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家说的大彻大悟什么意思?

2.大彻大悟的人厉害么

3.佛教名人励志格言名言

4.人在什么时候可以大彻大悟?

5.征佛教典故,越经典越有哲理越好!

佛家大彻大悟的句子人心常听佛歌的赞歌有什么好处_佛家大彻大悟的句子

佛家经典名言50句(出世境界)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金刚经》

南怀瑾:佛教化救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心里并没有说某一个众生是我度的,绝没有这个观念。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金刚经》

南怀瑾: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心胸里头还有你、我、他,甚至给了人家好处时,这个家伙应该卖卖我的交情才对!这是世间法的作风,佛法没有,给了就给了,要像“事如春梦了无痕”一样的忘掉它。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金刚经》

南怀瑾:是叫我们不要住在色相上布施,不要有对象的观念。譬如说要做一点功德,出一点钱,或者救济一个人,然后说救济了某一个人,那是住相布施。

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金刚经》

南怀瑾:佛是不可以形相来见的,拿形相来见佛,就错了。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南怀瑾:凡是你有什么境界,都是的;凡是你修得出来的,不修就没有了。若见诸相非相,你就见到佛了,见到佛的法身了。

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金刚经》

南怀瑾:你讲空也不对,不是佛法,执著有也不是佛法,非空非有也不对,即空即有也不是佛法。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经》

南怀瑾:一切真正的佛法到了最后,像过了河的船,都要丢掉。何况一切不是法呢!

无有定法,如来可说。——《金刚经》

南怀瑾:佛法在哪里?不一定在佛经上啊!世间法皆是佛法……所以大家不要把学佛的精神和生活与现实人生分开。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金刚经》

南怀瑾:如来所说法,你也不可抓住!你听了他老人家的话,认为这样就对,那你就上了你自己的当了……说得出来的,表达得出来的,已经不是它了。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金刚经》

南怀瑾:这是佛法的精神,它不像其他的宗教,否定自己以外的宗教,佛法是承认一切的宗教,一切的大师,乃至到了华严境界,连一切的魔王邪王都对了一点。

1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金刚经》

南怀瑾:真正的佛不认为自己是佛,真正的圣人,不认为自己是圣人,所以真正的佛法即非佛法。如果你有一个佛法的观念存在,你已经著相了,说得好听是著相了,不好听是著魔了。

1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

南怀瑾:真正的清净心,不是有个光,有个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他说真正的修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坦坦然,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1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金刚经》

南怀瑾:佛告诉你,这个世界一个一个灰尘,一粒一粒灰尘,一个分子一个分子,组合拢来,构成了一个物理世界。你把地球物理世界打烂了,分析了,本来就是空的,没有世界的存在。

1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金刚经》

南怀瑾:离开了一切的相就是佛,这是真正的佛。

1若心有住,则为非住。——《金刚经》

南怀瑾:若心有住,可以训练意识专一,比较能够宁静,但是认为这个有相的……所以若心有住,即为非住,这是最好的观心法门。

1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金刚经》

南怀瑾:不要著相,哪一相都是停留不住的,都是非相……再进一步说,不但无我,也无人,也无众生。

1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金刚经》

南怀瑾:佛说法是真实的,不说话,说的是老实话,实实在在,是什么样子就说什么样子。

1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金刚经》

南怀瑾:无实,没有个东西;无虚,但是不的。所以形而上的道理,真正的佛法,不真不,也就是金刚经的中心重点,这里已经全部点出来了。

1如来者,即诸法如义。——《金刚经》

南怀瑾:世间一切法,都是佛法,没有哪一点法不是佛法……随时随地的任何一颗灰尘,清净的地方,脏的地方,处处佛在现前,这就是如来。

20、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

南怀瑾:真正的佛法,并没有个固定的东西,你如果得到一个固定的东西就是错了。实实在在没有一个东西,身体都没有了,连感觉都没有了,所以五蕴皆空,连光也没有,色相也没有,一切都不可得,这个时候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彻大悟。

2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金刚经》

南怀瑾:什么叫一切法?一切法皆空嘛!……这是一个观念问题,观念说有一个法就有了,观念说空就空了。

2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金刚经》

南怀瑾:空灵的,广大的,一切都不著的,一切都不住的。

2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金刚经》

南怀瑾:学佛的第一步,学到身见忘掉了……要真正内在身心皆亡,达到无我才对……但是有了一个人无我,还有一个法在喔!最后要法无我……到了法无我,叫做人法二无我,到达了就成佛。最后连空也空,空也不存在。

2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金刚经》

南怀瑾:这一切人的心啊,都不是心。他并没有说这一切人不是人心啊!众生的心还不只是人的心,包括狗啊、牛啊、蚂蚁啊、小昆虫这一切生命,都不是心……叫它是心。

2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金刚经》

南怀瑾:一切都不是心,众生一切的心都在变化中,像时间一样,像物理世界一样,永远不会停留,永远把握不住,永远是过去的……我们刚说一声未来,它已经变成现在了;正说现在的时候,已经变成过去了。

2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金刚经》

南怀瑾:千万不可以著相,你不要以有形的观念来看佛。

2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金刚经》

南怀瑾:经三藏十二部所说的也都是教育法。教育法只限于教育法,教育的目的是使你懂得那个东西,如果抓住老师的教育法当成学问就错了。

2是法平等,无有高下。——《金刚经》

南怀瑾:八万四千法门,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参禅也好,修止观也好,甚至于说修旁门左道也好,以华严境界看来,都能成就。真正的佛法是平等,无有高下的。

2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

南怀瑾:我们之所以觉得有烦恼、有人我、有众生,是因人我分别而来;把我相、我见一空以后,平等性智出来,再看一切众生都是一律平等……但是要修一切的善,才能证得空。

30、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金刚经》

南怀瑾:世界上实实在在没有一个众生需要佛来度的……如果有人因我度他而成了佛,这个佛就不是佛了,而是个非常普通的人,因为这个佛已经是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人了。

3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金刚经》

南怀瑾:所讲的是色、声都不能见道,也就是整个金刚经上所讲的不能著相。学佛法著相了,就不能见得法身。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是四大原则,任何的著相,都不能见得法身,所以说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都错了。

3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金刚经》

南怀瑾:真正知道了一切法无我的时候,达到了无我的境界,自然达到了无生法忍的境界。(无生法忍:佛自己说,过去修忍辱波罗密的时候,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没有动过怨恨的心,只有慈悲的念,因此他没有觉得痛苦……这是定,这是无生法忍,这也是般若,也就是悟的境界。)

3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金刚经》

南怀瑾:譬如电灯、电风扇,把开关一打开,这个电来了,但是看不见电,只感觉到光,感觉有风,电来了没有?来过了,好像没有来,它又消散了。电去了没有?去了,好像没有去,再发动它又来了,它是不来也不去,不生也不死。

3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金刚经》

南怀瑾:理性上清楚了,才是不迷信。如果佛法的教理都没有弄清楚,情绪化跑来学佛参禅,全体是迷信!所以把知见搞清楚了,如是信,才是正信。如是解,正信以后,由这样去理解它,这才是理性的。学佛修道是理性的,不是情感的,不是盲目的迷信,是理性的如是信解。

3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金刚经》

南怀瑾:不要著相,尽管在说佛法,始终没有一点佛味,不像那些佛油子,而是很平凡,很平静;尽管在讲金刚经,没有一点金刚钻的味道,如如不动。什么是如如不动呢?不生法相,善护念,无所住。

3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南怀瑾:佛告诉我们,世间一切事都像作梦一样,是幻影。

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坛经》

解析:菩提比喻智慧,明镜比喻清净心。本来清净,又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3人有南北,佛性无南北。——《六祖坛经》

解析:佛家主张,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众生佛性本自具足。

3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六祖坛经》

解析:禅家的真谛便是——自性本清净,只待明心见性。

40、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六祖坛经》

解析:其实说的是:不着相,不动心。

4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六祖坛经》

解析:不修证,非佛法。

4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六祖坛经》

解析:迷悟、凡圣,只在一念之间。

4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六祖坛经》

解析:若见世间过,即说明自己动了心、着了相,也失了慈悲之心。

4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六祖坛经》

解析:无念是不住念,无相是不住相,无住是随它去。如此,道便通流。三者是一。

4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六祖坛经》

解析:念念流动即是道,而不是一念不生。不拒迎,念即流动。

4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六祖坛经》

解析:禅定正义。

4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六祖坛经》

解析:意在言外,得意忘言。

4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经》

南怀瑾:色一个字,不单是代表五蕴,连外面宇宙万有形形都包在内。……这内外两种色,都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根本是性空。现下虽是幻有,毕竟不可得的,所以即色即空,并不是色之外另有个空。

4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心经》

南怀瑾:诸法的本来面目就是空相,诸法的实相亦是空相,诸法未曾离开空相,故云是诸法空相……一切法的实相是空,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50、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心经》

南怀瑾:世间法不空,与般若有挂碍,等于眼中有沙,认生死轮回为实有;出世间法不空,与般若亦有挂碍,等于肉中有刺,认化城为宝所;故有凡夫生死、二乘涅盘的颠倒梦想。

佛家说的大彻大悟什么意思?

(本欲度众生,反被众生度!)在给学生上课的第一年里,因为是外聘老师,讲市场营销,感觉自己的知识还可以,又是工商硕士,但是,效果不好,学生课堂上不积极,于是,我就找原因,去新华书店买一些新的营销类的书包括互联网+,新零售等,又逼自己去参加各种学习和培训,让自己走出,让新鲜血液流进来。慢慢的,学生也喜欢上我的讲课,我也从学生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在一次讲课中,我突然顿悟:佛家一句话,(本欲度众生,反被众生度!)这句话,感觉一直影响着我的前行和奋斗!

我没有这种感觉。但昨天下午,我公司王大叔说一句大彻大悟的话:你们年轻人以后结婚年龄差不能大于五岁!不然会痛苦不能长久!我随口问王叔你老婆少你几岁?他突然大声:别说!傍边老乡蒋小龙笑乐!顿了一小会他有气无力说,差六岁。他说年轻时可帅,有六个女孩追他,有包工头女儿,信用社主任女儿,有村长女儿都有钱,也漂亮。我偏选一个岁数差最多的,钱没钱,相貌平,一年后分居离婚!我看透一切!再不结婚!代沟太可怕了!

"你什么时候才能从重复的稳定中惊醒。"

初次看到这句话是在大学阶段,瞬间感觉心中一惊,但是当时没有惊醒我。总觉得自己还有大把的时间,以后努力还来得及,没有考虑太多,总觉得毕了业就会好了,但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这句话就一直扎在了心根里。

毕业后找了第一份工作,好像每天还是过着同样的生活,感觉和上学的时候生活方式虽然不同,但性质上也是一样的,三点一线的生活状态好像没有改变。在这个时候又想起了这句话,顿悟了一些,我承认自己开窍太晚,到现在都这么觉得……从那时开始了对自己人生及未来比较深层次的思考:目前这个工作是我喜欢的吗?这种生活是我想要的吗?我到底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呢?当时也没有考虑清楚,但我知道现在的日子不是我想要的,跟职位高低没有关系,即使多年以后我做到这个公司很高的位置,我也不想在这种环境及生活状态下生活,考虑明白这一点,是的,我辞职了,我想找到一个最起码自己不会因为想到以后在这种生活方式生活状态下会觉得厌烦的工作。没错……一开始的期望就是这么低

大彻大悟的人厉害么

彻:明白;悟:领会。形容彻底醒悟。出处元·郑德辉《立成汤伊尹耕萃》:“盖凡升天之时,先参贫道,授与仙诀,大彻大悟以后,方得升九天朝真而观元始。”

扩展资料:

彻底的觉悟,亦即完全证到“不生不灭”的真如实相,不退道心,属于大菩萨的境界。如《观无量寿经》谓:“廓然大悟,得无生忍。”清代有位著名的禅师,是临济宗三十六世,即以“彻悟”为号。他主张禅净双修,大弘净土宗。“大彻大悟”与通常所说的“开悟”程度不同。

“开悟”是觉悟之始,而“彻悟”是觉悟之成。按天台宗“六即”之说,“开悟”为“名字即”,见道而已,仍是凡夫;而“彻悟”为“分证即”,已经证道,属于圣贤。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大彻大悟

佛教名人励志格言名言

大彻大悟的人厉害么

 大彻大悟的人厉害么,在我们的佛学中,有好多的句子里的大智慧,可以领悟特别多的人生道理。 大彻大悟的佛学智慧 ,人贵在大气。 我和大家一起看看大彻大悟的人厉害么

大彻大悟的人厉害么1

 1、开,是打开,打开什么?打开我们先天本有的智慧和能力。

 这个具有的先天智慧和能力,中国人称为“道”,瑜伽称为“梵”,儒家称为“仁”,佛家称为“佛性”,

 无论是孔孟之道、佛陀之道、老庄之道,还是瑜伽之道,其终极目的只有一个:如何引导我们进入开悟的状态。

 打开了,我们就悟道了。

 孔子在《周易·文言传》里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这就是开悟的状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真正开悟的人,从不谈开悟。

 相反,那些整天为了寻求某种特殊能量而去修行或者开悟的人,它们追求“永生”、想要“断轮回”、其实都是执念,这种人永远也不能真正开悟。

 因此,很多人的开悟,是一层一层剥洋葱的过程,一瞬间以为自己大彻大悟了,接下来又会遇到新的挑战。

 如来佛祖说:“以色拜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2、开悟的人,从不解释,因为他们知道一旦开口解释或者描绘,就着了像,凡是能被说出的真理,已经离开了真相。

 此即道家的“道可道,非常道,也是佛家的“凡有所见皆是虚妄”,开悟的人明白:真相是不可知的,而真理亦不可说。

 在凡夫的世界里,很多都是恒常不变的。但在开悟的人看来,一切都为无常的,他们的一切不可说,不能说,不必说,他们活在所有的“说法”之外。

 开悟前是“我在活着”,开悟后是“我看着我在活着”;

 开悟前是当局者迷,开悟后是旁观者清;

 开悟前是为成功而拼命,开悟后是“无事以取天下”;

 开悟前是以局部看局部、以现象看现象,开悟后是以整体看局部、以本质看现象;

 开悟前“我”在矛盾中生活,开悟后“我”在圆满中存在。

 开悟的人,是真实而圆满里的人。圆满不是没有缺点,圆满是优点与缺点、对与错、善与恶、是与非的统一体。

 再豪华的宫殿,也有卫生间和垃圾;再美丽的女人,也有口痰和屎尿;污泥能生出莲花也是好泥土,圆满的本身就是这样——“不垢也不净”。

 3、开悟的人,没有牢骚,没有抱怨,没有妄想,没有执念,他的心是平静的,在平静中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这就是智慧,也是佛性,也是顺天行道,道法自然,自然而然。

 开悟的人,往往心如止水,无论是在生活安逸,顺风顺水的时候,还是在挑战不断,困难接连而至的时候,心情都是一样的淡定。

 开悟的人,有一种勇敢,他们不再惧怕失去和困难,因为当它们全心投入的时候,一切都已经在无形中具备了。

 开悟的人,有一种洒脱,因为他们拥有穿越世事的表象而窥见其本质的能力,直达本质之后,一切表象都如梦幻泡影。

 开悟的人,有一种解脱,从沉迷中解脱,从生死中解脱,从一切纷乱的幻象中解脱,不生不灭。

 开悟的人,有一种慈悲,他们的爱是一种大爱,是对宇宙苍生的爱,他们视一切人如己而救助之。

 开悟的人,有一种能力,是一种融化万物的能力,他们和万物和谐与共,不增不减。

 开悟的人,有一种自律,因为他们懂得自律,所以才拥有了真正的自由。

 开悟的人,有一种恬静,他们外表温和,相貌慈美,可以把我们感化。

 开悟的人,有一种创造力,他们可以从无到有;

 开悟的人,有一种自信,因为他找到了生命的根。自信不是给别人看的,自信更不需要被证明。

 开悟就好像玩游戏,有一天你忽然发现自己根本不是游戏里面的主角,而是玩游戏的那个人。

 开悟就是点燃自己生命的人,这生命是光,可自照,亦可照人。

大彻大悟的人厉害么2

  大彻大悟之人,有四种表现,在每个人身上都很准,不服不行

  第一种表现:淡泊名利。

 一个大彻大悟的人,一般都会把名利看得很淡。他们有过非凡的经历。他们大都曾经穷过,也曾经富过。他们大都曾经卑微过,也曾经炫耀过。这些人,啥样的苦都吃过,啥样的罪都受过,啥样的福都享过,真可谓是看透了人生,因此,他们才会淡泊名利,宠辱不惊。

 有这样一句话,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对于财富和名利、地位而言,更是如此。一个没有发过大财的人,对财富,会有一种疯狂的欲望。他们朝思暮想,一心想着发财,发大财,一心渴望着想尝尝富豪的滋味。一个没有享受过权力的人也是如此,权力,时时刻刻对他们有着不可抗拒的魔力。

 而对于一个大彻大悟的人来说,他们对财富和地位早已有了丰富且深刻的认识。因此,他们独具慧眼,不但能看到权力和财富华丽的正面,也能看到它阴暗的背面。于是,他们淡泊名利,追求最真实的生活。

  第二种表现:重情重义。

 大彻大悟的之人,除了淡泊名利外,都很重情重义。

 首先,大彻大悟之人,都懂得孝敬父母,都知道,孝敬父母,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其次,他们看重同胞之间的兄弟姐妹之情。大彻大悟的人,淡泊名利,轻财重义,绝对不会因为钱财的事情,和兄弟姐妹剑拔弩张,相互争夺。因为他们知道,钱财是身外之物。而且他们还知道,钱财,就那么多,再争夺,还是那么多,一点也不会增加。

 再次,大彻大悟的人,都很看重朋友之情。他们知道,千金易得,知己难求的道理。因此,绝不会因为钱财,而伤害朋友间的感情。

  第三种表现:宁静致远。

 大彻大悟的人,不会戚戚于贫穷,也不会济济于富贵。他们会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保持平静、稳定的心态,不为身边琐事所干扰,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宁静才能致远,致远,必须先能够宁静。宁静、平稳的心态,是一个人成大器的先决条件。

 大彻大悟的人慧眼识珠,能够在琳琅满目的生活中,看到最有价值的东西,从而牢牢抓住不放。

  第四种表现:自我修养。

 大彻大悟的人,都很注重自我修养。他们不爱炫耀,更不喜欢张扬,却十分重视自身的修为。

 大彻大悟的人都知道,人生,是一个完善自我的过程。一个人,生命的意义,在于感悟生活,认知生活,并且在认知生活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

 大彻大悟的人,都非常注重自我修养。人,就像一个小宇宙,潜能没有极限,认知没有极限,追求也没有极限。只有不断的完善自己,不停地追求,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高度。

 一个大彻大悟的人,会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注重自我修养,用毕生的.精力,去完成自己人生最神圣的使命。

大彻大悟的人厉害么3

  大彻大悟的人是这样的

 大彻大悟的人就是一位彻底的平凡的人,正是因为平凡,才使其成为一位神秘莫测的人。平凡的人抛弃了所有不平凡的抱负,完全满足于现状,享受现有的生活,他没有什么想达成,做任何事都没有动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于平凡的人来讲,都是一种享受,他直接进入生活,面对生活,不加分别地生活,他不想知道何谓生活,只会去经验生活,让生活来充满他,他完全和生活同一体。

 圣人就象太阳一样,不会在意人们对她是好是坏,有人说他好,必然也会有人骂他坏,有人需要他,也有人不需要他,然而圣人并不会因人们的谴责与赞叹而改变自己的行规。

 “一真法界”:得道的人可以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入一法中解众多法,众多法中解一法,法法相融,参而不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起必一切起,一落必一切落,万事万物皆是佛,皆是法,平等无二。

 没有众生就没有明师,明师的功德是以众生为基地培养起来的,众生是土壤,明师是大树,是大树需要土壤,而不是土壤需要大树,大树的叶子和果子,最后又落在土壤上,众生的福报是以供养明师而来的。

 成道的人融入了整体之中,“我执“的空间消失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处在整体之中,他没有得的感觉,也没有失的感觉,生死的空间早已不复存在了,他虽说是活在当下,可是连当下的概念也不存在,他也会努力,也会发火,也会骂人,但这些都又不存在他里面。

 开悟的明师不追求任何东西,也不会畏惧任何东西,所做的一切都是随缘。她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他的眼中没有好,也没有坏,他是一个善恶不分,男女不分,天堂与地狱不分,生与死不分的圣人。在他的眼里没有一个众生,个个都是佛。超越自我的人,进入道里面的人,哪里还会有善恶美丑好歹之分呢?他证得了无分别智,他不讲信用,她不会再造业障,也不会再消业障,他所做的一切,既合人道,也合天道。

 对于悟道人而言,爱和恨的心都已消失,他不爱某人,也不恨某人。然而你若来到他跟前却能感受到一种深深的爱散发着,那是一种单纯的品质在散发,你想他是什么,他就是什么,依你的根基而感受,而起反应,悟道者的心中始终是种单纯的存在,对他恨不值得,对他爱更不值得,但是你若想要爱,那么他就是全部的爱的化身。

 成道以后的身体还是和以前一样的形象存在,而内在的存在已彻底变了,我还是我,又不是以前的我,过去的我死了,又生出一个新的我--无量劫以前就有的我--现在重新出现。因为现在的我(头脑)死了,无量劫以前的我不得不出现。

 不要认为修行人修到最后象个木头样,什么也不知,在修行的某个阶段固然象个木头,由于头脑不再向外追逐,这股力量返回来逐渐进入了内在的核心,完了这个过程后,所有的力量,所有的技巧都变成了觉知,天空中飞只小鸟,犹如在你的心头飞过,别人在地上行走,犹如踩在你的心头。当然这种境界里是种难受的境界,你太敏感了,你太容易受到影响了。从另一面讲,此时的佛菩萨、天堂地狱都和你在一起,和你同一体,你已到了家,再也没有任何事让你可做的了,你的整个旅程已完成,你的整个结果就是一个觉知

 时时刻刻地觉知,梦和非梦都成了觉知,过去的一切,在你觉知的状态下都连接上了,都记忆上了。所有的方法都是一个提醒,提醒你内在的觉知,变成了觉知后,也就不需要方法了,过去的方法只能对后来者有用。明师什么也不会做,只会叫醒你的睡眠,然而由于你头脑的习惯势力,明师把你叫醒后,你还不愿起床,仍然赖在床上,顷刻间又开始做你的梦。什么时候头脑被明师打死了,觉知才会立即稳固,它不需要时间,瞬间的工夫就可完成,也许努力十年就是为了那一瞬间,明师只是掌握了如何切断你的头脑,而能让你立即与内在的觉知连接上,让你变成觉知,错过了这个瞬间,也许一年,十年,好几世才会出现下一个瞬间,一旦达成一次瞬间,你将变成永恒的觉知,瞬间足以铸永恒。

 人类的痛苦几乎大半都是来自于比较,自己和周围的人事物比较,倘若能够进入内在使灵性开花,那么也就不会和外面的事物比较了。诸佛菩萨能够深入禅定,他喜悦,他宁静,他满足,他博爱,就是因为他内在的花开放了。

 大开悟的明师所说的每一句话无不是教理,所说的所行的都是代表如来佛,供养明师就是供养三世诸佛,轻慢明师也即轻世诸佛,明师是与三世诸佛心相通。

 得道的人不需要借助外界的任何事物,自己的内在也一样活得很充实,他不仅能和自己为伴,也能和万物为伴,他外在看上去是孤独的,而内在实是与万物同一体,他没有任何欲望,他从不显示自己,他能承受别人给他的是是非非,他从不认为自己很重要,他从不努力奋斗,他看上去象个傻瓜蛋,象个无用的人,象个软骨头,他没有原则,没有立场,你跟他合作一定会气死你,他只能做圣人,这个圣人的头衔还是别人给他的雅称,实际上他什么都不是,千万别把他划分成是属于某一类型,否则你会失望。

 佛菩萨无所不在,没有来去之说,只是众生没有摆好自己的“频道”,接收不到,所以不能和佛菩萨沟通,悟道明师正是懂得了架设频道的技巧,虽然众生皆有佛性,若不因明师的指导,终究不会悟道,一旦学会了频道的密码和技巧,即刻和佛菩萨沟通。

 开悟的人若没有感情,又如何了解众生的感情呢?又如何帮助众生呢?生在人间就有人的特性,但又超出人的特性之上,犹如水中的莲花,生在水中,但又超出水面。

 明师总是最难当的。来到明师面前的每一位信徒都抱有一种成见,“我心中的明师肯定是这样这样,只有这样才是我心中的明师,否则就不是明师”。来者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想象在塑造明师,没有给明师一点自由,本来是向明师学习,反而成了教导明师。如果你来到明师面前,不放弃以前所有的成见,那么你什么也不会学习到,你能把自己交付给明师多少,那么你便能从明师那里得到多少,交付并不意味着你交给明师什么东西,而是要对明师信任和敞开,惟有你所有的成见空掉后,明师的力量才能进去。

 来到明师面前就是要学会死亡,把过去所有的思想概念全部死掉,明师所能教你的,也就是教你如何把头脑死掉,惟有这个复杂的头脑死掉后,那个一尘未染过的亮晶晶的本来面目才会出现,否则就被你复杂的头脑给掩盖住了。由于我们轮回太多世,头脑里面的习气太多,把那个亮晶晶的东西给掩盖住了,那个亮晶晶的东西纵然掩盖得很深,但它始终不会变质,一旦把过去的概念抛弃,接受当下,本来面目也就出现了。

 怀疑别人,就是在搜索别人的垃圾,信任别人是在给别人套枷锁。对于一个得道的人来讲,早已超越这二分性,既不怀疑,也不信任,而是实话实说,以真实的面目在表达一件事,惟有模糊的头脑才会留在二分性上,怀疑和信任,罪过和功德,成功和失败……超越的头脑就是一个清晰透明的头脑--也即无分别的头脑--透明的镜子。万事万物在镜子面前都是还给他本来面目,凡是所能够发生的,也该发生,发生归发生,不应该以头脑来给发生套上某种概念--是与非,善与恶。发生的事情既不能分辨也不能判定,依它本然的样子接受它,它有自己的属性,人为的就失去了自然的美。之所以给它套上某种概念,那是因为你有动机,有目的。面对脚下的泥土,谁会说它是好是坏呢?因为我们对它没有动机和目的。概念是人类欲望的投射,把欲望投射到事物身上,它也就变味了,分类了。记住,圣人是一面镜子,它没有分别,没有目的,没有欲望投射,所以在圣人面前永远能保持本来面目。

 一位开悟的明师犹如一朵鲜花,也是有时间限制的,百年之内也会往生,然而他的加持力--也即能量场,三界以内的明师的能量场百年之内就消散了,超越三界的明师的能量场千年之内还不会消散,还有加持力。

 上师只是一个手指,你顺着手指的方向可以看见明月,但你千万别模仿上师,只需相信上师就能达到你自己的目标。模仿上师则会忘记自己内在的佛性,上层技艺不是通过模仿可以得到的,只有肤浅的表象可以模仿到,而内在灵性惟有完全成为自己以后才会开花。模仿则意味着是把自己划分为七零八散,不模仿上师,并非不相信上师。

 实际上每一个开悟的人都是一个不同的方法,没有两个开悟的人是用同一个方法,在起步的时候芸芸众生可以用同一个方法,越往内在深入越产生分歧,越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进入内在的核心点里以后,又是同一个方法--没有方法。前几步可以有方法给你修,最后的那一步则是无法为法,无门为门。有方法--没方法--又有方法--又没方法。上师的思想只有一个思想--他达成的,也希望你达成。而他使用的手法则是千奇百怪,不要认为上师奇怪,因为你开悟的因缘适合这个奇怪的方法。只有在你觉得奇怪的情况下,这个奇怪的方法才有效用,明白时,也即你开悟时,也即奇怪不奇怪时,也即无法时。

 爱明师就是爱道,明师就是道的化身,明师虽然是有肉身存在,但他们的振动韵律是和道一样的,接近他,自己内在的振动也会变。为什么那么多妖精都想吃唐僧的肉是有道理的。明师的一根头发,乃至所用过的一切,都是有同明师一样的振动力。如果你的敏锐很强,靠近明师完全可以感受到他的振动力穿透了你,你也会和明师具有同样的振动力。成道的力量如疾病一样具有传染性,感冒会传染,肝炎会传染,成道的力量同样会传染。

 明师成了海洋,什么都不需要,什么都能容纳,物质的、灵性的都能给,你敞开多少就能接收到多少,即便你不打开窗户,阳光也能照耀你的房屋,春风仍然经过你的窗前。母亲只能给你物质,不能给灵性,母亲给你身体健康,明师给你灵性成长,母亲给的是大树,明师给的是花果,见明师一眼就能使你沉睡已久的灵性苏醒,经明师灌顶后,过去世的业障永远消失,当下解脱。再造的新业由自己承担。

 是是非非无定论,也不能定论。人类往往总是受先入为主的概念去评价一切,如果是先学了佛教,便无法接受基-督教的思想,反之又无法接受佛教的思想,甚至互相攻击对方为歪理邪说,每一种宗教都有自己特定的定义和固定的概念,凡是不符合自己的都视为外道。门户之见,约定俗成决定了彼此格格不入。对于一个大彻大悟的人来讲,根本不存在正邪之分,一切言论皆是方便而说,无非都是使众生进入内在的核心。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没有文字)?如果说明师狂妄自大的话,那么今天的明师哪一个也没大过释佛,耶稣。悉达多一出生,便口出狂言:“天上天下惟我独尊。”

 耶稣也说:“我和天父是同一体,我就是真理,我就是道路。”明师并非是自大,而是实话实说,真理就是真理,真理是不能用谦虚和自大来衡量的,真理必须依它本然的样子被表达出来,必须依它本然的样子存在。对于一个常人来讲,谦虚和自大是同一种心态,都是“我执”的表现,是同一种能量的正负极。小智慧的人善搞阴谋,大智慧的人善搞阳谋,开悟的圣人总是依它本然的样子出现。阴谋阳谋与谦虚自大是同一种性质,皆是“我执”的再现,当我执消失的时候,明师所说的一切都是在陈述一个事实,既不是自大,也不是谦虚,佛陀是把那个东西原原本本地表述出来。

人在什么时候可以大彻大悟?

人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生。无论我们是否信佛,佛教中有很多励志的格言值得我们参考学习。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 励志格言 ,希望能帮到你!

佛教哲理 励志 名言

 1. 世尊在《华严经》上常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个观念非常非常重要。所以,我们看一切众生都是佛。那他为什么还做坏事?还要搞六道轮回?这是因为他迷了自性,把佛的国土变成了六道轮回。

 2. 知过就是觉悟,改过是真正修行,是真实的功夫。必须自己知道自己的毛病,你才能改过自新;自己有病自己不知道,你就不会起求医的念头,这个病一天一天恶化,最后就无药可救了。

 3. 众生这一生能不能成就,关键在于你知不知道自己的根性,换句话说,你知不知道你自己的毛病在哪里?知道自己毛病,这个人就觉悟了,我们一般讲开悟,开悟是这个意思。

 4. 佛讲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八万四千是无量烦恼的归纳,并不是只有八万四千。佛是大医王,能治一切众生的病。八万四千烦恼是病,八万四千法门是药,佛用各种法门来对治不同根性众生的病。

 5. 古人讲,?三天不读圣贤书,面目全非?,这个话什么意思?这话的意思是说,三天不读圣贤书,不接受圣贤人的教诲,烦恼习气都现行,就面目全非,就退转了。

 6. 拜佛,这也是修恭敬心,修一切恭敬?我们对人对事对物,都要像对佛这样的恭敬。我们以诚敬心处事待人接物,无论顺境逆境都用真心,这就是拜佛。

 7. 念经的时候要专心,专心就是修定;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字没有念错, 句子 没有念颠倒,这就是修慧。

 8. 经选一部,天天念它,念到熟悉,不要求解,为什么?经里没意思,你求什么解?你所了解的统统叫打妄想。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你所解的都是胡思乱想,决定不是如来真实义。

 9. 我们今天学佛,受佛法熏习的时间太少了。一般学佛的同修,一天当中,只有一、二个钟点是佛法熏习,还有二十二、三个钟点是贪嗔痴慢烦恼熏习,这样子学佛,要想成就太难!所以我劝同修们,只要一有空,就要念佛、诵经、听经,以弥补闻法之不足,这样我们熏习佛法的时间,才能得以延长。

 10. 大乘经里面,佛告诉我们:无佛亦无魔。佛跟魔是从什么地方区别?着相就是魔,离相就是佛。如果你一切都不执着,魔也是佛;你若执着,佛也是魔。

 11. 佛在《楞严经》给我们说过,境界现前,无论是佛境还是魔境,都不要去理会;也就是说,不要把它放在心上,这叫好境界。如果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这就着魔了,佛来也是着魔。

 12. 佛的神通能力比魔还要超过,但是为了避免魔冒充佛,佛不用神通做佛事,佛用教学。魔不能教学,讲经说法他不行,他对这些道理不懂,他只有法术,所以佛绝对不以神通做佛事,这个一定要知道。

 13. 如果我们烦恼断尽,六波罗蜜也就没有了。六波罗蜜是药,烦恼是病,你有病吃药;病好了,药就不要了,药要丢掉。所以《般若经》上才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14. 你好心对人,人家恶意相向,你学了佛,知道这是宿世因果,知道过去自己对他不好,你不放在心上,怨恨马上就化解了;如果你不了解三世因果,人家对你不好,你心存怨恨,一心想报复,那好了,这个帐还在,来世还要报,冤冤相报,生生世世、没完没了!

 15. 大经上常讲?烦恼即菩提?,菩提就是智慧,你觉悟了,无量无边的烦恼就变成智慧,所以烦恼跟智慧是一体之二面。转烦恼为智慧,就在迷悟之间。所以你现在烦恼多不要怕,只要你学会转。学佛就是学转变,把烦恼转变成智慧,把凡夫的生活转变成佛菩萨的生活,这叫会转。

佛家励志 名言名句

 1. 我们看到很多不学佛的人着魔,学佛着魔的也不少,这是什么原因?我们懂得,他的心不正,妄想杂念多,贪嗔痴慢重,是他这个心感应妖魔鬼怪,这个事情麻烦大!现在社会是乱世,妖魔鬼怪充斥在这个世间,你一念不正,就落在魔掌里面。你出不了魔掌,你被魔掌控制,这个很痛苦!

 2. 现在是末法,末法里面,也有正法、像法和末法。哪些是正法?真正通达佛理,依教修行证果者,这是末法中的正法。对于佛法有信解,不能够依教修行,这是末法当中的像法。这些人不能说没救,只要他一念回心,愿意求生净土,临终十念一念也必定得生?这个是阿弥陀第十八愿。什么人没救?不相信因果,不相信净土的人没救。这是末法当中的末法,这个道理我们要晓得。

 3. 念佛一定要趁早,所谓是?练兵千日,用在一时?。我们现在天天在训练,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没有杂念,给诸位说,什么样的业障都没有了。

 4.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我们每起一个念头都有果报,一个念头就是一次生死的亲因缘,可怕!一个善念,三善道受生;一个恶念,三恶道受生。没有事情,想想过去,想善的,又是一个三善道;想恶的,又是一个三恶道,不得了!所以,不要想过去的事情,也不要想未来的事情。过去已经过去了,未来还没有来,想它干什么?为什么不把这些时间去想阿弥陀佛,去念阿弥陀佛?

 5. 我们要想这一生当中真正得到佛法殊胜功德利益,就要认真地去修行。修行从哪里修?古来祖师大德常常教导我们,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根本是念头、妄念。怎么样把妄念打掉,这叫从根本修。

 6. 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智慧是最重要的,有了智慧,不但能解决生死的问题,而且能够解决宇宙之间一般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究竟圆满的智慧,佛说一切众生都有,跟佛相比毫不逊色,为什么你今天智慧没有了?迷失了自性,智慧变成了烦恼。

 7. 钱财,自古以来称作?通货?。?通?是流通的,钱财从你面前流过,你以为是你的,哪有这个道理!要晓得,从我面前流过,流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可以支配它。支配什么?支配它流的方向,这个我有权。我不能留住它,但是我有权利支配它流动的方向。我让它流到善的方向,我就积了德,我就积善积德了;如果我把它导入恶的方向,我就造了罪业了。这是真理,这都是事实。

 8. 一定要知道,道场的功能是教化一方!能劝这一方人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这个道场建的有功德;如果这个道场做不到这桩事情,甚至于把众生修行道路指错,那他要背因果责任,这个因果责任都是在地狱。

 9. 佛门有个俗话说,?地狱门前僧道多?,出家人为什么会堕地狱?本分的事情没有尽到,心里面贪嗔痴慢没断,禁不起外面五欲六尘的诱惑,道业荒废掉了,所作所为都是罪业。

 10. 现在是末法时期,法弱魔强,许多出家人拿佛法当做求名利的工具,这些出家人就是佛经里头常讲的?譬如狮子虫,还食狮子肉?。这些人是不是真正出家人?不是的,他是魔王波旬的子孙。他也剃头受戒、披上袈裟,但他不是真正出家人,他是来破坏佛法的,这是魔灭佛的唯一手段,经典上都有记载。

 11. 正觉,梵语讲?三菩提?,是阿罗汉跟辟支佛的地位;正等正觉叫?三藐三菩提?,是菩萨的地位;佛是无上正等正觉,在佛经里面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学佛,求的是什么?求的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2. 六道轮回是从哪里来的?不是上帝造的,也不是阎罗王造的,也不是佛菩萨造的,而是你自己造的。自己怎么造?是你自己的烦恼造的。

 13. 诸佛菩萨千经万论,无量劫的教导,无非是告诉我们这么一桩事情,无非是劝导我们看破、放下而已。看破什么?万法皆空。放下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一切都看破放下,你就会大彻大悟,你就会得大自在!

 14. 佛法的修学,实在说一定要有善根,就跟世法是一样的。世间法,一个人在世间,一生富贵、事业、学业成就与否,固然是要靠努力,但是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宿世的善根。

 15. 念佛,你不打妄想了,也不说废话了,你的业障岂不就消除了?我们天天想求消灾,用什么 方法 ?念佛就是最好的消灾方法,最好的消业障的方法,问题是你要会念!什么叫会念?念头一起来,第二个念头就换成阿弥陀佛,这样念佛叫会念。念久了,你一切妄想都没有了,业障都没有了,你怎么不自在?

佛教名人励志格言

 1. 什么叫正念?无念就叫正念,无念是无一切妄念,不是无正念。什么叫妄念?凡是为自己的,这是妄念,给诸位说,这是大的妄念。

 2. 智慧不是学来的,智慧是我们真心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你看得很多、听得很多,记得很多,都不是自性流露的,都是从外头来的,都是从妄想来的。要知道,妄想是烦恼的根源,它障碍你的自性,障碍你开智慧,障碍你开悟。

 3. 佛在经上常常把心比作水,,水不动的时候,平静,它的作用就像一面镜子,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那就叫智慧。心里面起了波浪,也有作用,也能照外面境界,只是照得支离破碎,不是完整的,所以我们对于世出世间一切事理,也知道一些,但是不完整。我们现在这个起波浪,烦恼重的是大风大浪,烦恼轻的是小风小浪,总是不平静,所以我们的智慧不能现前。

 4. 我们晓得,所有一切法门,在今天一生当中决定可以成佛的,只有念佛求生净土,所以我们要把这个法门介绍给已经学佛的人。他不能接受,那他有障碍;他有障碍,我们要有耐心慢慢地等,等他业障消除之后,他就会回头。所以要有耐心,要能够欢欢喜喜地去帮助他。

 5. 能帮助人觉悟,这个福报就太大了,为什么?改变生活的品质是要靠智慧。有智慧,他样样都能够得到;没有智慧,怨天尤人,这是造罪业,他的果报,苦上还要加苦,现在苦,来生更苦!

 6.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要知道这前世的因,你看看现在受的就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想想来世什么样的果报,现在造的因就是。

 7. 释迦牟尼佛要是放下工作,他就不讲经、不说法了;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到处奔波,热心教诲,可见事没有放下。所以佛教我们放下,不是放下工作,是放下烦恼、放下欲望,回归到自性?这是佛的意思,我们要懂。

 8. 叫你看得淡,不是叫你不负责任。不负责任,那又错了,世间人会说?不能学佛,你看学佛了,连家都不要了,儿女都不要了,父母也不养了,不仁不义,不忠不孝?,这把佛教形象破坏了,这是不可以的。

 9. 你可以成就佛学,在佛门里面做一个专家学者,在大学里面可以拿到一个佛学博士,你可以做个教授,你也能说得天花乱坠,你的贪嗔痴慢还有,不但有,还很严重,所以你搞的是佛学,你不是学佛。

 10. ?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嗔痴慢、五欲六尘?这十六个字,是六道众生的烦恼习气,是无始劫来生死的根本,你只要沾染上一、两个,无论你怎样精进努力地修学,你都不能成就。

 11. 我们每一天接受佛的教诲,念念不忘佛对我们的教训,我们要把这些教训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生活行为,这个叫学佛。

 12. 无论什么事情,看淡一点好,不要太认真,心地愈清净愈好,心量愈大愈好,为什么?与自性相应。

 13. 佛家常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娑婆就是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什么力量在那里推动它?就是爱欲在推动。

 14. 佛家的宗旨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可是佛家又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我们听起来好像是很矛盾,其实它有道理,就是慈悲跟方便都要建立在般若波罗蜜的基础上。

 15. 内心没有这个对立的念头,慈悲心才能够生得起来。从内心发出慈悲,发出欢喜心,诚诚恳恳地帮助别人,给一切众生真实的利益,这就叫慈悲。

 16. 我看这个人喜欢,看那个人讨厌,这个心态要不得,为什么?这是往生净土的障碍。爱恶的念头一天一天比较淡,欢喜的人看得也平淡一点,讨厌的人现在也不讨厌了,我们功夫有进步。如果你修行,念佛念得再多,拜佛拜得再勤快,讨厌的人更加讨厌,喜欢的人更喜欢,这就糟糕了!

 17. 佛门常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是真正的慈悲。这个慈悲心是从本性里面生的,自然流露的,是清净的,是平等的,没有说对这个我特别喜欢,那个讨厌,没有。

 18. 真正佛弟子,第一个对于佛陀真诚的教诲,要深信不疑;第二对于佛所讲的道理,要透彻地理解;第三个佛所说的至善的行为,要真正做到。

 19. ?心遍一切处?,所以动一个善念,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有情众生善与善相感;起一个恶念,恶念也一样有感应,恶与恶相应,想到这个地方就寒毛直竖,真的可怕!

 20. 佛与众生都是心变的,在觉悟的时候就叫?佛?,在迷惑颠倒的时候就叫?众生?。

征佛教典故,越经典越有哲理越好!

七律-大彻难大悟更难

文/石润居(平水韵)

大彻人生难大悟,功名利禄总牵肠。

儿时懵懂红尘伴,少壮无知素纸张。

立命方才肩重担,老来终晓背轻囊。

酸甜苦乐明明镜,日月星辰荡荡航。

答:就在经历了一次大的惊心动魄的以后会大彻大悟。

几十年前,我身边有一例年龄比我大当时60多岁,他有个姐姐在美国,经常到他姐姐那儿去,姐姐家条件非常好。每次到他姐姐那回来,都和我们吹牛皮说他姐姐那儿有车什么什么车,什么什么房,这个吹牛啊。可是他自己省吃俭用。可能攒钱了,一分钱都不舍得错花。

有一次得了一场大病,在医院住了一些日子,出院以后,这可就大彻大悟了,这个吃啊,当时那个年代买个烧鸡就很不错了,每天就着烧鸡,喝着啤酒,那小日子过得美滋滋的。基本上能够大彻大悟的人,都是经历了一场大的以后。

大病之后。三十年前,我曾得过肾病综合症。断断续续地住了两年院,其间目睹过许多人生悲欢,感受过太多人情冷暖。我深刻感受到最亲莫过于爹娘,最大的财富是 健康 。我吃的中药里面,有最苦的黄连,黄柏,苦到我闻到药味儿就想吐。为此,老娘熬药时,我都躲到三百米开外。娘熬好后,晾一会儿尝尝,觉得能喝时再叫我。我喝这剂药也许就半分钟,这半分钟就苦得我闭气,而我娘熬它至少要半个小时……有时我想:算了吧。我不喝了,但望着年近七十的母亲,我怎能……这样的药我吃有几筐。我有个才22岁,己有两个小孩的病友。他住了七十天院,这几十天,日夜陪伴他的只有他娘。他哥曾来过一次,那还是他爹自己地里的几架黄瓜卖的二百块钱让他哥送过来。他们都已分门另过,他明明知道家里还有一千多块钱,可他丈母娘调唆他老婆就是不让拿。原因是怕将来人财两空,女儿再嫁时大亏。他爹娘都六十多岁了,就靠自己种一亩多地莱的收入来为儿续命。还有一个小伙子,83年毕业的大学生。满身才气,先分到教育局,没两年就进入了县长的视野,成了县的一支笔。我们见面时,小伙子身上虽点插着透晰的管子,但仍英气逼人,言辞之中仍透出舍我其谁的豪气……他老婆是县一中的老师,漂亮得象**明星陈冲,他儿子才三岁,长得虎头虎脑……两个月后,他执意换肾。郑州的专家他信不过,特意从北京请的专家为他执刀,最终也没活下来。为救他,县里不知花多少钱……总之,看过太多的世态炎凉后,我彻底放下了。也正因如此,我们那个病房,六个病友,就我自已活下来了。人生无定,世事无常。顺天爱人,心存善念。凭良心做事,靠本事吃饭。这样,坦然地走完一生多好!.

人在什么时候才会大彻大悟?我的亲身苦难熬炼4o年之久!已经重病重残倒空撕碎九死一生.常经忧患.多受痛苦.虽然主神的极大祝福应许早早启示给了我!因信称义这条新路实在太难!多少次磨难.多少次跌倒.绝望!但耶和华始终与我同在.他灵他名都加在我里面了!如今完全大彻大悟了!耶和华和属他的民已经因我这活赎罪祭的完全献上.已经永远荣耀无比了!这是今天真实.完全.空前绝后的美好见证.尽管我伤痕未愈.正在卑微之中!外体毁坏!但是.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阿们

人在什么时候可以大彻大悟?大彻大悟,是一个修行者经过修行,达到大彻大悟的最高境界的层次。可以,属于无奈的选择,达到,是渐变的过程。大彻,彻底死心释怀一切红尘,不挂碍世间任何七情六欲。大悟,认识的能力,认识的层次,认识的速度。认识的超脱。大彻大悟是什么?佛家鼻祖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悟了宇宙的真相。入世间与出世间的真理。道家的始祖老子出函谷关,留下的5000年的真言,伊斯兰教真主留下的《可兰经》。基督教的经典《旧约全书》以及《***宣言》等等经典著作,都是对世间大彻大悟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大彻大悟是智人的智慧。是人间与出世间的真相。是颠覆不破的真理。有的人认为世间两种情况是大彻大悟。一是犯罪分子。被追究了刑事责任,入狱了和执行的刑事责任的时候,这时他们大彻大悟。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他们不是大彻大悟。而是一种悔悟和悔罪。对自己犯的错误滴内疚。二是人临终的时候大彻大悟了。这种说法也不对。临死的时候知道了人间的生死。这种大彻大悟是对亲人的留恋。是对世间的挂碍,没有真正的放下。不能算作大彻大悟。总而言之,达到大彻大悟。是高尚纯洁的心灵的最高境界。是看透,看开,看淡,看破,释怀,放下的一种具体体现。没有一点感情成分在里面。这才叫做大彻大悟。

人在生活中多为别人想一点,遇难事自己多反醒一点,能绕人处且绕人,多结善缘,不说他人非,多记他人贤,多施舍多积善,不杀生常发慈悲心,不盼比常怀一颗平等之心,不贪、不盗、遇事不执着学会放不不挂念,万事随缘无怨言。时时提醒自己心宽、心静、心慈、心善,能忍者智慧也,忍能挽一切灾难和烦恼。天长日久生活就无烦恼,活着就快乐,家?安宁和合,事事顺,顺天自然就大彻大悟。人活着不就是为快乐一生而奔跑吧,只要你做到一生心安理德,无愧对天地良心,这就是一个凡人的大彻大悟。阿弥陀佛!

说的是!自从我在2011年七月份生病时,躺在医院里的病床上,什么事都放下了,啥事都不在互了,心里一片空白,啥重要人重要,命是最宝贵的! 健康 是第一,人要是没有了 健康 什么都是零,专言过去了八年了,现在身体挺好

生活,就是修行——最快速、也是最殊胜的修行方法……

佛法不离世间觉。佛到处都有,佛法就在生活当中、工作当中。

我们天天都在念:“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哪里没有佛啊?你的单位里怎么没有佛呢?你的家里怎么没有佛呢?都有佛!哪里都是净土,哪里都有佛!

每个人都有佛性,通过修行都能成佛。

怎么修?

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修,不要将生活和修行分开。

现在很多人把它们分开了,“这是我修行的时间、这是我工作的时间、这是我休息的时间、这是我吃饭的时间……”那你还不是真正有修行的人。

学佛修行的时候,不一定要在佛堂里念经,也不一定是在坛城里做课,在单位、在家里也可以修,在哪里都可以修。主要是发心,发善心、发慈悲心、发菩提心、发清净平等心,任何时候都用这样的心去做一切事情。这就是修行!

把修行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修行。

如果不发心,我们时时刻刻都在造业;

如果发心了,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有罪过。

发心了,就能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修行。

十大经典佛语中的爱情......佛谈禅 我说爱 (安巴根德)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第一句语出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美好的爱情,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真挚,罗密欧和朱利叶的忠贞:原来一个是传说,一个是。

牛郎和织女的凄美,白雪公主与白马王子的浪漫: 竟然一个是神话,一个是童话。《泰坦尼克》沉没了,《魂断蓝桥》陨落了,《乱世佳人》在飘摇,《人鬼情未了》也已经离逝了!

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摸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依然在憧憬。

经典二:不可说。

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你自己去悟,去修心,如果什么都依靠别人告诉你,那么你就达不到自己修行开悟的目的了!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所以"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之所以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

看了再多的爱情**,再经典的爱情也只是惘然,爱情是只有自己体会了才会明白!因为爱情也是不可说的。 陷入爱情的人是痴的,周围的人永远都不会明白局中人的感受!因为这种感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虽然1000个幸福的结局都是相同的,可是其中的爱情经历却各不相同!只有恋人们自己知道他们的小秘密,对外人不可说!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全经260字,短小精悍博大精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里的“色”和大家平常想的是两个概念,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大概就是指物质的表像!拥有美丽的容颜的女人,总是会获得众多的青睐!可是再美丽的女人,依然会有苍老的一天!当你老去以后,曾经的一切是否依然?原来当美丽凋谢的时候,一切才回归本来面目!一切的风光与繁华,甜言与蜜语也只是过眼烟云。女人,找个真正爱你的人,拥被入眠吧!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

充满诱惑的尘世间,爱情是否真的那么牢固呢?爱,是一种容易凋谢的花朵!而你,是清晨风中最让人无可奈何的那朵玫瑰。当新的诱惑出现的时候,心中的欲望开始萌动!原来,爱情也是一种原罪。可是,偷食禁果之后的惩罚呢?迷失的人儿早已经沉迷而无法自拔!也许也只有体会真爱的人,面对着五色,才可以做到旗动、风动、心不动吧!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语出《佛典》,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谁人能有这样的境界?!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现在很多相爱的人,会因为对方的贫穷而离开!这是真正的爱情吗?也许会有人说爱情和面包的理论!可是,过去的老人们都说,有情饮水饱。我也相信:真正爱1个人,虽然贫穷,但是只要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只是喝水都觉得饱!爱就是这样的一种心境:得到了爱,就仿佛已经得到了全世界!

当面对自己心爱的人,不管身在何处,也如沐春风。记得天龙八部里,西夏选驸马。当问到:平生之中,在什么地方最逍遥快乐?段誉答到:枯井底,污泥处.为什么呢?因为他在那里得到了真爱!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

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你说:缘是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仙姝寂寞林。我说:缘是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说:缘是纵然两情相悦,仍难逃宿命之劫。我说:缘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缘是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窗前点滴到天明。缘是无尽的思念。而我,傲立于沙漠中静静的看着它缘起缘灭。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还记得阿甘正传里面的阿甘。所有的追随跑步者看到他突然停下来的时候,以为圣人要大讲一番道理,他看了看成群的追随者说到:I am tired。

爱情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只有平平淡淡才是真!最羡慕那些黄昏下,互相搀扶的老夫妻,他们一起回家,即使没有说一句情话,可是只是一个微笑也已经胜过前言万语!他们做到了“执子之手,与子谐老”的爱情境界,只是在这平静的画面中!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语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先说个故事,一位老人养两只鸟儿,一雄一雌。老人每天都会带着它们一同出去散步。雄鸟和雌鸟一左一右蹲在老人的肩膀上,雄鸟有时会飞出去溜一圈,但天黑之前,它准会自己飞回巢里。雌鸟却从未曾离开过老人的肩膀。如此日复一日,一晃许多年过去了,一切从未改变过。直到那天,一切都与往常一样。老头吃完饭,又带着两只鸟儿去散步。忽然右边肩膀上原本安静立着的雌鸟一振双翅,转眼不见了踪迹。雄鸟仰天长啸,不见回音。自此,雄鸟日日在巢中哀鸣,再也不肯离巢一步。三个月后,雄鸟郁郁绝食而死。死前仍哀鸣不止。许多年过去了,直到老人去世,雌鸟再没有回来过。只有那个早已废弃的鸟巢,在风中独自见证那段历史。

看完故事,我掩卷长叹。如此一雄一雌,与世间男女无异。现实生活中的男人,常常说自己喜新不厌旧,他们就像贪玩的孩子,总会瞅准一个空偷着出去玩玩,玩累了他们自然会回家。在外,他们可以风流快活;在家,他们也想做好丈夫好父亲。他们脑子中的界限分得十分清楚,老婆和情人,最好是一举两得。他们中有些人即使曾失足变心,但在现实利弊轻重的权衡之下,在结发之妻眼泪的攻势之下,在亲朋好友群起而攻之的严峻形势下,大多能改邪归正、痛改前非,正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

而女人,她们往往视爱情若生命,在她们骨子里,爱情这两个字神圣而不可侵犯。而大多数女人又都是怀旧的,如果没有伤及灵魂痛彻心骨的经历她们是绝不会轻言放弃的,而女人一旦决意放弃,那她曾视之为生命的那份爱情定已全然摧毁,她早已没有了退路。所以,女人一旦变了心绝了情,那是永远都不会回头的了。就如同那只飞离主人肩膀的鸟儿,一去不返。女人的爱,因为忠诚,所以毅然决然。

经典九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弘忍要求大家各写一偈来确定接班人,夺冠呼声最高的神秀写的是“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朝朝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当时慧能还是个勤杂人员,还不识字,找了个小沙弥给念了一遍,然后就说出了那个现在很知名的偈子(还得找人帮着写在原作边上),五祖看了之后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该同志尚未悟道,擦了吧”,但是半夜把慧能叫来上了一课小灶(有点西游记的意思),然后为了避免纷争,传了学位就让六祖赶快带了衣钵溜了!

这四句主要讲的是要人们懂得放下,也就是佛经中说的四大皆空,但是又不执着于空!

前两句只不过借菩提树和明镜来讲明:不要执着与事物。后两句讲自己的境界,明明想得道,但是太执着于道,反而与道越来越远。禅宗主要阐述了皆有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还记得冯龚相声里说到:女人一辈子也听不够的是“我爱你”三个字,《过把瘾》里的杜梅拿刀架在方言的脖子上就是为了听他说这三个字!没错,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女性朋友都很爱听这三个字,而且是百听不厌。每个女人都希望有人爱她,但是其实这些只是形式而已!真正的爱往往都是很深沉的,是把爱放在心里的!

这种爱,是沉静;是一种内蕴深厚,隽永深沉的爱。它没有昙花一现的惊艳,没有“山无棱,天地绝,乃敢与君绝”的壮烈誓言。这是一种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爱;是携手一起慢慢变老,共守日落日出从容的爱。这种爱,是流泻指间清逸舒缓的琴音,涤荡浮躁的灵魂,舒展纷乱的心情,梳理出沉静平和的人生。

太热烈奔放的爱总是易于枝头凋落,而平和沉静的爱却是暗香持久,心香永恒。当火焰般燃烧的爱情化为灰烬,当爱情的潮水慢慢消去,守望在那里的,依然是一颗宽大博爱的心,包容接受抚慰着那颗伤痕累累的心。

当然,沉静的爱绝不是沉闷的爱。那是心灵的守望,是一种心底深处深藏的真切牵挂。似清风,如明月,美丽而不媚俗,平和而不平庸,平静却不沉闷。透过爱的清清溪水,你会看到细石粒粒,看到游鱼欢快地在溪水中游来游去。这种沉静的爱所蕴含的美丽,是要用一辈子用心去读的,才能在平淡真实中读出鲜活和感动。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于是有一这句话的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

记得木村演的一部**里曾经这样诠释“爱”,说爱一个人就是当他幸福的时候你比他更幸福,当他痛苦的时候你比他更痛苦……

其实给别人幸福,被别人需要着,是一件能给自己带来很大满足与快乐的事情,至少我会很享受别人对自己的依恋,也同时依恋着别人,这是我与外部世界对话的方式,也愿意相信这样活着才算是完整而纯粹的人生吧。

看完了《宫》,很喜欢里面的律。他从小就什么都没有,失去了父亲,失去了皇太子之位,失去了宫。但是14年以后,虽然经过母亲的一番明争暗斗,他原本可以获得王位,但是为了保全自己爱的人,为了自己的良心,他毅然选择了牺牲自我的方法。

他顶替了信的莫须有的罪名,也顶替了母亲暗中的罪行。这样,皇室虽然恢复了太平,众人皆大欢喜,然而律,还是一无所有地离开了皇宫,甚至是伤透了心地离开。彩京的不接受,恐怕是他心头最大的伤痛。总觉得他的眼神充满忧郁,脸上充满了若有所思的神态。但是,也许他是感觉幸福的,因为他是为爱牺牲的,他成全了他。

宣化上人:八德是做人的基础

(一)孝:就是孝顺。孝顺父母,这是为人子女的本份,孝顺就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二)悌:就是悌敬,悌敬兄长。这是作弟弟的本份,悌敬是报兄长的恩。

(三)忠:就是尽忠。尽忠国家,这是作国民的责任,尽忠是报国家的恩。

(四)信:就是信用,信用朋友,对朋友言而有信,行必笃敬,不可失信用。

(五)礼:就是礼节。见到人要有礼貌,应该鞠躬,不行礼就是野蛮的行为。小朋友!见到师长要敬礼,见到父母要敬礼。

(六)义 :就是义气。要有见义勇为的精神,无论谁有困难,要尽力去帮助,解决问题。对朋友要有道义,无条件援助,绝无企图之心。

(七)廉:就是廉洁。有廉洁的人,无论见到什么,不起贪求之心,没有想占便宜的心,而养成大公无私的精神。

(八)耻 :就是羞耻。凡是不合道理的事,违背良心的事情,绝对不做。人若无耻,等于禽兽一样。

这八个字是做人的基础,不要把它忘记。「言必忠信,行必笃敬」。说出的话,一定要有忠有信,不打妄语。所做的事,必须要有恭恭敬敬的态度,认真去做,绝对不敷衍了事。

一切众生性清静,

从本无生无可灭.

即此身心是幻生,

幻化之中无罪福.

--------------南无迦叶佛

佛家故事 - 缘

从前有个书生, 和未婚妻约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结婚.到那一天,未婚妻却嫁给了别人. 书生受此打击, 一病不起.家人用尽各种办法都无能为力, 眼看奄奄一息. 这时, 路过一游方僧人, 得知情况, 决定点化一下他.僧人到他床前, 从怀里摸出一面镜子叫书生看.

书生看到茫茫大海, 一名遇害的女子一丝不挂地躺在海滩上. 路过一人, 看一眼, 摇摇头, 走了.... 又路过一人, 将衣服脱下, 给女尸盖上, 走了.... 再路过一人, 过去, 挖个坑, 小心翼翼把尸体掩埋了............

疑惑间, 画面切换. 书生看到自己的未婚妻.洞房花烛,被她丈夫掀起盖头的瞬间...书生不明所以.

僧人解释道, 那具海滩上的女尸, 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第二个路过的人, 曾给过他一件衣服. 她今生和你相恋,只为还你一个情.但是她最终要报答一生一世的人,是最后那个把她掩埋的人,那人就是他现在的丈夫.

书生大悟, 唰地从床上做起, 病愈 !

几年前, 初恋的爱人去世时, 我痛不欲生.有朋友就找来这故事开导我,让我释怀不少. 也许, 她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还我一片情吧.她做完了她想做的事, 就走了. 以后,我都用这个故事开导身边的朋友.

缘这个东西, 是最不可思议的.**'不见不散'的主题歌这样唱道'这世界说大就大,说小就小.就算是我们今生的约定, 也要用一生去寻找....'

我们都在参加一场宏大的化装舞会, 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们寻觅着,渴望着....那指间, 相触时被电击的感觉. 那一刻,面具摘下了,显现出真是的面目.

这之前, 我们都惶惑着,惶惑得甚至不知道自己需要的究竟是什么.直到你遇到一个人, 才恍然间了解了自己. 真正想要的,并非当初以为的.你惊讶于自己在对方面前表现出来的,竟然是和过去栽然不同的你!皆因你过去戴着面具.

缘分这东西不可强求. 该你的, 早晚是你的: 不该你的,怎么努力,也得不到. 但无论任何时候, 我们都不要绝望.不要放弃自己对真, 善, 美的爱情追求.

人生的价值, 在某种意义上讲, 就是爱和被爱的成熟.当真爱来临, 如果也就成熟了.

随缘............

随意............

随遇.........

随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