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在现在生活中,很多人喜欢引用诗句,而诗句却是诗词的一部分。在诗词写作时要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通过阅读古诗词,有助于开阔自己的视野,净化自身的灵魂。那么,你会不会也去写诗呢?你也许需要"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这样的内容,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1、遇到疑难处大家一同钻研。

2、南村:各家对南村的解释不同,丁福保认为在浔阳城(今江西九江)下(见《陶渊明诗笺注》)。卜宅:占卜问宅之吉凶。这两句是说从前想迁居南村,并不是因为那里的宅地好。

3、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4、只要够摆床铺就能心安。

5、但:只。

6、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7、草盛就得锄,所以一早就下地了。这是纪实。但理荒秽三字,用得比较重,似乎别有用心。杨恽诗中芜秽不治,是比喻朝廷之荒乱。那么,在陶渊明看来,社会的混乱,是由什么引起的呢?那是因为许多人脱离了自然的生活方式,玩弄智巧,争夺利益,不能自拔。于是天下战乱纷起,流血无尽。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这诗表明陶渊明把自耕自食看作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根本道理。所以,理荒秽,亦包含了以自耕自食的生活方式纠治整个社会的芜秽之深意。

8、怀此:抱着移居南村这个愿望。颇有年:已经有很多年了。兹役:这种活动,指移居。从兹役:顺从心愿。这两句是说多年来怀有移居南村的心愿,今天终于实现了。

9、狭:狭窄。

10、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

11、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 沾:(露水)打湿。

12、简朴的屋子何必求大,

13、解析了此诗运用典故的内涵,便可以对诗本身作进一步的分析。

14、但是,这诗又并不是单纯地脱化前人之作,诗中所写种豆锄草,都是作者实际生活中的事情。陶渊明既移植了杨诗的某种涵意,表达他对现实政治的看法,又用自己亲身种豆南山的举动,针对杨诗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的喻意,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在污浊混乱的社会中,洁身自好,躬耕田园,才是一种可取的选择。杨诗结尾说: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在一定前提下,这也是陶渊明所赞成的。但他通过自己的诗又表明:劳作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人生乐趣。忙时种植收获,闲来杯酒自娱,纵身大化,忘情世外,这就是真正的人生行乐。

15、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16、注释:

17、不是为了要挑什么好宅院;

18、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9、要想来世再结良缘,

20、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21、也是心机枉费!

22、析:剖析文义。魏晋人喜欢辩难析理,如《晋春秋》记载:谢安优游山水,以敷文析理自娱。陶渊明也不免有这种爱好。所谓析义,主要是一种哲学理趣,与一般分析句子的含义不同。这两句是说共同欣赏奇文,一起剖析疑难文义的理趣。

23、注释:

24、jzd365.com更多诗句编辑推荐

25、也常常自悲;

26、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27、愿意同他们度过每一个早晚。

28、作者:陶渊明

29、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30、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31、仍然恰如一寐。

32、从前想移居住到南村来,

33、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34、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35、潘岳句:晋潘岳,字安仁,妻死,作《悼亡》诗三首,为世传诵。犹费辞:意谓潘岳即使写了那么悲痛的诗,对死者也等于白说。实是说自己。

36、以报答你终身清苦,

37、《遣悲怀其三》

38、赏析:

39、中间四句: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由卜居初衷写到如愿移居,是诗意的转折和深化。兹役,指移居搬家这件事。弊庐,破旧的房屋,这里指简陋的新居。诗人再次表明,说移居南村的愿望早就有了,现在终于实现。其欣欣之情,溢于言表。接着又说,只要有好邻居,好朋友,房子小一点不要紧,只要能遮蔽一张床一条席子就可以了,何必一定求其宽敞?不求华堂广厦,唯求邻里共度晨夕,弊庐虽小,乐在其中,诗人旷达不群的胸襟,物外之乐的情趣不言而喻。在对住房的追求上,古往今来,不少有识之士都表现出高远的精神境界。孔子打算到东方少数民族地区居住,有人对他说:那地方太简陋,孔子答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杜甫流寓成都,茅屋为秋风所破,愁苦中仍然热切呼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推己及人,表现出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刘禹锡为陋室作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其鄙视官场的卑污与腐败,追求高洁的品德与志趣,在审美气质上,和陶渊明这首诗有相通的一面。

40、足:值得。

41、难道不是命运安排?

42、今天才算把这件大事办完。

43、作者:元稹

44、四两句,补足卜居的心情。素心人,指心性纯洁善良的人。旧说指殷景仁、颜延之等人。数,计算。诗人听说南村多有本心质素的人,很愿意和他们一同度日,共处晨夕。陶渊明生活在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感士不遇赋》)的时代,对充满虚伪、机诈、钻营、倾轧的社会风气痛心疾首,却又无力拨乱反正,只能洁身自好,归隐田园,躬耕自给。卜居求友,不趋炎附势,不祈福求显,唯择善者为邻,正是诗人清高情志和内在人格的表现。

45、兴:起床。

46、气氛,也能把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传送到读者的内心深处。

47、将陶诗与杨诗比照,相似之处是显而易见的。种豆南山下,便是田彼南山;草盛豆苗稀,便是芜秽不治;晨起理荒秽,也是针对芜秽不治这一句而写的。考虑到陶渊明对古代典籍的熟悉,这种明显的相似,可以断定不是偶然巧合。

48、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49、邻居朋友经常来我这里,

50、蔽庐:破旧的房屋。何必广:何须求宽大。蔽床席:遮蔽床和席子。取足床席:能够放一张床一条席子就可取了。

51、失去自我的行为。而自耕自食,满足于俭朴的生活,舍弃人与人之间的竞逐与斗争,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不管这种认识在社会学中应作如何评价,终究是古今中外反覆被提出的一种思想。当然,陶渊明作为一个贵族的后代,一个很少经历真正的苦难生活的磨砺的士大夫,要完全凭借自己的体力养活一家人,实际是难以做到的;而且事实上,他的家中仍然有僮仆和带有人身依附性质的门生为他种田。但他确实也在努力实践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特殊认识,经常参加一些农业劳动,并在诗歌中歌颂这种劳动的愉悦和美感。读者应当注意到:不能把陶渊明的躬耕与普通农民的种地等量齐观,因为这并不是他维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手段;也不能把陶渊明对劳动的感受与普通农民的感受等同看待,因为这种感受中包含了相当深沉的对于人生与社会的思考,在古代,它只能出现在一小部分优秀的知识分子身上。如果要找相类的表述,读者可以在托尔斯泰的着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看到。小说中的列文,在某种程度上是作者的化身,也曾亲身参加农业劳动,而从中求取人生的真理,以此来批判贵族社会的虚伪、空洞、无聊。

52、第一首写移居求友的初衷,邻里过往的快乐。吟味全诗,每四句是一个层次。

53、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54、翻译:

55、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56、这是一首自伤身世不幸的诗。它运用典故,抒发无子丧偶之悲,进而以长鳏来报答妻子生前凄苦相聚之恩,聊以自慰,真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其情痴,其语挚,吟来催人泪下。

57、谈谈过去的事情,人人畅所欲言;

58、地府冥冥有何指望;

59、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60、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61、此诗原是杨恽得罪免官后发泄牢骚之作。据《汉书》颜师古注引张晏说,南山为人君之象,芜秽不治言朝廷之荒乱,豆实零落在野,喻己见放弃。此说大体不错。

62、素心人:心地朴素的人。李公焕注云:指颜延年、殷景仁、庞通之辈。通,名遵,即《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之庞主簿。数:屡。晨夕:朝夕相见。这两句是说听说南村有很多朴素的人,自己乐意和他们朝夕共处。

63、邓攸句:晋邓攸,字伯道,官河东太守,战乱中舍子保侄,后终无子,时人乃有天道无知,使伯道无儿之语。寻知命:即将到知命之年。作者于五十岁时,始由继室裴氏生一子,名道护。寻:随即。知命,指五十岁。

64、我只有终夜睁着双眼,

65、有力,所以是愉快的,美的。

66、潘岳悼诗写得再好,

67、译文:

68、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69、原文:

70、赏析:

71、太露,以致破坏整首诗的气氛,只就眼前小事,轻轻点上一笔。

72、作者:陶渊明

73、更是虚妄难期。

74、道路狭窄草木丛生,

75、注释:

76、邓攸终身无子,

77、从未喜笑开眉!

78、种豆南山,草盛苗稀,有人说这是因为陶渊明初归田园,不熟悉农务。其实他的田主要不是自己耕种的,他只是参与部分劳动,这话说得没有意思。组诗第一首《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有开荒南野际之句,可以证明南山下的土地是新开垦的。所以不适合种其它庄稼,只好种上容易生长的豆类。这道理种过田的人都懂得。如果不考虑运用典故的因素,这两句就像一个老农的闲谈,起得平淡,给人以亲切感。

79、七岁的中年时代。这是人生在各方面均臻成熟的时期。中年的妙趣和魅力,在于相当地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而且也愿意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和读陶渊明归田以后其它作品一样,《移居二首》给人的感受是鲜明而强烈的:诗人厌恶黑暗污浊的社会,鄙视丑恶虚伪的官场,但他并不厌弃人生。在对农村田园、亲人朋友的真挚爱恋中,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生命的归宿,心灵的慰安和休息。高蹈、洒脱而又热爱人生,恋念人生,独特而亲切的情调,情趣与理趣共辉,陶渊明其人其诗的魅力,首先来自对人生与自然的诗意般的热爱和把握。

80、贤者无所用这样的喻意。

81、自然真率见称。这种独特的风格,正是诗人质性自然的个性的外化。从这首诗来看,所写移居情事,原是十分平常的一件事。但在诗人笔下款款写来,读者却感到亲切有味。所用的语言,平常如口语,温和高妙,看似浅显,然嚼之味醇,思之情真,悟之意远。如写移居如愿以偿: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纯然日常口语,直抒人生见解。何必二字,率直中见深曲,映出时人普遍追名逐利的心态,矫矫脱俗,高风亮节,如松间白鹤,天际鸿鹄。又如诗人写和谐坦诚的邻里友谊,仅以时时来出之,可谓笔墨省净,引人遐想。欣赏奇文,状以共字,分析疑义,状以相与,均是传神笔墨。如果奇文自赏,疑义自析,也无不可,却于情味锐减,更无法深化移居之乐的主题。而共与相与前后相续则热烈抗言之情态呼之欲出,使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成为绝妙的诗句,赢得千古读者的激赏。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评陶渊明《止酒》诗云: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余反复味之,然后知渊明用意故坐止于树荫之下,则广厦华堂吾何羡焉。步止于荜门之里,则朝市深利吾何趋焉。好味止于噉园葵,则五鼎方丈吾何欲焉。大欢止于戏稚子,则燕歌赵舞吾何乐焉。要达到这种心境和生活,是要经过长期的思想斗争和痛苦的人生体验,才能对人生有睿智的领悟的,正如包孕万汇的江海,汪洋恣肆,波涛澎湃之后而臻于平静。陶诗看似寻常,却又令人在低吟回味之中感到一种特殊的魅力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等。读者读着这样的诗句,往昔对生活中一些困惑不解的矛盾,也许会在感悟诗意的同时豁然开朗,得到解释,以坦然旷达的胸怀面对万花筒般的人生。陶诗淡而有味,外质内秀,似俗实雅的韵致,在《移居》一诗中也得到生动地体现。

82、赏析:

83、诗人躬耕田亩,把劳动写得富有诗意。种豆南山下,多么平淡的口语;带月荷锄归,多么美的画面。语言平淡而意境醇美,这就是陶诗的独特风格。

84、见有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赏,

85、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违:违背。

86、长远怀念你;

87、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88、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

89、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90、同穴句:意谓死后纵合葬一处,但洞穴?冥,也难望哀情相通。同穴:指夫妻合葬。

91、翻译:

92、《归园田居其三》

93、邻曲:邻居,指颜延之、殷景仁、庞通等,即所谓索心人。据他的《与殷晋安别》诗云:去岁家南里,薄作少时邻。可见殷景仁当时曾是他的邻居。抗:同亢,高的意思。抗言:高谈阔论或高尚其志的言论。谈在昔:谈论古事。这两句是说邻居经常来访,来后便高谈阔论往事。

94、傍晚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95、稀:稀少。

96、自然的方式,完成这一短暂的生命。这太重要了。所以一切艰难,与此相比,都变得微不足道。而自己确做到了愿无违,也是颇值得自我欣赏的。

97、所以,这首诗看起来极为平易浅显,好像只是一个日常生活的片断,其实却有不少需要深入体会的内涵。

98、首先,这诗中不易察觉地涵化了前人的作品,那就是汉代杨恽(司马迁外孙)的一首歌辞:

99、南山:指庐山。

100、纵使人生能活百年,

101、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

102、闲坐时我常常悲悼你,

103、听说这里住着许多纯朴的人,

104、即使死后合葬,

105、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

106、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107、这个念头已经有了好多年,

108、《移居昔欲居南村》

109、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110、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