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晚舞蹈《只此青绿》刷屏,舞蹈演员在幕后付出了哪些努力?

2.《只此青绿》有感

描写只此青绿舞蹈的句子唯美简短一点_只此青绿舞者

《只此青绿》,它的美让人挪不开眼睛,中国风浓厚,韵味也十足。不知道是不是太久没有看到令人惊艳的舞蹈了。《只此青绿》无论从画面还是人物服饰上都显得非常有质感。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融合XR、全息扫描等前沿科技,舞者以独步、静待、垂思等舞蹈语汇将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这一经典娓娓道来。俯仰之间,定格青绿千载,动静相衬,聆听历史的声音。央视春晚的《只此青绿》的舞蹈很好看,生动传神地舞绘了千古名画《千里江山图》,外在形式上用服饰表现青绿山水,内在意蕴上用舞蹈表现难以描述的画中意境。整体呈现上的视觉美学非常高级。

太好看,太减压了!去除浮躁,开始相信,感悟时间的力量。节目没有那么多炫技,但很精彩!看了好几遍才看懂,这个节目远看是一幅图。《千里江山图》,而且是一首意蕴唯美的抒情诗。她从古意盎然的历史深处款款流出,直抵我们眼前,她是诗,是画,是我们几千年文化里流淌下来的最美的底色。无论造型服饰,甚至每一个舞者的眼神,都仿佛身处遥远的古代,你看着,让你为这古今的奇遇而震撼激动!

舞蹈演员们为了很好地呈现这部作品也是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为了美观,我们要求胳膊粗的演员迅速减掉手臂上的肉。训练的时候,我们拿来几卷保鲜膜,把那些比较胖的手臂裹起来,这样可以加强手臂的收缩力,让手臂出汗。训练的时候,一直这样裹着,慢慢时间长了就会减细他的手臂。对于减掉身上其他部位的多余脂肪,我们也想了不少办法,大运动量的跑步,为了一个动作反复练习上千遍。

春晚舞蹈《只此青绿》刷屏,舞蹈演员在幕后付出了哪些努力?

《只此青绿》是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一个舞台剧表演的选段。里面的画面是表现的《千里江山图》的写意江山图确实是漂亮、大气。

《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由北宋画家王希孟在18岁时用半年时间画成。不同于用水墨画成的山水画,它是用石青和石绿着色的。所以青绿的灵感也是来源于此。

舞台上的《只此青绿》,以**为背景,用舞蹈的力量与青绿的颜色 ,把江山的恢宏和大气磅礴,表现得唯美而又灵动。

一挥袖,就好似青绿的山石纹理的写意,一转身,一移动好像是千山万壑在移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青绿独有的美,真的让我们领略了宋代的文化之美。

《只此青绿》有感

付出了很多年的辛苦和努力。他们会反复练习同一个动作,每天训练时间特别长,伴随着严重的腰疼和胯骨疼,只为了舞台上的展示。把每个动作都做的很完美。这些演员的身材都比较棒。这部作品展现了特别强烈的国风。动作特别优美,这些舞蹈运动员练习舞蹈的时间比较长。

2022年春晚一个舞蹈剧《只此青绿》惊艳到大家啦!

用女人的柔美,表现江山的气势磅礴。此剧,从《千里江山图》获得灵感,在创作过程中又深入到画作中。画作是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藏于故宫。画面上烟波浩渺、层峦起伏,间列着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静中有动,江河上、摇船;山道中赶集、游走、玩耍,形态栩栩如生,活灵活现。飞鸟用笔轻轻一点,就能展翅飞翔。苍苍莽莽,浩浩无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画家笔下得到再现:以普通、日常的生活、劳动景象来辉映自然;用石青、石绿等现实中看不到的色彩对实际的山水进行描摹,来反映理想社会。全幅画面将主题分成多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自然而连贯。一步一景,移步换景。画面跌宕起伏,富有强烈的韵律感。——这是今天能把绘画语言转化为舞蹈语言、把绘画艺术转化舞蹈的基础。王希孟被称作着天才少年,他18岁创作此画,此画为我国古典十大名画之一。《只此青绿》整个舞蹈诗剧,似乎让我们穿越了历史,回到北宋,以“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等为篇目,再现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故事,即把《千里江山图》中的青绿设色抽离出来,抽象成一位女性人物形象。虎年春晚后演出,只是选取了其中的一个段落性群舞,江山千里,气象恢宏;刚中有柔,柔情似水,渐入佳境,美到极致。

用舞蹈节奏,还原图画上的“青绿”节奏

画中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都充满了韵律,和舞蹈有相通之处。《只此青绿》中的“青绿”是色彩,但已经转化为“角色”,她已经成了“人物形象”。领舞者自己认为:“我在整部剧当中的角色是青绿。”“青绿”角色的特点是什么?——是纯写意。舞蹈中的“青绿”与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的“青绿”一脉相承,是气势、是气派、是气魄。写意不同于写真,写意不追求事物的像不像,即不在乎艺术形象的外在逼真性,而追求神似,即强调其内在的精神实质。写意这种创作手法,最早兴于北宋的绘画创作中。《千里江山图》“青绿”蕴涵、寄寓的与《只此青绿》蕴涵、寄寓的有所同与不同。《只此青绿》是“写意”,通过舞蹈语言,表达她的蕴涵与寄寓。传统文化提倡“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追求优美、赏心悦目的自然美,并与人文美融为一体。这一思想被包含在王希孟的山水画中,也包含在舞蹈《只此青绿》中。舞蹈演员们以自己的各种舞姿,尽管变化多端,九九归一,最终共同融为一片青绿的山峦之中,生动、形象而新颖地还原、再创了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

观赏舞蹈与读诗一样,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写意画与朦胧诗有相同之处,而《只此青绿》既是“写意画”,又是“朦胧诗”,因而欣赏时更需要打开想象力,就像观画、读诗一样。几年前,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设想创作一部展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作品,分别在古典名画《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千里江山图》等作品上寻找题材。最后灵感来自于后者,理由是什么?——原来是“青绿”二色。《千里江山图》继承了隋唐以来的“青绿山水”画法,以青绿为主色调,手法变化多端,色彩或浑厚,或轻盈,色如宝石之光彩照人。据担任《只此青绿》文博顾问的专家说:在给《千里江山图》拍照时,当光线渐暗,画上的青绿色,竟然散发出宝石般的光芒。因而,“青绿”自然被认定为那把开启画家精神世界的钥匙。由“青绿”进入了作品创作的世界,观众欣赏她,依然应该由“青绿”进入方能领略其妙处。用舞蹈演活了《千里江山图》。由画想到舞蹈,由舞蹈想到画,可谓是“美美与共”。《只此青绿》的舞蹈语言是绝美的,比如,人物“青绿”出场的第一个造型是“双袖下垂”,那种力量的流动,就像是大山游动的纹理,又像是山间飞流而下的瀑布;舞蹈语言加上背景语言、氛围语言等等,给我们提供了无限拓展的想象空间。舞者们集体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是美的艺术表达。从抽象的动作中看到一个个形象的树立:一个角色慢慢转身,仿佛看到一座山峰迎面而来。一个群像造型,仿佛感觉到渔舟、游船荡曳其间,随之山峦舞动。一组演员体态变化时,仿佛微波水纹轻轻荡漾,层峦叠嶂中又山岚起伏。

穿越900年岁月,在心灵深处古今相遇。从《千里江山图》青绿山水的呈现,能感受到北宋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想等发展状况。该画为长卷,真实的自然景色与真实的人的活动结合得尤其紧密,展现了较广阔的社会生活面。王希孟曾为画院学生,宋徽宗赵佶当时是老师,慧眼独具:“孺子可教”,于是亲授其法。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后,艺精进。作为皇帝,徽宗的审美情趣,成为决定艺术风格的绝对标准。王希孟用半年时间绘成的《千里江山图》,描绘的江山,既概括地表现了山势绵亘、水天一色的浩森气象,又精心地勾画了幽岩邃谷、波涛烟霭变幻无穷的状态。它不仅代表着青绿山水发展的里程;而且,集北宋以来水墨山水之大成,并将创作者的情感付诸创作之中。《只此青绿》是很“文气”的节目,有点阳春白雪的味道。搬上舞台之前,创作团队说有顾虑、有疑虑,怕观众会不会不接受,得不到认同、得不到共鸣。没想到一亮相,即不同凡响,一炮打红,为何?用媒体的话来说:“《千里江山图》壮丽的青山绿水,在900年后,又一次击中了世人的心灵。”我以为,这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与回归,回到“根”上汲取养分、回到“根”上去创作。北宋是一个奇怪、奇妙的朝代,政治、军事不行,文化上却发达。宋徽宗治理国家不行,文化艺术上的造诣不可低估。他的书法、绘画、造园等方面成就很大,《千里江山图》与宋徽宗也不无关系,确切地说与那时的文化不无关系。她用绘画既解答“人与社会”的问题,又解答“人与自然”的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这种观念直到今天都不落后,正如专家所说:“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沉淀的一种岁月,一种大气,也是代表我们文化自信的一面。”

观赏《只此青绿》是一场心灵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