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语问题 什么是主谓谓语句

2.中国语言太深奥,为什么说“老头晒太阳”,分明是“太阳晒老头”嘛!?

3.文言文被动词

4.怎样辨别主语、谓语和宾语

下列句子中主语是受事主语的是_受事主语句的例子

语文里句子有六个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

主语和谓语:主语是句子里被陈述的对象,谓语是用来陈述主语的在一般情况下,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例句:大伙都散了(《分马》)。

宾语和补语:宾语往往表示动作支配的对象,并且总是处在动词的后头补语是动词形容词后面的补充成分如:桥脚上站在一个人,却是我们母亲(鲁迅《社戏》)。

定语和状语:定语是名词性词语的修饰成分,状语是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的修饰成分。

主语的类型

1、施事主语:主语在句子中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例如:大家要积极参加学校活动。(“大家”是主语)

2、受事主语:主语在句中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例如:校报还没有印出来。(“校报”是主语)

3、中性主语(当事主语):主语在句子中既不是施事,也不是受事,而是被描写、说明、判断的对象。又 叫“关系主语”。

汉语问题 什么是主谓谓语句

盘子买来了中的主语属于:受事主语。

拓展知识:

主语是谓语的陈述对象,如“我写字”中的“我”就是主语,它做出“写”这个动作,“写”则是谓语,用来陈述主语的动作,而“字”是接受谓语“写”这个动作的对象,它因此被称为宾语,有的语法书也称它为“客体”或“受体”。

与英语语法也有相似之处。常常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形容词、动词、谓语短语和主谓短语也可充当主语。句子成分划分时,主语符号为双横线。

举例

1.冰雪融化了,草儿绿了,春天来了。(冰雪、草儿、春天,名词作主语)

2.一米等于一百厘米。(一米,数词做主语)

3.他们终于登上了山峰。(他们,代词作主语)

4.每个人的学习方法都不同。(学习方法,名词性短语作主语)

5.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并列短语作主语)

6.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吃的、挤出来的,动词性短语作主语)

7.学开车是很不容易。(学开车,动宾短语作主语)

8.人多了很危险。(人多了,主谓短语做主语)

9.优美的音乐令人陶醉。(音乐,作主语)

主语的类型

1.施事主语:主语在句子中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例如:大家要积极参加学校活动。(“大家”是主语)

2.受事主语:主语在句中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例如:校报还没有印出来。(“校报”是主语)

3.中性主语(当事主语):主语在句子中既不是施事,也不是受事,而是被描写、说明、判断的对象。又叫“关系主语”。

汉语的主语和印欧语有很大不同。因为汉语缺乏形式标记,所以不同词性的词与句子成分之间的对应关系错综复杂。这类问题历来有争议,可以理解为词的兼类,也可以理解为词和句子成分对应关系问题。

中国语言太深奥,为什么说“老头晒太阳”,分明是“太阳晒老头”嘛!?

主谓谓语句:主谓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叫做主谓谓语句。

观察这类句子,可以从全句的主语(称为大主语)和主谓短语里的主语(称为小主语)是施事还是受事以及其间的关系等等方面来看,大体有下面五种。

一、大主语是受事,小主语是施事,全句的语义关系是:受事‖施事—动作。

例如:

(1)这件事‖大家都赞成。

(2) 任何困难‖他都能克服。

(3) 一口水‖他都不喝。?

(4)这包肉丸子,‖你拿回去熬白菜。

(5)大家的事情‖大家办。

大主语可以说原来是谓语里的一个成分,由于表达的需要,移位到句首当主语。例⑷谓语里连用两个动词,大主语只跟其中一个动词有动作和受事关系。

二、大主语是施事,小主语是受事,全句的语义关系是:施事‖受事—动作。

例如:

(1) 你这人,‖锤把都没摸过。

(2) 他‖什么酒都尝过。

(3) 他‖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4)他‖一口水都不喝。?

(5)我‖暖水瓶也灌了,(书桌也整理了。)

这种句子的受事有时有周遍性(指所说没有例外),有时表列举的事物,如例(5)。有周遍性的受事,可能前面有任指性词语,后面有“都”或“也”相呼应,有往大里夸张的意味,如例(2)(3);或者用“一”和“不、没有”相呼应,有往小里夸张的意味,如例(4)。前面第(一)种句子的受事也可能有周遍性,如例⑵⑶。?

前两种句子有的能互换,但不一定都能互换,如例⑴不能换用为第二种格式,例(1)也不能换用为第一种格式。

三、大主语和小主语有广义的领属关系。

例如:

(1)他‖一向态度和蔼。

(2)她‖眼睛熬得通红。

(3) 中秋‖天气特别好。

(4) 领导和群众‖心连心。

这种句子的小谓语,有一些可以跟大主语和小主语同时发生语义联系,如果不用小主语,句子也能成立,如例(1);有一些跟大主语没有直接的语义联系,如果删去小主语,句子就不能成立,如例(2)(3)。

四、谓语里有复指大主语的复指成分。

例如:

(1)一个边防军人,‖他时刻准备着为边关奉献一切。

(2) 这孩子,‖我也疼他。

(3)咱们俩‖谁也别忘了谁。

例(10的小主语和例(2)的宾语是大主语的复指成分。例⒄谓语里的两个“谁”是任指用法,但是它的指代范围受大主语限制,只能指其中的任意一个,这可以看成类似复指的成分。

五、大主语前暗含一个介词“对、对于、关于”等等。大主语如果加上介词,就变成句首状语了。

例如:

(1)这件事‖中国人的经验太多了。

(2)这三个问题,‖我们讨论了两个。

(3) 全村的人,‖我就服你。

文言文被动词

我是学中文的,可以给你讲一讲:

这种句子我们称为受事主语句,受事就是动作施加的对象,受事做主语并不罕见,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使用

在主谓结构中主语跟谓语的语义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施事— 动作/行为 张三切萝卜 张三把萝卜切了

受事— 动作/行为 萝卜切了 萝卜被张三切了

工具— 动作/行为 这把刀切凉菜 砧板切坏了

时间— 动作/行为 明天把萝卜切成丝

……

其中第二种就是受事作主语

受事主语句包括两个类型:

有标记的受事主语句:被 叫 让 给

自行车被张三骑走了自行车被骑走了

自行车叫人偷走了

自行车让水泡坏了

自行车给钉子扎了两个洞自行车给扎破了

无标记的受事主语句

自行车都放在西南门

自行车已经修好了

自行车摆放得很整齐

受事主语句的特点

1) 主语所指的事物一般是确定的,或者是泛指的

衣服买回来了—— * 一件衣服买回来了(现代汉语研究中习惯用*表示不符合语法的句子)

一件衣服也没买

衣服都严格检查过

凶手抓到了—— * 两个凶手抓到了

2) 谓语一般是复杂形式,不能是单个动词的形式(对话除外)

饭吃完了—— * 饭吃

我吃完了—— 我吃

需要指出的是,受事主语不同于宾语提前:

如果是宾语提前,那么宾语的位置还能够还原,可是受事主语句的受事不能挪到后面去

宾语提前:

黑板擦干净了—— 擦干净了黑板

饭吃完了—— 吃完了饭

“黑板”“饭”是

受事主语句:

黑板擦得干干净净—— * 擦得干干净净黑板

饭都吃完了—— 都吃完了饭

这时您要说了:老头晒太阳不是可以变成太阳晒老头吗?为什么不是宾语提前,原因就在于这两句话的意思已经出现差异了,老头晒太阳是在说老头很悠闲,太阳晒老头则是说太阳很毒,而实际上我们生活中很少说太阳晒老头,请比较:

太阳把地上的花草晒得无精打采。

老王晒着太阳,很是悠闲。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让您满意

TO楼上羊叔子:

我在任何一本辞典中都很难找到晒能够表示吸收光热,请不要为了自圆其说就不实事求是,希望您能够采纳我的意见,谢谢!

怎样辨别主语、谓语和宾语

1. 文言文中,被的用法

文言中被的用法:

常同“披”,覆盖。如:恩被四泽,德被四海。

详细字义

〈名〉

1. (形声。从衣,皮声。本义:睡眠时用以覆体的夹被;被子)

2. 同本义 [cotton-padded quilt]

被,寝衣,长一身有半。——《说文》

翡翠珠被。——《楚辞·招魂》

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之具也。——《史记·货殖列传·序》

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3. 又如:棉被;夹被;毛巾被;被窝(覆以棉被,容人安睡的地方);被卧(睡眠用的被子)

4. 表面 [surface]

〈动〉

1. 被覆;遮盖 [cover]

被袗衣。——《孟子·尽心下》

被练三千。——《左传·襄公三年》。疏:“被是被覆衣着之名。”

皋兰被径兮。——《楚辞·招魂》

乃祖吾离被苫盖。——《左传·襄公十四年》

凝霜被野草。——三国魏· 阮籍《咏怀》

如被冰雪。——《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被体(涂满全体);被覆(覆盖,掩蔽;亦专指覆盖在地面的草木等自然物)

3. 蒙受,遭受 [suffer from]

秦王复击 轲,被八创。——《战国策·燕策》

其被轰击者,则断壁危楼。——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寡人不详,被于宗庙之祟。——《战国策·齐策》

禹、汤被之矣。—— 汉· 贾谊《论积贮疏》

4. 又如:被水(遭水灾);被命(奉命;受命)

5. 及;到达 [arrive]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书·禹贡》

6. 又如:被及(延及,广及)

7. 加;施加 [add;apply]

允恭克让,光被四表(四海之外)。——《书·尧典》

〈介〉

1. 表示被动:叫;让 [-ed+by]

妆成每被秋娘妒。——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幸借天降大雨,房屋未被火烧。——《广州军务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被 pī

基本字义

1. 古同“披”,覆盖。

详细字义

〈动〉

1. (后作“披”)

2. 搭衣于肩背 [drape over]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楚辞·屈原·国殇》

被明月兮佩宝璐。——《楚辞·屈原·涉江》

3. 又如:被巾(披巾);被缁(披上缁衣。谓出家当僧尼);被以虎文(披上虎皮。喻指添加声势);被衣(把衣服披在肩背上);被练(古代徒兵的一种披在甲外的练袍;亦借指披练袍的徒兵)

4. 穿着 [wear;put on]

同舍生皆被绮绣。——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将军身被坚执锐。——《史记·陈涉世家》

5. 又如:被甲持兵(被甲执兵,被甲载兵。被坚执锐);被坚执锐(被甲执锐。穿坚固甲胄,握锐利武器。谓上阵战斗或作好战斗准备);被朱佩紫(穿红袍,挂紫绶。谓身为大官);被孝(穿着守丧的服饰)

6. 靠近;依傍 [be near;close]。如:被边(靠近边界)

7. 打开 [open]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

8. 又如:被发(发不束而披散);被发左衽(头发披散不束,衣襟向左掩。古代指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借指中原地区的人受少数民族统治);被发佯狂(披散头发,装作疯狂。古时作为一种避世全身的行为);被发跣足(披头散发,赤着脚);被发缨冠(披发散缨。形容匆忙急迫不及整束)

上详见:/s?wd=%B1%BB

文言中被动用法:

①为**所#

②#于**

#:(动词或作动词用的词)

**:(名词或作名词用的词)

如:为情所困,

激于义愤。

2. 古文中哪些字词表示被的意思

见:表被动时,在文言文中是助词,通常用在动词前面表被动,如见弃、见笑、见欺。翻译时可译为“被”。但它不等于“被”,只是在主语被动地受到宾语的行为动作时才成立。假如是见告、见示、见教等,也是用在动词前面,但不表被动,而是主语主动请求宾语施加行为动作,翻译时,可译为“请”,如请告诉我、请明示、请指教。

所以,见,并不表示“被”。

真正的“被”,属于介词,用在名词或代词前面引进行为动作的施行者。如被风吹走、被他人所杀。文言文如:《琵琶行》“妆成每被秋娘妒。”《广州军务记》“幸借天降大雨,房屋未被火烧。”《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用法与“被”相同的是“为”。如:不为酒困;为乡里所患;为予群从所得;为操所先。

你问题中的例子“被什么什么杀了”,其中的“什么什么”是名词或代词,只能用介词“被”或“为”,如“被吾杀之”;“为吾所杀”。

这里绝不能用“见”,如“见吾杀之”。这里的“见”后面是名词或代词,只能解释为动词“看见”,也就变成“看见我杀了它。”

表示介词被的,还有“于”。如“不拘于时”,即不被时间限制。但“于”的用法与“为”不同,多见于介宾结构后置,通常前面是动词或形容词,如:苦于疾病(被疾病所苦);伤于剑(被剑所伤)。

3. 文言文被字句

被动句的最大特点是,它的主语是受事.即谓语动词所发出的动作行为要涉及到主语,要落实到主语的头上,主语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如:球被我打.“球”这个主语承受了谓语“打”的动作.)这个特点和现代汉语是完全相同的,只不过古汉语被动句的形式要多得多.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一)“见”“于”被动句.

1、见+动+于+施动者.

这是“见”“于”被动句的基本格式.“见”,助词,用在动词谓语前;“于”介词,用在动词谓语后引出施动者,和施动者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翻译时一般要挪到动词谓语前.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我确实担心被您欺骗而辜负了赵国.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译为:我常常被内行的人耻笑.

2、见+动.

“见”,助词,用在动词前表被动.这是“见”“于”被动句基本格式的一种变形.如: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众人都醉了惟独我醒着,因此被流放.

3、动+于+施动者.

“于”介词,用在动词谓语后引出施动者,和施动者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翻译时一般要挪到动词谓语前作状语.这是“见”“于”被动句基本的另一种变形.如: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译为:劳心的人统治别人,劳力的人被别人统治.

外欺于张仪,内惑于郑袖.(《屈原》译为:在外被张仪欺骗,在内被郑袖迷惑.

4、受+动+于+施动者

也是“见”“于”被动句基本格式的一种变形,只是用“受”替换了“见”,其它未变.如: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译为:我不能拿整个吴国的土地,上十万的军队,被人控制.

(二)“为”“所”被动句

1、为+施动者+所+动

这是“为”“所”被动句基本格式,“为”是介词,引出施动者,“所”是助词,用在动词谓语前,翻译时“为”翻译为“被”,“所”删去不译.如:

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译为:如姬的父亲被人.

汝等怯懦,为蛇所食.(《搜身记?李寄》)译为:你们这些人怯懦软弱,被蛇吃掉.

2、为+所+动

这是“为”“所”被动句基本格式一种变形,“为”“所”连用,并不引出施动者.如: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译为:你们都将被俘虏.

官军加讨,屡为所败.(《旧唐书?黄巢传》)译为:官军讨伐他们,但多次被打败.

3、为+施动者+动

这是“为”“所”被动句基本格式另一种变形,“为”是介词,引出施动者,用在动词谓语前,翻译时“为”翻译为“被”.如:

身客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译为:他自己客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

4、为+动

这是“为”“所”被动句基本格式又一种变形,“为”是介词,直接用在动词谓语前,翻译时“为”翻译为“被”.如: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译为:情节重大的被杀掉,情节轻微的被怀疑.

(三)被字被动句

被字被动句先秦时比较少见,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现代汉语被字句的主要形式.

1、被+动

“被”是介词,直接用在动词谓语前,不引出施动者,用法和现代汉语相同.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译为:诚信却被怀疑,忠诚反被诽谤,能不怨愤吗?

2、被+动+于+施动者

“被”是介词,用在动词谓语前;“于”也是介词,用在动词谓语后引出施动者,和施动者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翻译时一般要挪到动词谓语前.如:

燕以万乘之势被围于赵.(《战国策?齐策》)译为:燕国凭着万辆战车的实力,却被赵国围困.

4. 被动词的标志

判断被动的方法之一:be动词(及其变形体)+动词的过去分词

例子:

1.He was knocked down.

2.The car is being repaired.

这两个句子里都有be动词的变形体.

3.I am satisfied with his performace.

但上面这个句子就不是被动,因为satisfied是形容词,而不是动词的过去分词.

判断被动的方法之二:主动表被动.

例子:

1.The book sells well. (卖得好,书肯定是被卖,但表状态,性质或功能时主动表被动)

2.The cake tastes good.(虽然是被尝,但是本句是主系表结构,也主动表被动。)

3.The earthquake happened unexpectedly. (发生不及物,故主动表被动)

码字累,希望对你有用.

文言里的被动句,常借助于一定的介词、助词、助动词来造成被动的格式。

1.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炮台悉为逆据。(《三元里抗英》) ②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五蠹》)

2.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3.用介词“被”表被动,“被”的宾语往往省略。如:

①内一人说是西洋兵头,亦被杀。(《三元里抗英》)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4.用助动词“见”表被动。如:

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5.用“为……所……”的格式表被动。“为”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所”是助词,置于动词之前。如:

①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6.用“见……于……”的格式表被动。“见”是助动词;“于”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壁归。(《廉颇蔺相如列传》)

7.意念上的被动。动词本身用于被动意义,不借助于任何表示被动的词语。这种被动要根据文意来判断。如:

①举孝康,不行。(《张衡传》)──“举孝廉”,被举荐为孝糜。 ②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拜为上卿”,被封为上卿。 ③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函谷举”,函各关被攻下。

5. 文言文被动句式有哪8种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如:

(1)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诗经·邶风·柏舟》)

(2)故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

(《盐铁论·险固》)

2.动词前加“见”。如:

(3)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论语·阳货》)

(4)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荀子·非十二子》)

“见”往往与“于”字配合,由“于”引进主动者。如:

(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6)使文王所以见恶于纣者,以其不得人心焉?(《韩非子·难二》)

3.动词前加“为”引进主动者,或直接加“为”,不出现主动者。如:

(7)多多益善,何以为我禽?(《史记·淮阴侯列传》)

(8)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为”字还常与“所”字配合使用,形成“为……所”式。

(9)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项羽本记》)

(10)如姬父为人所杀。(《魏公子列传》)

“为”在个别情况下还可以跟“于”或者“见”配合使用,构成“为……于”或者“为……见”式:

(11)胥之父兄为戮于楚。(《吴世家》)

(12)烈士为天下见善(赞美)矣,未足以活身。(《庄子·至乐》)

4.动词前加助动词“被”表示被动。这类句式大约萌芽于战国末期。如:

(13)今兄弟被攻,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仇者,贞也。(《韩非子·五蠹》)

(14)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

后来,“被”字句式中有了施事者出现,构成“被+施事者+动词”式(这时的“被”应看着介词)。如:

(15)五月十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16)举体如被刀刺,叫呼而终。(《颜氏家训·归心》)

由于受“为……所”句式的类化,还产生了“被……所”式。如:

(17)晋文公被秦所纳,既而背秦。秦伯伐之。战于韩,被秦所获。(《礼记·坊记》)

(18)达非司马懿对手,必被所擒。(《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总的说来,文言文中被动句式的主要标志可以概括为四字(于、见、为、被)三式(见……于、为……所、被……所)。这些有标志的被动句往往很容易识别,但文言文中还有许多没有标志的被动句(即零形态文言被动句式),如不能识别,势必对文言翻译造成负面的影响。为此一并说明如下:

无标志文言被动句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不出现主动者的被动句,翻译时大多数可加“被”,亦可不加“被”。如:

(19)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译文:人本来不容易(被)了解,了解人也不容易。]

(20)风至苕折。(《荀子·劝学》)[译文:风吹来,苇杆(被)折断了。]有少数句子则必须加“被”。如:

(21)国胜君亡,非祸而何?(《左传·哀公元年》)[译文:国家被人家战胜了,国君逃亡了,不是祸是什么呢?]

(22)会延年家收(《汉收·李陵传》)[译文:碰上延年家被查抄拘捕。]

第二类是出现主动者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实际上可以看作省略了一个表被动的介词“于”的被动句。如:

(23)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24)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也。(《列子·汤问》)

(25)足蒸暑土气,背炙炎天光。(白居易《观刈麦》)

以上三例,“逼兵势”可看着“逼于兵势”,“惩”可看着“惩于”,“蒸”可看着“蒸于”,“炙”可看着“炙于”。

此外,还有一种以“动词+者”表被动的句式。如:

(26)今大国之攻小国也,攻者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守为事;攻人者亦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攻为事。(《墨子·耕柱》)

上例中的“攻者”就应看着“被攻打的国家”。

6. 古文中“被”字解释

被 开放分类: 汉字、语言、文学、汉语、古书 Ⅰ名词1.(被子) quilt: 棉被 cotton-wadded quilt; 鸭绒被 eiderdown quilt; 夹被 lined quilt; 毛巾被 towelling coverlet2.(姓氏) a surname: 被瞻 Bei ZhanⅡ动词[书面语]1.(复盖) cover; spread: 被覆 cover2.(遭受) suffer: 被灾 be hit by a natural calamityⅢ助词(用在动词前构成被动词组): 被骗 be deceived; be cheated; 被批评 be criticized; 被剥削 be exploitedⅣ介词(用在句子中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 帽子被风刮掉了。

The cap was blown off. 被 by; quilt; 笔划: 10 部首: 衤 五笔输入法: puhc 被1 bèi (1) (形声。从衣,皮声。

本义:睡眠时用以覆体的夹被;被子) (2) 同本义 [cotton-padded quilt] 被,寝衣,长一身有半。――《说文》 翡翠珠被。

――《楚辞·招魂》 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之具也。――《史记·货殖列传·序》 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3) 又如:棉被;夹被;毛巾被;被窝(覆以棉被,容人安睡的地方);被卧(睡眠用的被子) (4) 表面 [surface] 被 bèi (1) 被覆;遮盖 [cover] 被袗衣。――《孟子·尽心下》 被练三千。

――《左传·襄公三年》。疏:“被是被覆衣着之名。”

皋兰被径兮。――《楚辞·招魂》 乃祖吾离被苫盖。

――《左传·襄公十四年》 凝霜被野草。――三国魏·阮籍《咏怀》 如被冰雪。

――《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被体(涂满全体);被覆(覆盖,掩蔽;亦专指覆盖在地面的草木等自然物) (3) 蒙受,遭受 [suffer from]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战国策·燕策》 其被轰击者,则断壁危楼。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寡人不详,被于宗庙之祟。――《战国策·齐策》 禹、汤被之矣。

――汉·贾谊《论积贮疏》 (4) 又如:被水(遭水灾);被命(奉命;受命) (5) 及;到达 [arrive]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书·禹贡》 (6) 又如:被及(延及,广及) (7) 加;施加 [add;apply] 允恭克让,光被四表(四海之外)。

――《书·尧典》 (8)通“服、犕、鞴” “服、犕、被、鞴——古服字,去声,读犕(今简体字为备)。音近逼,即匐。

《诗经·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转辗反侧。’服与侧为韵,《诗经》中服字,共有十六处,都作蒲北切下逼。

不同今人读为房六切(伏)。古‘服’亦作犕。

《易经·系辞下》:‘犕牛乘马。”犕为“马上鞍’。

《汉书·外戚传》:‘取它郎 ,以被其马。’又改犕 为‘被’。

故《后汉书·彭宠传》有‘被马六匹’之语。由于鞍质为‘皮’……杜甫诗有‘我曹鞴马听晨鸡’之句。

可见服、犕、被、鞴四字同音通假。(参见《唐韵》正卷十四“服”字条)解放前,京剧扮演主仆者,主人出行,命仆说:‘服马。

’即古语遗义。”(引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74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被 (形声。

从衣,皮声。本义:睡眠时用以覆体的夹被;被子) 同本义 [cotton-padded quilt] 被,寝衣,长一身有半。

――《说文》 翡翠珠被。――《楚辞·招魂》 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之具也。

――《史记·货殖列传·序》 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又如:棉被;夹被;毛巾被;被窝(覆以棉被,容人安睡的地方);被卧(睡眠用的被子) 表面 [surface] 被 被覆;遮盖 [cover] 被袗衣。

――《孟子·尽心下》 被练三千。――《左传·襄公三年》。

疏:“被是被覆衣着之名。” 皋兰被径兮。

――《楚辞·招魂》 乃祖吾 被 bèi ①被子:棉~、鸭绒~、舒芯~、羽丝~。 ②遮盖:~覆。

③遭遇:~创(受伤)。 ④介词。

用在句子中表示主语是受事者:书~人拿走了。 ⑤用在动词前构成被动词组:~压迫。

被动句句式之一。由被动(受动)者充当主语的句子。

被动语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如'他被抓住了。

' 被缚的奴隶雕塑。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基罗于1513-1516年为朱理二世陵墓所雕塑的两个奴隶塑像中的一个。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古希腊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的代表作。歌颂了为人类的生存而**天火的普罗米修斯不畏 *** 、敢于牺牲的精神。

被覆 ①遮盖;蒙。 ②遮盖地面的草木等:保护森林~。

被积表达式参见不定积分。 被积函数参见不定积分、 定积分。

被开方数参见开方。 被难因遭受灾祸等丧失生命。

被字句句式之一。用介词'被'构成的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7. 文言文中的动词

文言文中的动词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吼、叫、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5 "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成为判断动词。

8. 被字在古文中的所有用法

主要用作名词和动词,较少作介词。

用作名词时,与现代汉语差不多,被子,用于覆盖的物体。

用作动词时,比现代汉语要广泛。如:被衣(披上衣服)、被霜(草木上罩着霜)、被土、被水等。引申为蒙受时,如:奇冤被体、被沐皇恩、泽被。在动词上,与“披”字通假,如:被发(披着长头发)。

现代汉语中,“被”用于介词的情况很普遍,如被骗、被人打了。古文多用“为”,如为人所欺、为人所不耻。古汉语偶尔也有这种用法,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辨别主语、谓语和宾语如下:

主语,是执行句子的行为或动作的主体,如“我写字”中的“我”,就是主语,它做出“写”这个动作。

“写”则是谓语,用来修饰主语。

而“字”是接受谓语“写”这个动作的对象,因此被称为宾语。

主语是句子中陈述的宾语,这与英语语法也有相似之处。常用作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形容词、动词、谓语短语和主谓短语也可以充当主语。在句子成分的划分中,主语符号是双线。

扩展资料:

主语的类型:

1、施事主语:主语在句子中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

例如:大家要积极参加学校活动。(“大家”是主语)。

2、受事主语:主语在句中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

例如:校报还没有印出来。(“校报”是主语)

3、中性主语(当事主语):主语在句子中既不是施事,也不是受事,而是被描写、说明、判断的对象。又 叫“关系主语”。

例如:我们的前程很美好。(“前程”是主语,是被描写的对象)

小明十六岁了。(“小明”是主语,是被说明的对象)

北京是祖国的心脏。(“北京”是主语,是被判断的对象)

汉语的主语与印欧语系的主语有很大的不同。由于汉语中缺少正式的标记,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的对应比较复杂。这类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可以理解为单词的组合,也可以理解为单词与句子成分之间的对应关系。

语言学家熙认为,将主语位置上的动词和形容词解释为名词化是牵强附会的,这是对印欧语法的照搬。动词和形容词也可以作为主语。

百度百科-主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