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净沙·秋和天净沙·秋思所抒发情感的不同之处和所写景物的不同之处

2.西江月描写了怎样的意境和氛围?字数多点

南京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_南京的秋动态描写静态描写的句子

1. 《我最喜欢的一首诗》4oo字作文

从我读书以来,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学过不计其数的古诗,但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是孟郊的《游子呤》。

以为他体现了一位慈爱,朴素,伟大的母亲对孩子的无限的爱。

当今的生活已经不像以前那样贫困了,而现在的孩子也无法体会到母亲对孩子们的爱,但作为母亲的她们仍然默默关心,爱护自己的孩子.

例如南京发生的7.31空难,在清理现场时,人们发现有位叫贡红梅年轻的妈妈双手抱着一个九个月的婴儿,在二十多个幸存着中,婴儿伤势最轻。“当年坟川大地震,人们在清理时,发现一位母亲割破自己的血管用热血哺育怀抱中的婴儿。”

读这样的问字,我的心为之震撼。在危险关头,母亲唯一的念头就是保护自己的孩子,连热血和生命都能献出她还有什么值得保留的呢!在着蒙受这伟大的母爱的感化后,我禁不住想问问世人,我们都想归回报母亲吗?

不望养育之恩,感恩图报,着才是合天理顺人情的,可与之相反,我从报子上看到:

某留学生,不愿回国而滞留他乡,因为祖国没有西方富有,我想问问这样的人,你吃过西方富人的乳汁吗?难道你心中就没有一点对艰辛而坚定的母亲的记忆吗?就没有一点黄河长城的印象吗?

当今,确有一些人缺少起码的良知,小侧不承担赡养责任,大侧数典望祖,他们放纵了人欲的膨胀而远离了人生的真谛。但是这样的人毕竟为众人所不齿孝顺父母,热爱祖国的传统美得仍在中华民族的讴歌中发扬光大。我也在报上见到一篇题为《回报母亲》的短论,让孩子们从小做起,从我做起,给母亲以关爱我觉得这是非常不要的,这是“爱”的基础工程。试想,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母亲都不爱,那他 还能爱人民祖国吗?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执着的社会自然感是以“爱”开始的,“爱”永远是“我----母亲-----祖国 ”之间 挥不去,剪不断的精神纽带。“鸦反哺羊跪乳”。让我们在享受母爱的温暖中,学会回报母亲,扶平母亲心灵的创伤。

2. 根据一首诗写一篇作文400字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的是诗歌,我和几个小伙伴组成了小组收集诗歌、欣赏诗歌。我最喜欢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鸟鸣涧》。这首小诗写山中春天的月夜景色,是王维的许多脍炙人口的山水诗之一。

王维这首诗的主要特点也是王维许多山水诗的共同的艺术特色:诗人极善于在静态中写出动态。第一句“人闲桂花落”,静中有动,而花落的动态则反衬出无人声的闲寂。第二句“夜静春山空”,点出春字则甚为必要,无论是花香、明月,还是鸟鸣,都与春天有关。后两句明写动态,实写幽静,在对比中突出头两句所描写的静态。第三句“月出惊山鸟”,写月光照进鸟巢,使鸟儿们栖而复醒惊诧莫名:是东方欲晓,白天已经临近么?于是他们在惊讶,相互询问地发出一阵阵的鸣叫……忽而月亮钻进了一片乌云,附近的鸟儿沉默了,他们安心睡下,不再回答远处同伴的呼唤。第四句“时鸣春涧中”,这里用“时”字写鸣声,不但极精细地写出了景物的特征,含了丰富的感受,并且更从听觉上造成动静的对比,从而生动地烘托出倍加幽静的情境!

王维的诗清新自然质朴纯情,所用词语也看似普普通通。然而就是这些朴实的词语构成的诗却达到了不一般的效果:山中春天的月夜,一切都是那么和谐,仿佛一幅意境深远的水墨画。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写作文也不必堆砌一些华丽的词语,用平实的语言,巧妙的构思,一样可以写出好文章。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诗。

总评:小作者抓住王维山水诗的共同艺术特色,叙述有调理,语言很流畅,把我们带进了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意境。更可喜的是,小作者在赏析的过程中还深有感触:再平实的语言,只要有巧妙的构思,一样可写出好文章。

3. 以我最喜欢的一首诗写一篇作文400字

我最喜欢的一首诗

今天,我在秋姑娘的爱抚下,我又一次走进了属于自己的诗词天地,陶醉其中。

古代,有多少仁人志士留下了一首又一首动人的唐诗宋词。在这些浩如烟海的诗词中,我最喜欢的是一位抗金名将——岳飞写的一首词叫《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怒发冲冠,独自登高凭阑。抬头远望天空。长啸一声,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三十多年的功名如同尘土,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靖康两帝,至今仍被金人俘虏。我满怀壮志,发誓一定要将金人灭下,带回胜利的消息。

在古代我们这个民族曾被其他民族欺凌,在近代中华民族又被西方列强辱骂为东亚病夫。但是中华民族的儿女们却没有因此而低下高贵的头颅,因为他们也有像岳飞将军那样的爱国之情呀!

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演译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类似这样的爱国英雄有詹天佑、有钱学森,还有许多许多。

詹天佑——这个伟大的爱国工程师。当他亲眼目睹了那些可恶的帝国主义国家是如何欺 *** 骂我们的国家的时候,他已下定坚心,一定要将一条长达二百千米的铁路建好,一定要为自己的祖国争光。果真,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凭借着智慧和才干以及忘我的工作态度,把自己的工作成果展现给那些帝国主义者。同时,也抨击了那些帝国主义者的无知。

还有钱学森——伟大的爱国科学家。为了报效正在忍受帝国主义欺负的祖国,毅然走出国门,当他学业有成之日,义无反顾地回国报效。在他回归的时候受到了多少外国人的种种阻挠,可是他归心似箭,谁也拦不住他回归祖国的心。

这些近代的仁人志士都有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也有着和岳飞一样的那份精忠报国的品质!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这一首诗词久久的回荡在我的心里,也时时刻刻激励我们要好好学习,今后成为一只翱翔在天空中的雄鹰,成为国家的栋梁,将祖国建设得更加完美,让祖国像一颗璀灿的明星,永远闪烁!

4. 一首古诗改写记叙文(450字)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

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着. 竹海之中传来的女人们缓步挪移时拨动夜露浸润的翠竹,发出“沙沙”的声响,又伴着她们银铃般的笑声,好一派欢声笑语的喧闹竟打破了如此宁静的夜空;再听水面莲叶波动,渔舟顺流而下,这便是渔夫要乘着今晚的月光去捕鱼。

尽管那春天的芬芳早已逝去,我陶醉在这美妙的秋色中,依然向往长留。

5. 请以一首古诗写一篇作文

您看看这个可以吗?

秋日恋歌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题记(刘禹锡《秋词》)

秋,是一个凄凉的季节,树上的黄叶经风一吹便簌簌的落了下来,像断魂的金蝴蝶,围绕着飞向大地母亲的怀抱。它融入春泥,化作玉露琼浆,护着树,护着春天萌发的希望。

秋天给人以凋零、苍凉、萧瑟的伤感,也给人以成熟、绚丽、深思。

秋,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田里的麦子张大了口,睁大了眼,等待着前来收获的农民。冬的贮藏、春的播种、夏的耕耘,终于迎来了金色的秋天,金色的收获。多少的血汗,多少的忙碌,都在这金色的海洋中淡泊着,消散着,最终化为乌有,只剩下眼前的美景。秋是出于对其他三季付出的汗水而做出的回报。

秋天是成熟的季节。春之梦,夏之情,冬之忆,俱往矣。秋摆脱了春的幼稚,夏的狂热,冬的沉默,变得更加成熟,绚丽,绰约多姿。

秋月晴朗皎洁,不似春月朦胧,夏月淡雅,冬月惨淡;

秋雨放达飘逸,不似春雨缠绵,夏雨放肆,冬雨沉闷;

秋花灵秀脱俗,不似春花娇美,夏花高雅,冬花冷艳。

秋天是一个极其浪漫的季节,南飞雁将勾起你思绪万千。

我爱秋,爱秋的凄美,爱秋的真实,爱秋的浪漫。

秋天是一个极其现实的季节,以它肃杀的秋色来容纳万物的飘零。凄凉,成熟,无半点遮掩。

我爱秋,爱秋的绚丽多姿和肃穆庄严。秋,似朦胧而是清明,充满了浪漫的味道。

6. 一首古诗改写记叙文(450字)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着.

竹海之中传来的女人们缓步挪移时拨动夜露浸润的翠竹,发出“沙沙”的声响,又伴着她们银铃般的笑声,好一派欢声笑语的喧闹竟打破了如此宁静的夜空;再听水面莲叶波动,渔舟顺流而下,这便是渔夫要乘着今晚的月光去捕鱼。

尽管那春天的芬芳早已逝去,我陶醉在这美妙的秋色中,依然向往长留。

7. 有古有古诗写一片不少于四百字的作文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描述异常美丽的景色。天阶夜色凉如水!小时侯。

莫笑农家腊酒浑,坐看牵牛织女星”。这是古诗《秋夕》,本来怀疑没有了路,但忽然眼前一亮,柳树繁茂阴浓,丰年留客足鸡豚,就是这一首美丽的故事,让我对古诗如痴如醉,每当看到古诗。也常常会主动地读起各色古诗,我都会无法自拔!在你的身上我获益良多,我不仅收获了知识。山重水复疑无路。这一首古诗前两句表达了农家的淳朴,待人友好的品质。后两句写了一个美丽的景色,勇于开拓,就会出现一个崭新光明的世界!古诗还能启发我们一个个有益的道理,一重重山,一道道水,柳暗花明又一村,几乎古诗书不离手,我常常幻想,我如果是诗里面的人,我的看法和情感会是怎样,日子长久了,我变得多愁善感。

不管我是怎样表达我对古诗的热爱,总之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古诗词我爱你,,我和酷爱唐诗的奶奶整日听她吟诵各种优美的,凄凉的等等古诗。久而久之在奶奶的熏陶之下,我也变得诗情画意起来,在后两句,还蕴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就是:在逆境中往往蕴藏着无限希望,只要刻苦努力,情感丰富了起来,花朵娇艳靓丽,又是一个美丽的村庄,犹如世外桃源。

古诗是画与文字的结合,这样就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陶冶我的情操,给我带来了美的享受,更让我沉迷于其中

8. 四年级语文下册23课第一首古诗作文400字

光秋月两相和: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潭面无风镜未磨: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遥望洞庭山水翠:遥望洞庭,山青水绿。白银盘里一青螺: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山青水绿。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

译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古诗《望洞庭》解释如下:刘禹锡原文,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湖光秋月两相和。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平滑光亮:

望洞庭朝代,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遥望洞庭,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白银盘里一青螺,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全诗纯然写景。遥望洞庭山水翠。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唐代作者,潭面无风镜未磨,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既有描写的细致,湖水不反光,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潭面无风镜未磨,读来饶有趣味,即湖中的君山: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因为太阳已落:风静浪息。

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又有比喻的生动

9. 推荐一首古诗带理由的作文 400字超过不要

我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游子吟》作文400字500字 我喜欢的一首古诗母爱不仅是无私的,更是伟大的!母爱如水,清澈见底;母爱如雪,干净纯洁;母爱如雨,滋润着我们那儿幼小的生命;母爱如火,轰轰烈烈;母爱如风,轻轻抚摸着我们的脸颊;母爱如冰,带给我们的,是把炎热都赶走的凉爽……不错,在著名诗人“孟郊”的诗里,这些都是母爱所能够表达的……诗人孟郊写的《游子吟》,则是我最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它具有童话般的语言,和让人感动着的诗句。读到这首诗,我心里就不由自主的感叹:慈祥的老母亲手中捏着穿着线的针。

她正在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的衣裳。孩子快走时,老母亲正在加快赶衣服的速度,可是又担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这像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孟晓是汉族人,身为诗人的他,出生于公元751年,逝世于公元814年;代表作最为突出的就是这首表达母亲无私爱的诗——《游子吟》。他后,留下的作品并不多,因为一首《游子吟》成名。

这是他逝世后留下的“重要宝藏” ……遥望远方,我情不自禁地想到点什么:英气勃发的儿子坐在简陋的茅房字里面读书。在屋子的另一边,满头银发的老母亲,正埋着头、弓着背,在一盏若隐若现的油灯下,正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补着衣服。

那密密麻麻、细心缝补的每一针,都包含着老母亲那对儿子无比深沉无私的爱;每一线,都代表老母亲对儿子真挚的情。这浓浓的母爱,全部都倾注在这情似如海,大如天的母爱里。

而我们作为儿女的,又怎么能报答的了他们无私的爱呢?这不正所谓,“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说到关于母亲的是,这还让我想到了清朝诗人黄景仁的《别老母》: 搴帏拜母河梁去, 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 此时有子不如无。这《游子吟》与《别老母》说的虽都是关于母亲,但在我看来,它们却大有不同。

《别老母》说的是要离家远去的黄景仁则是站在母亲的角度上来写的,抒发了对母亲的恋恋不舍的情怀;而《游子吟》写的则是游子对母亲的怀念,抒发了书中的最后一句“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孟郊在母子将要分别时,看见母亲正在为自己临行前一针一线,专心致志,将这浓浓的爱意缝进这件衣服中时,感触颇深。

才写下来这首受多人尊敬,脍炙人口的《游子吟》。 作者运用了神汇般的语言,惟妙惟肖的写出了作者与母亲之间的默契和情谊。

母爱伟大!让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0. 根据一首唐诗 写400字以上的赏析

王维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赏析]

王维《山居秋暝》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诗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其清新、宁静,淡远之境如在目前。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如此描绘山水田园之典型环境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此种禅意非隐居者莫属。苏轼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的典范之秀句。

尾联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自己,这是诗人对《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诗意的反其义而用之。说山居的景色特别留人。正如诗人在《青溪》所言:“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其喜归自然,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总之,这首山水田园诗画山绣水,清新宁静,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天净沙·秋和天净沙·秋思所抒发情感的不同之处和所写景物的不同之处

原文 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编辑本段译文

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 夕阳早已往西沉下, 漂泊未归的断肠人还远在天涯。

编辑本段题目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秋天里的思念。题眼是“思”。“秋”是特定时节,“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内容。此曲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

编辑本段曲牌格式

△平△仄平平, △平△仄平平, △仄平平仄△。 △平△仄, △平△仄平平。(“△” 为可平可仄。) 读此曲注意四点:①节奏分明 ②语速慢 ③语调低沉 ④重音找准 作品风格 豪放中显其飘逸、沉郁中见通脱之风格。 马致远杂剧的语言清丽,善于把比较朴实自然的语句锤炼得精致而富有表现力。曲文充满强烈的抒情性和主观性。 马致远的散曲。扩大题材领域,提高艺术意境。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 词采清朗俊雅,而不浓艳,《太和东篱之词,如朝阳鸣凤。其词典雅清丽,可与灵光景福两相颉颃,有振鬣长鸣万马皆瘖之意。又若神凤飞于九霄,岂可与凡鸟共语哉!宜列群英之上。

编辑本段故居介绍

小桥流水人家 ——元代戏剧家马致远故居 。 在京西门头沟区王平镇的韭园村西落坡小山村内,有一元代古宅,村民们世代相传说这里就是马致远故居。 故居所在的韭园村是“王平古道”的道口,“王平古道”经门头沟区王平、大台、木城涧、庄户村、千军台、张家村、七里坟等村镇,到军响乡又和京西大道会合。韭园村由韭园村、东落坡村、西落坡村和桥耳涧村四村组成。马致远故居在西落坡村,坐西朝东,是一座大四合院。故居门前是小桥流水,门前的影壁墙上写着“马致远故居”,并有马致远生平的介绍。绕过影壁就来到院子里。院子很大,西北东南四面都有房间,每面三五间。因长久没有人居住,现已破旧得很厉害,院内野草丛生,杂物满地。马致远的名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不失为对京西古道沧桑的写照。

编辑本段赏析

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从标题上看 天净沙·秋思

出作者抒情的动机。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与此曲感情比较相似的还有杜甫一首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马致远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绝句妙景”(《人间词话》),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自然,历来被推崇为描写自然的佳作,堪称"秋思之祖"(《中原音韵》)。它勾画了一幅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黄昏时刻孤寂无依的悲凉处境和思念故乡的愁苦心情。你看: 夕阳下, 乌鸦归巢, 小桥边,农人回家; 而荒凉古道上, 瑟瑟秋风中, 我们的主人公却是疲人瘦马,踽踽独行,夜宿何处, 明日何往?都还不得而知。这又怎不叫他愁肠寸断、倍思故乡! 全曲不着一"秋", 却写尽深秋荒凉萧瑟的肃杀景象; 不用一"思", 却将游子浓重的乡愁与忧思写得淋漓尽致。正所谓:“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 “枯藤老树昏鸦,” 小令伊始,由近处着笔,“在一株枯藤缠绕的老树枝头,几只乌鸦守在巢边‘哇哇’怪叫”,就将一幅萧瑟肃杀的深秋景致展现在读者眼前,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藤”、“树”、“鸦”,本是郊野司空见惯的景物,并无特别之处,可一旦与“枯”、“老”、“昏”结合匹配,一股萧瑟肃杀之气立即从字里行间油然升起,笼罩在读者心头,再加上平仄的转换与音韵的配合,“平平—仄仄—平平—”,两字一顿,语调由低转高,再由高转低,“枯、老、昏”依次递进,紧压过来,让人顿感气息闭塞,真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小桥流水人家,”诗人笔锋一转,读者的视线也跟着带向远方,一组充满和平安详生活气息的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高度紧张的情绪也因此一缓,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来。这既是对远处风景的诗意描绘,也表现了漂泊的诗人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渴望。在平仄的运用上,采用了“仄平—平仄—平平—”的组合方式,语调也因平仄的转换而显得欢快与和缓起来。“小桥流水人家”也因此而成为描写诗意的田园生活的千古绝句。 “古道西风瘦马。”诗人笔锋一收,又将我们从美好的憧憬与向往中拉回到无奈的现实里来:古道萧索、西风凋零、瘦马宛然,无论情愿不情愿,喜欢不喜欢,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浪迹天涯的孤行苦旅还得继续。“仄仄—平平—仄仄—”,音声一变,气息也由舒缓再次转为短促,显示出诗人的激愤的情绪,我们的心情也不由自主地跟着紧张起来。 “夕阳西下—,”“平平平仄——”我们的心再次被诗人揪起来:落日西逝,暮霭笼罩,颠沛劳顿的诗人今夜会宿在何处?明日还将去往何方? “断肠人在天涯。” 诗人此时愁苦之情溢于言表,是一种浓浓的离愁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所以“仄平平—仄平平——”诗人发出一声仰天浩叹,就此作结。 “伤心的旅人,在遥远的异乡漂泊流浪。”是伤心?是孤寂?是悲哀?是无助?还是无奈?又似乎是兼而有之。这既是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怀与嗟叹,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有力质问和无情揭露。整首小令初看起来,纯用白描手法,仔细揣摩,却又满是比喻象征。用词之精炼准确,结构之精致巧妙,寓意之深刻广泛,实为罕见。 这首小令寓情于景,生动的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这首小令句法别致,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 “断肠”二字为诗眼。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

编辑本段简评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 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像**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棵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较明显的特点是: 1.简约与深细相依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至于游子为什么飘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象。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象得到,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静景与动景相映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3.景色与情思相融 诗言志。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与“水”本无联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处,用江水东流之景,表达无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天净沙》一曲,篇幅虽短,却为极多人所知晓,不失为千古绝唱。短短二十八字,刻画一幅非常真实生动的秋郊夕照图。起首三句为鼎足对,一连推出九幅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以景托景,景中生情,在苍凉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飘泊不定而又忧愁的情怀。这里,作者创造性地将孤立的自然物精巧地组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富有流动感、生命感。同时,有意识地突出画面的昏暗阴冷,以便充分表现“断肠人”浪迹天涯的浓烈的羁旅愁怀。 语言特点:白描勾勒,言简义丰,多方映衬,情景交融。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 古代诗歌五首 第五首 (山东教育出版社)

编辑本段注释

本诗选自《全元散曲》。 [天净沙]选自《东篱乐府》。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1251—1321至1324间),元大都(现在北京)人,著名杂剧家、散曲家,戏曲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枯藤]干枯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人家]农家,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天涯:名词,这里指天边。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 [西风]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悲伤、流落他乡的旅人 [天涯]形容极其远的地方

编辑本段扩展延伸

天净沙· 秋(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共同特点: 体裁相同(小令),描写的都是秋景,头两句每两个字都是一种独立事物,表现的情感相同(悲凉,萧瑟) 不同点: 马致远的“秋思”不仅写景还写人,突出了“思”,在末尾两句时白朴写的较为平淡。 突出显现了游子之悲。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1~1321至1324间),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代表剧作有《汉宫秋》、《青衫泪》等。大都(今北京)人。马致远以字行于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杂剧四大家。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曾任江浙行省务官,后过着“幽栖”生活。他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家,有杂剧15种,今存有《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江州司马青衫泪》、《西华山陈搏高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半夜雷轰荐福碑》6种,并和李时中、红字李二、花李郎合写《邯郸道醒悟黄粱梦》一书。他也是一个散曲名家,辑本有《东篱乐府》一卷,现存小令一○四首,套曲二十三套。 马致远著有杂剧十六种,存世的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梁梦》、《西华山陈抟高卧》七种。马致远的散曲作品也负盛名,现存辑本《东篱乐府》一卷,收入小令104首,套数18套。其杂剧内容以神化道士为主,剧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贾仲明在诗中说:“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姓名香贯满梨园”。 《汉宫秋》是马致远早期的作品,也是马致远杂剧中最著名的一种,敷演王昭君出塞和亲故事。历上的这一事件,原只是汉元帝将一名宫女嫁给内附的南匈奴单于作为笼络手段,在《书》中的记载也很简单。而《后汉书·南匈奴传》加上了昭君自请出塞和辞别时元帝惊其美貌、欲留而不能的情节,上一种故事色彩。后世笔记小说、文人诗篇及民间讲唱文学屡屡提及此事,对历史事实多有增益改造。 《荐福碑》也是马致远的早期剧作,写落魄书生张镐时运不济,一再倒霉,甚至荐福寺长老让他拓印庙中碑文,卖钱作进京赶考的盘缠,半夜里都会有雷电把碑文击毁。后时来运转,在范仲淹资助下考取状元,飞黄腾达。剧中多处表现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如:“这壁拦住贤路,那壁又挡住仕途。 如今这越聪明越受聪明苦,越痴呆越享了痴呆福,越糊突越有了糊突富。”这个剧本集中反映了作者怀才不遇的牢骚和宿命的人生观,也反映出当代许多文人在社会地位极端低落的处境下的苦闷。 《青衫泪》是由白居易《琵琶行》敷演而成的爱情剧,虚构白居易与裴兴奴的悲欢离合故事,中间插入商人与鸨母的欺骗破坏,造成戏剧纠葛。在士人、商人、构成的三角关系中,终究是爱士人而不爱商人,这也是落魄文人的一种自我陶醉。 马致远写得最多的是“神仙道化”剧。《岳阳楼》、《陈抟高卧》、《任风子》以及《黄粱梦》,都是演述全真教事迹,宣扬全真教教义的。这些道教神仙故事,主要倾向都是宣扬浮生若梦、富贵功名不足凭,要人们一空人我是非,摆脱家庭妻小在内的一切羁绊,在山林隐逸和寻仙访道获得解脱与自由。剧中主张回避现实矛盾,反对人们为争取自身的现实利益而斗争,这是一种懦弱的悲观厌世的态度。但另一方面,剧中也对社会现状提出了批判,对以功名事业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提出了否定,把人生的“自适”放在更重要的地位,这也包涵着重视个体存在价值的意义,虽然作者未能找到实现个体价值的合理途径。

编辑本段英文赏析

My Feeling in the Autumn ----- Tian jing sha On an old tree wreathed by leafless vines, Dry wine, old tree, crows at dusk. Low bridge, stream running, cottages, Ancient road, west wind, lean horse, The sun westering, 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

编辑本段歌曲

天净沙 秋思 原词:马致远 改编:董贞 作曲:董贞 编曲:陈迪 离乡路 脚步染尘土 青衣顾 留一抹楚楚 山河暮 眼模糊 可曾依稀记来路 老树枯 只剩鸦声话如故 马蹄孤 追逐不停驻 千山渡 仍义无反顾 游子苦 向谁诉 西风路过去何处 天涯路 可有乡音伴归途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离乡路 脚步染尘土 青衣顾 留一抹楚楚 山河暮 眼模糊 可曾依稀记来路 老树枯 只剩鸦声话如故 马蹄孤 追逐不停驻 千山渡 仍义无反顾 游子苦 向谁诉 西风路过去何处 天涯路 可有乡音伴归途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离乡路 脚步染尘土 青衣顾 留一抹楚楚 游子苦 向谁诉 西风路过去何处 天涯路 可有乡音伴归途

西江月描写了怎样的意境和氛围?字数多点

同曲异景,虚实对照——读白朴《天净沙·秋》

越调 天净沙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白朴(1226—约1306),元代散曲作家、词人,“元曲四大家”之一。他是燠州(现在山西省河曲县人),出生于金末一个官僚家庭,在年幼时遭遇金亡变故,与父母失散,随父母好友著名诗人元好问流亡山东,得到元好问的培育。长大后,拒绝仕元,迁居金陵(现在南京市),过上隐居生活,纵情山水,以诗酒为乐。在这支秋景曲中,作者描绘了两幅图画,色彩明暗对比鲜明,虚实对照,情从景出。

第一幅是前二句所描绘的。作者撷取了六种自然景物:村、日、霞、烟、树、鸦,再用孤、落、残、轻、老、寒等六个感彩一致的词加以点染。六个意象并置在一起,使得整幅画面笼罩着一派萧瑟的气氛,令人感到浓浓的秋意,照应了题目“秋”。“落日残霞”不仅点明了是傍晚时分,更传递出一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无奈惆怅之感。孤零零的小村庄,树木枯老,乌鸦出没,一点生气都没有,又缭绕着飘渺迷蒙的“轻烟”,这样的画面使人不由得会产生一种凄凉、扑朔迷离的情思。在这里,作者正是运用了写实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图。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如此的萧瑟、冷清,看那“一点飞鸿影下”的景象,“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幅画面色彩斑斓,鲜艳明丽,充满着勃勃的生机,与前一幅画面在环境气氛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同样是秋天之景,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反差?作者到底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光比较这两幅画面是找不到明确的答案的,如果联系白朴不愿在元朝做官的态度,答案就不难明白了。画面中的“一点飞鸿”,与李白的《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其二》其一:“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同归无早晚,颍水有清原。”中的“飞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暗喻作者本人。白朴不愿在朝廷中谋职,却希望自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鸿雁,飞离那种萧瑟、冷清、没有生气的地方,寻找到自己感到满意,有生机的乐土。因此“影下”的这片“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之地,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作者的归隐之地,是作者的心中之景。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应属于虚写。在这支曲子中,作者非常巧妙地、不露痕迹地把“心中之景”与当时真实的环境放在一起,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含蓄地流露出自己的爱憎之情。

马致远是元代杰出的散曲作家,所作散曲极为有名。在元代曲家中具有领袖群英的地位。有文场“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特别是小令数量很多。近人任中敏辑有《东篱乐府》一卷,其中存有他的小令104首,隋树森的《全元散曲》辑有他的套数十六篇、残套七篇,小令115首。这个数字在元代前期曲家中是较多的。

马致远的小令按内容可分为三类:感叹时世、描写景物、咏唱恋情。在艺术上,具有风格兼豪放与清新,意境优美,语言凝炼,自然流畅等特色。 [越调?天净沙]《秋思》可谓其小令中的绝唱。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同时存在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此曲亦如此。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结合,是造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的特点,这种有序性的产生得力于作者以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的习惯。

今天有人称马致远的这首《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马致远《秋思》小令中出现的意象并不新颖。其中“古道”一词,最早出现在署名为李白《忆秦娥》词中“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宋张炎《念奴娇》词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

董解元《西厢记》中有一曲[仙吕?赏花时]

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经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

瞥见个孤林端入画,蓠落萧疏带浅沙。一个老大伯捕鱼虾,横桥流水。茅舍映荻花。

其中有六个意象出现在马曲之中。

又有元代无名氏小令《醉中天》(见《乐府新声》)

老树悬藤挂,落日映残霞。隐隐平林噪晓鸦。一带山如画,懒设设鞭催瘦马。夕阳西下,竹篱茅舍人家。

也有六个意象与马曲相同。

十分明显,《醉中天》是从《赏花时》中脱化而来,模拟痕迹犹在,二曲中出现的意象虽与马曲多有相同之处,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净沙》纯朴、自然、精练。

马致远在创作《天净沙?秋思》时受到董曲的影响和启发,这是无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审美目光进行了重新创作。在景物的选择上,他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全曲主题,他删了一些虽然很美,但与表达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残霞,一带山如画,使全曲的意象在表达情感上具有统一性。

在词句的锤炼上,马致远充分显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一动词,各种景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的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握。这种奇妙的用字法,实在为古之所罕见,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马曲大。马曲用字之简练已达到不能再减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正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四、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

悲秋,是人们面对秋景所产生的一种悲哀忧愁的情绪体验,由于秋景(特别是晚秋)多是冷落、萧瑟、凄暗,多与黄昏、残阳、落叶、枯枝相伴,成为万物衰亡的象征,故秋景一方面确能给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发人心之中固有的种种悲哀之情。宋玉首开中国以悲秋为主要审美体验形式的感伤主义文学先河,他通过描写秋日“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萧瑟景象,抒发自己对人生仕途的失意之感,而且他将自己面对秋色所产生的凄苦悲凉的意绪形容成犹如远行一般,“僚僳兮(凄凉),若在远行”,“廓落兮(孤独空寂),羁旅而无友生。”这就说明悲秋与悲远行在情绪体验上有着相同之处。宋玉之后悲秋逐渐成为中国文人最为普遍的审美体验形式之一,而且将悲秋与身世之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便是一例。马致远这首小令也是如此。虽然曲中的意象不算新颖,所表达的情感也不算新鲜,但是由于它使用精练的艺术表达方式,表达出中国文人一种传统的情感体验,因此它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可以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鸣。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天净沙?秋思》属于中国古典诗歌之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尽管它属于曲体,但实际上,在诸多方面体现着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因此,前人论曲,无人推崇这首小令,艺术眼光很高的王国维将它列为元人小令的“最佳者”,并评论说:“《天净沙》小令,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宋元戏曲考?元剧之文章》),”深得唐人绝句妙境“(《人间词话》)

有点长哦!

抒发词人丰收在望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忽见”表现了作者先愁后喜的心情。 词中描写的静态景物有,明月,枝条,山,星天,茅店,林,路,溪桥 描写的动态景物有,鹊,风,雨,蛙,稻花香 今译江亭(译)·夜晚走在乡村的小路上 月儿出来惊动了树枝上的鹊儿, 轻轻吹拂的夜风中不时送来阵阵蝉鸣。 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预示丰收), 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 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 你看,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 转眼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 大雨将至,赶紧避雨,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 跑到溪头转弯处, 嘿,茅店不就在眼前么?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在全首词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雨,走过溪头,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这种技巧是值得学习的。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练,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 一.怎样写静景 Tl!hhb4 ~Ho[D;3 怎样才能写好静景呢?首先要抓住景物的鲜明特征写。如景物的形状、颜色、姿态、光泽、气味等。其次写静景时可用映衬法。景物在映衬中形象更为鲜明。 二.怎样写动景 +#K6}1 N s k Os~7 写动景,要写出其形状、姿态、气势的变化和发展。要写好动态的景物,需要展开丰富的想象、联想,从而使文章的思想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至于怎样联想呢?例如:看到火红的枫叶会想到秋天;看到蓝天上的白云会想到那团团棉絮,也会想到那雪白的羊群。这两者之间必须有相似或关联之处。有的从色彩上,有的从特征上,有的从因果上。丰富多彩的生活,为我们展开联想的翅膀提供了广阔天地 三.怎样写全景 j]qcxkJ 8%pS^e5~ 全景它的空间范围较大,景物也有许多,这就有一个取景的问题。取景应该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对自然景致要有选择、有安排,次要景物可运用简笔,重要景物必须细致描写。同时要按空间顺序来写,或从一个景物到另一个景物的进行描写。还有时空、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嗅觉的交替,故事传说,历史变迁,个人感受的穿插,也都可以用来为写景增添色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