月23日,在广州市教育局主办的夏期学术演讲会上,他作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他说到司马懿加罪对手的手法,掉转话锋,说譬如反对革命的军阀,在革命势力大起来时,挂起,还要做总理纪念周,真的“三民主义”信徒不去就要被说成反对“三民主义”模样,巧妙地抨击了两面派。 9月27日,鲁迅和许广平登上“山东”号轮船,离开广州去上海。
在广州,鲁迅度过8个月零9天,他在复杂的环境中笔耕不辍,编辑了旧作《野草》、《朝花夕拾》,续译《小约翰》,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铸剑》,编录《唐宋传奇集》等,写了计划中的《中国文学史》自古文字起源至汉司马迁的10篇。更写了一批杂文,辑成《而已集》,记录着他在广州期间的足迹和思想转变的过程,《而已集》的题辞,可以看作是他对自己在广州的这段经历史意义的小结: 这半年我又看见了许多血和许多泪, 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 泪揩了,血消了; 屠伯们逍遥复逍遥, 用钢刀的,用软刀的; 然而我只有“杂感”而已。 连“杂感”也被“放进了应该去的地方”时, 我于是只有“而已”而已!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