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语”和“汉语”的区别是什么?

2.汉语和英语的区别?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3.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

4.中文和英文的区别是什么

5.语言大不同:中英文语言的八大差异

中文句子和英文句子的语法差异_英文句子与中文句子的区别

英语语法和汉语语法有相同的地方、有相近的,绝对的差异个人觉得并不是很明显.

英语语法和汉语语法,我个人认为最最关键的是能充分了解句子的结构,认清其组成成分,尤其要注意有从句存在的情况.

看到句子先划分主语的“主谓宾”,然后是主句的“定状补”,从句本身以一个整体当成主语的一个“定状补”成分.

然后才是在“把从句恢复成正常语序”的基础上,按主句的分析方法,分析从句的“主谓宾、定状补”.

“主谓宾、定状补”,你应该结合汉语的句子中相应成分的应用习惯进行判断,建议你可以用初中语文中划分句子成分的符号和方法来划分英语的句子.我觉得汉语语法在这点上能对你的英语语法学习有相当大的帮助.

划分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方面(也是自己书写英文句子要注意的几个方面)是:

1、词组搭配:这个只能通过字面的理会、背诵、实际应用来增强对词组的感觉.这个理会过程有个经验告诉你,就是一些词组前后词并不是平等的,而是有所强调、有所弱化或否定,比如上面的too..to...强调的是too,着重描述too后面描述的一种状态的程度,弱化(这里包含否定含义)的是to后面的描述,所以在理解上加入了“不能”这个否定词.

2、语序颠倒:一般是1)疑问句中“宾、定、状”成分变为疑问词提前引起语序变化;2)特殊单词(如so、neither)提前指代前面描述表示强调;3)从句中谓语以分词形式提前引起从句的语序颠倒.

3、成分位置调整:某一个句子成分(分词短语或从句,也有时是名词)太长,如果保持其位置会引起其他成分的理解的时候,对该成分在其原位置前后做适当的调整.

4、主被动态的分析,这个和汉语是相通但又有所不同,关键是要在汉语表述基础上去尝试加入“被”的理解,即去体会名词与动作的单词描述之间能否加上“被人”的含义.如汉语“花瓶打碎了”在英语上就应该按“花瓶被人打碎了”来翻译.主动态的分析对“动词选择是现在分词还是过去分词作从句”的应用有直接的影响.

5、前后一致,主要表现在动词上,汉语语句中没有这方面的描述,但是英语语句要突出这个内容.主要在时态、单复数、第三人称上去注意.单复数、第三人称的注意完全靠个人细心.时态一致要靠你依据上下文描述对动词发生时间点的判断.

当然也会在一些词的用法上需要注意前后一致,比如前面“漫雪飞舞”说的“No,I hen't”,如果按中文习惯回答yes,就是前后不一致了.

至于固定搭配(如there be、be going to、would like to do)、时态应用什么的,只能多多记忆,多应用来加强这方面的语感.

“英语”和“汉语”的区别是什么?

例l:“是”还是“否”——思维方式差异

是非问句在汉语和英语中都很常用,看起来也很简单,但对是非问句的应答却反映出不同语言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如有一次老师组织外国学生去颐和园游览,当老师听说一个叫约翰的学生不去时,想确认一下他是不是真的不去,就问:“约翰,你不去吗?”约翰回答说:“不,我不去。”

约翰的回答显然是不合汉语习惯的。这不是语法形式或词语用法造成的偏误,而是其本族语和汉语在对是非问句的应答“是”或“非”时的着眼点不同。汉语中回答是非问句时的“是”或“非”,是对提问者所说的话做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如对“你不去颐和园吗?”的肯定回答是:“对/是的,我不去。”否定回答是“不/谁说的,我去。”英语对是非问句的肯定或否定回答不是针对对方,而是表达答话人自己“去”或者“不去”的意向。“去”则做肯定回答,“不去”则做否定回答,不考虑是否与问话者的语气相承。所以英语中回答“Aren't you going to the Summer Palace?”时,或者是“Yes,I am.”或音是“No,I am not.”

外国人用自己民族的思维习惯套用汉语,在回答“你不去颐和园吗?”时,就出现了以上的语用失误。

例2:“这星期六”还是“下星期六”

一次,一个外国学生拜访他的中国老师,老师想请他吃饭,就说:“你下星期六来我家吃饭,好吗?”学生很高兴地接受了邀请,并约好了具体时间。过了两天,到了星期六,学生来了。老师感到很意外。由于毫无准备,老师很尴尬。幸好跟这个学生很熟,于是就说:“前天我说的是下星期六请你。你看,今天我什么也没准备……”学生说:“前天你说下星期六请我吃饭,不就是今天吗?”

这场误会完全是对“下星期六”的不同理解造成的。在不少教材中和课堂上,给学生讲“上星期”就是“last week”,“这星期”就是“this week”,“下星期”就是“next week”。这样讲不能说错,但在实际运用中,如“上星期六”和“下星期六”与英语的“last Saturday”“next Saturday”有时却不是对应的,其区别是英语和汉语观察时间的参照点不同。汉语中说“下星期六”时,是以说话时的那个星期为参照点。例如,说话时是星期四,那么说“下星期六,就是指过了这个星期以后下一个星期的星期六。而英语则是以说话时的这一天为参照点。如说话时是星期三,那么说“下星期六”是指过了星期三以后即将到来的那个星期六。于是就发生了上面所说的误会。

与此类似的还有“去年X月”和“明年X月”的理解也不同。汉语是以说话时的年度为参照点,如现在(1992年)说“去年3月”,则是指1991年3月。而英语则以说话时的月份为参照点,如现在是l992年5月,那么英语中的“last March”月份,即1992年3月。由于观察事物的角度不一样,造成语言运用中的差异,常常导致交际中的失误。

例3:“这”不是“那”

我们在上课时,比如课堂讨论,当老师介绍一个故事后让学生发表见解时,学生常说“那是老师讲的故事,我认为……”或者在谈完自己的观点后说:“那就是我的意见,我说完了……”

这里两处“那”都使中国人感到别扭。“这”(this)是近指,“那”(that)是远指。汉族中用于总结即回指时,把刚刚过去的当做“近”,因而习惯用“这”,如说了一段话后常说;“这就是我的意见。”英语则认为已经过去的就是“远”,所以用“that”,学生说汉语时也按照英语的思维和观察事物的习惯说成“那就是我的意见。”使中国人听起来很不地道。

从以上个具体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外国人学习汉语在语言-语用方面的失误不是因违反语法规则或用词不当而引起的,是使用汉语语言形式或词语时因思维方式和习惯的不同或观察事物的角度、范围有差异而造成语言表达和理解上的失误。

汉语和英语的区别?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一、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x0d\\x0d\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中国语法理论》,《王力文集》第一卷,第35页,山东教育出版社,年)\x0d\\x0d\ 我们看一看下面的例子:\x0d\\x0d\ Children will play with dolls equipped with personality \x0d\chips, computers with inbuilt (成为固定装置的,嵌入墙内的;内在的,固有的)personalities will \x0d\be regarded as workmates rather than tools, relaxation will be in front \x0d\of smell television, and digital age will he arrived。\x0d\\x0d\ 译文:儿童将与装有个性芯片的玩具娃娃玩耍,具有个性内置的计算机将被视为工作伙伴而不是工具,人们将在气味电视前休闲,到这时数字时代就来到了。\x0d\\x0d\ \x0d\这句英语是由四个独立句构成的并列句,前三个句子都用简单将来时,最后一个句子用的是将来完成时,句子之间的关系通过时态、逗号和并列连词and表示得一\x0d\清二楚。而汉语译文明显就是简单的叙述,至于句子之间的关系完全通过句子的语义表现出来:前三个句子可以看成是并列关系,最后一个句子则表示结果。\x0d\\x0d\ 二、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x0d\\x0d\ \x0d\由于英语是"法治"的语言,只要结构上没有出现错误,许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个长句中表达;汉语则正好相反,由于是"人治",语义通过字词直接表达,不同\x0d\的意思往往通过不同的短句表达出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考研英译汉试题几乎百分之百都是长而复杂的句子,而翻译成中文经常就成了许多短小的句子。\x0d\\x0d\ 例如:Interest in historical methods had arisen less through\x0d\ external challenge to the validity of history as an intellectual \x0d\discipline (身心的锻炼,训练;纪律,风纪,命令服从;惩戒,惩罚;学科,科目)and more from internal \x0d\quarrels among historians themselves.\x0d\\x0d\ 译文:人们对历史研究方法产生了兴趣,这与其说是因为外部对历史作为一门知识学科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还不如说是因为历史学家内部发生了争吵。\x0d\\x0d\ 英文原句是个典型的长句,由27个词组成,中间没有使用任何标点符号,完全靠语法结构使整个句子的意思化零为整:less\x0d\ through...and more \x0d\from构成一个复杂的状语修饰动词arisen。在中文翻译中,"产生兴趣"这一重要内容通过一个独立的句子表达,两个不同的原因则分别由不同的句子表\x0d\达,整个句子被化整为零。\x0d\\x0d\ 三、英语多从句,汉语多分句\x0d\\x0d\ \x0d\英语句子不仅可以在简单句中使用很长的修饰语使句子变长,同时也可以用从句使句子变复杂,而这些从句往往通过从句引导词与主句或其它从句连接,整个句子尽\x0d\管表面上看错综复杂却是一个整体。汉语本来就喜欢用短句,加上表达结构相对松散,英语句子中的从句翻成汉语时往往成了一些分句。\x0d\\x0d\ 例如:On the whole such a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with a \x0d\certain degree of confidence but only if the child can be assumed to \x0d\he had the same attitude towards the test as the other with whom he is\x0d\ compared, and only if he was not punished by lack of relevant \x0d\information which they possessed.\x0d\\x0d\ 译文:总的来说,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是有一定程度把握的,但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能够定这个孩子对测试的态度和与他相比的另一个孩子的态度相同;他也没有因缺乏别的孩子已掌握的有关知识而被扣分。\x0d\\x0d\ 原文中两个only \x0d\if引导的从句显然使整个句子变得很复杂,可是由于有并列连词but和and,整句话的逻辑关系十分清楚:?能够得出结论?但是只要?而且只要?。从上面\x0d\的译文我们可以看出,为了使中文表达更加清楚,but only if...and only \x0d\if...首先提纲挈领:但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这种做法给我们的感觉是译文中没有从句,有的只是一些不同的分句。\x0d\\x0d\ 四、主语,宾语等名词成分“英语多代词,汉语多名词”\x0d\\x0d\ 在句子中,英语多用名词和介词,汉语多用动词。\x0d\\x0d\ \x0d\英语不仅有we、you、he、they等人称代词,而且还有that、which之类的关系代词,在长而复杂的句子,为了使句子结构正确、语义清楚,同\x0d\时避免表达上的重复,英语往往使用很多代词。汉语虽然也有代词,但由于结构相对松散、句子相对较短,汉语里不能使用太多的代词,使用名词往往使语义更加清\x0d\楚。请看下面的例句:\x0d\\x0d\ There will be television chat shows hosted by robots, and\x0d\ cars with pollution monitors that will disable them when they offend.\x0d\\x0d\ 译文:届时,将出现由机器人主持的电视访谈节目及装有污染监测器的汽车,一旦这些汽车污染超标(或违规),监测器就会使其停驶。\x0d\\x0d\ \x0d\\x0d\ 五、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x0d\\x0d\ 英语比较喜欢用被动语态,科技英语尤其如此。汉语虽然也有"被"、"由"之类的词表示动作是被动的,但这种表达远没有英语的被动语态那么常见,因此,英语中的被动在汉译中往往成了主动。下面我们先看一组常用被动句型的汉译:\x0d\\x0d\ It must be pointed out that...必须指出?\x0d\\x0d\ It must be admitted that...必须承认?\x0d\\x0d\ It is imagined that...人们认为?\x0d\\x0d\ It can not be denied that...不可否认?\x0d\\x0d\ It will be seen from this that...由此可知?\x0d\\x0d\ It should be realized that...必须认识到?\x0d\\x0d\ It is (always) stressed that...人们(总是)强调?\x0d\\x0d\ It may be said without fear of exaggeration that...可以毫不夸张地说?\x0d\\x0d\ 这些常用被动句型属于习惯表达法,在科技英语中出现频率很高,考生不仅要熟悉这些句型的固定翻译,同时要认识到许多英语中的被动从习惯上来讲要译成汉语的主动。我们再看一个典型的例子:\x0d\\x0d\ And it is imagined by many that the operations of the \x0d\common mind can by no means be compared with these processes, and that \x0d\they he to be required by a sort of special training.\x0d\\x0d\ 译文:许多人认为,普通人的思维活动根本无法与科学家的思维活动相比,认为这些思维活动必须经过某种专门训练才能掌握。\x0d\\x0d\ 原文中有三个被动语态is imagined, be compared和be required,译成汉语都变成了主动表达:认为、相比和掌握。\x0d\\x0d\ 有些英语被动需要把主语译成汉语的宾语,这样才能更加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x0d\\x0d\ 例如:New sources of energy must be found, and this will \x0d\take time, but it is not likely to result in any situation that will \x0d\ever restore (归还;恢复,复兴;恢复健康,复原)that sense of cheap and plentiful energy \x0d\we he had in the past time.\x0d\\x0d\ 译文:必须找到新的能源,这需要时间;而过去我们感觉到的那种能源价廉而充足的情况将不大可能再出现了。\x0d\\x0d\ 六、英语多变化,汉语多重复\x0d\\x0d\ 熟悉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表达相同的意思时往往变换表达方式。第一次说"我认为"可以用"I \x0d\think",第二次再用"I think"显然就很乏味,应该换成"I believe"或"I \x0d\imagine"之类的表达。相比之下,汉语对变换表达方式的要求没有英语那么高,很多英语中的变化表达译成重复表达就行了。请看下面的例子:\x0d\\x0d\ The monkey"s most extraordinary \x0d\accomplishment was learning to operate a tractor. By the age of nine, \x0d\the monkey had learned to solo on the vehicle.\x0d\\x0d\ 译文:这只猴子最了不起的成就是学会驾驶拖拉机。到九岁的时候,这只猴子已经学会了单独表演驾驶拖拉机了。tractor和vehicle在句中显然都表示"拖拉机",英语表达上有变化,而译成汉语时使用了重复表达法。\x0d\\x0d\ \x0d\\x0d\ 七、英语多抽象,汉语多具体\x0d\\x0d\ \x0d\做翻译实践较多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英文句子难译主要难在结构复杂和表达抽象上。通过分析句子的结构,把长句变短句、从句变分句,结构上的难题往往迎刃而\x0d\解。表达抽象则要求译者吃透原文的意思、用具体的中文进行表达,这对考生往往具有更大的挑战性。\x0d\\x0d\ 下面我们先看一组例子:\x0d\\x0d\ disintegration 土崩瓦解\x0d\\x0d\ ardent (热心的;热情的)loyalty 赤胆忠心\x0d\\x0d\ total exhaustion 筋疲力尽\x0d\\x0d\ far-sightedness 远见卓识\x0d\\x0d\ careful consideration 深思熟虑\x0d\\x0d\ perfect harmony (和声;和睦)水融\x0d\\x0d\ feed on fancies 画饼充饥\x0d\\x0d\ with great eagerness 如饥似渴\x0d\\x0d\ lack of perseverance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x0d\\x0d\ make a little contribution (捐款;捐助)添砖加瓦\x0d\\x0d\ on the verge of destruction 危在旦夕\x0d\\x0d\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英语表达往往比较抽象,汉语则喜欢比较具体。我们再看一个翻译:\x0d\\x0d\ Until such time as mankind has the sense to lower its \x0d\population to the points whereas the planet can provide a comfortable \x0d\support for all, people will he to accept more "unnatural food."\x0d\\x0d\ 译文:除非人类终于意识到要把人口减少到这样的程度:使地球能为所有人提供足够的饮食,否则人们将不得不接受更多的“人造食品”。\x0d\\x0d\ 原文中有三个抽象的名词:sense, \x0d\point和support和两个抽象的形容词comfortable和unnatural。根据大纲中词汇表提供的解释,sense可指“感觉”、“判\x0d\断力”,point的意思是“点”,support的意思是“支撑(物)”、“支持(物)”,comfortable是“舒适的”,unnatural是\x0d\“非自然的”,都是意思十分抽象的词,如果不进行具体化处理,译文就可能是这样:除非人类有这样的感觉,把人口减少到这样的,使地球能为大家提供舒适的支\x0d\持,否则人们将不得不接受更多的"非自然的食物"。\x0d\\x0d\ 八、英语多引申,汉语多推理\x0d\\x0d\ 英语有两句俗话:一是You know a word by the company it \x0d\keeps.(要知义如何,关键看词伙),二是Words do not he meaning, but people he meaning\x0d\ for \x0d\them.(词本无义,义随人生)。这说明词典对词的定义和解释是死的,而实际运用中的语言是活的。从原文角度来说,这种活用是词义和用法的引申,翻译的\x0d\时候要准确理解这种引申,译者就需要进行推理。\x0d\\x0d\ 例如:While there are almost as many definitions of history \x0d\as there are historians, modern practice most closely conforms to one \x0d\that sees history as the attempt to recreate and explain the significant\x0d\ events of the past.\x0d\\x0d\ 译文:尽管关于历史的定义几乎和历史学家一样多,现代实践最符合这样一种定义,即把历史看作是对过去重大历史的再现和解释。\x0d\\x0d\ \x0d\"recreate"根据构词法和一般词典上解释都是“重新创造”,而考研英语大纲词汇表中只有名词"recreation",所给词义为"、消\x0d\遣",在这种情况下,考生很容易把recreate译成“重新创造”或者“”。仔细观察recreate不难发现它带有宾语the \x0d\significant events of the \x0d\part,从逻辑上来讲,"过去的重大历史"是不能"重新创造"的,作者显然对recreate一词的词义进行了引申。做翻译的人经常会有这样一种感\x0d\受:某个词明明认识,可就是不知道该怎样表达。这其实就是词的引申和推理在起作用。\x0d\\x0d\ 九、英语多省略,汉语多补充\x0d\\x0d\ 英语一方面十分注重句子结构,另一方面又喜欢使用省略。英语省略的类型很多,有名词的省略,动词的省略,有句法方面的省略,也有情景方面的省略。在并列结构中,英语往往省略前面已出现过的词语,而汉语则往往重复这些省略了的词。\x0d\\x0d\ 例如:①Ambition is the mother of destruction as well as of evil.\x0d\\x0d\ 野心不仅是罪恶的根源,同时也是毁灭的根源。\x0d\\x0d\ ②Reading exercises one"s eyes; Speaking, one"s tongue; while writing, one"s mind.\x0d\\x0d\ 阅读训练人的眼睛,说话训练人的口齿,写作训练人的思维。\x0d\\x0d\ ④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x0d\\x0d\ 在考研英译汉中,省略是一种很常见现象。例如:\x0d\\x0d\ Whether to use tests, other kinds of information, or both\x0d\ in a particular situation depends, therefore, upon the evidence from \x0d\experience concerning comparative validity and upon such factors as cost\x0d\ and ailability.\x0d\\x0d\ 译文:因此,究竟是使用测试,其它种类的信息,还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两者都使用,取决于关于相对效度的来自经验的证据,同时还取决于成本和可获得性这样的因素。\x0d\\x0d\ whether...or...是并列连词,or前面省略了不定式to use, and upon中间省了动词depends。\x0d\\x0d\ 十、英语多前重心,汉语多后重心\x0d\\x0d\ 在表达多逻辑思维时,英语往往是判断或结论等在前,事实或描写等在后,即重心在前;汉语则是由因到果、由设到推论、由事实到结论,即重心在后。\x0d\\x0d\ 比较:I was all the more delighted when, as a result of the \x0d\initiative of your Government it proved possible to reinstate the visit \x0d\so quickly.\x0d\\x0d\ 译文:由于贵国的提议,才得以这样快地重新实现访问。这使我感到特别高兴。\x0d\\x0d\ The assertion that it was difficult, if not impossible, \x0d\for a people to enjoy its basic rights unless it was able to determine \x0d\freely its political status and to ensure freely its economic, social \x0d\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was now scarcely (不足地,不充分地;一定不,绝不)contested \x0d\(斗争;比赛).\x0d\\x0d\ 译文:如果一个民族不能自由地决定其政治地位,不能自由地保证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要享受其基

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

英语和汉语的十大区别 一、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中国语法理论》,《王力文集》第一卷,第35页,山东教育出版社,年) 我们看一看下面的例子: Children will play with dolls equipped with personality chips, computers with inbuilt (成为固定装置的,嵌入墙内的;内在的,固有的)personalities will be regarded as workmates rather than tools, relaxation will be in front of smell television, and digital age will he arrived。 译文:儿童将与装有个性芯片的玩具娃娃玩耍,具有个性内置的计算机将被视为工作伙伴而不是工具,人们将在气味电视前休闲,到这时数字时代就来到了。 这句英语是由四个独立句构成的并列句,前三个句子都用简单将来时,最后一个句子用的是将来完成时,句子之间的关系通过时态、逗号和并列连词and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译文明显就是简单的叙述,至于句子之间的关系完全通过句子的语义表现出来:前三个句子可以看成是并列关系,最后一个句子则表示结果。 二、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 由于英语是"法治"的语言,只要结构上没有出现错误,许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个长句中表达;汉语则正好相反,由于是"人治",语义通过字词直接表达,不同的意思往往通过不同的短句表达出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考研英译汉试题几乎百分之百都是长而复杂的句子,而翻译成中文经常就成了许多短小的句子。 例如:Interest in historical methods had arisen less through external challenge to the validity of history as 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身心的锻炼,训练;纪律,风纪,命令服从;惩戒,惩罚;学科,科目)and more from internal quarrels among historians themselves. 译文:人们对历史研究方法产生了兴趣,这与其说是因为外部对历史作为一门知识学科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还不如说是因为历史学家内部发生了争吵。 英文原句是个典型的长句,由27个词组成,中间没有使用任何标点符号,完全靠语法结构使整个句子的意思化零为整:less through...and more from构成一个复杂的状语修饰动词arisen。在中文翻译中,"产生兴趣"这一重要内容通过一个独立的句子表达,两个不同的原因则分别由不同的句子表达,整个句子被化整为零。 三、英语多从句,汉语多分句 英语句子不仅可以在简单句中使用很长的修饰语使句子变长,同时也可以用从句使句子变复杂,而这些从句往往通过从句引导词与主句或其它从句连接,整个句子尽管表面上看错综复杂却是一个整体。汉语本来就喜欢用短句,加上表达结构相对松散,英语句子中的从句翻成汉语时往往成了一些分句。 例如:On the whole such a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with a certain degree of confidence but only if the child can be assumed to he had the same attitude towards the test as the other with whom he is compared, and only if he was not punished by lack of relevant information which they possessed. 译文:总的来说,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是有一定程度把握的,但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能够定这个孩子对测试的态度和与他相比的另一个孩子的态度相同;他也没有因缺乏别的孩子已掌握的有关知识而被扣分。 原文中两个only if引导的从句显然使整个句子变得很复杂,可是由于有并列连词but和and,整句话的逻辑关系十分清楚:…能够得出结论…但是只要…而且只要…。从上面的译文我们可以看出,为了使中文表达更加清楚,but only if...and only if...首先提纲挈领:但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这种做法给我们的感觉是译文中没有从句,有的只是一些不同的分句。 四、主语,宾语等名词成分“英语多代词,汉语多名词” 在句子中,英语多用名词和介词,汉语多用动词。 英语不仅有we、you、he、they等人称代词,而且还有that、which之类的关系代词,在长而复杂的句子,为了使句子结构正确、语义清楚,同时避免表达上的重复,英语往往使用很多代词。汉语虽然也有代词,但由于结构相对松散、句子相对较短,汉语里不能使用太多的代词,使用名词往往使语义更加清楚。请看下面的例句: There will be television chat shows hosted by robots, and cars with pollution monitors that will disable them when they offend. 译文:届时,将出现由机器人主持的电视访谈节目及装有污染监测器的汽车,一旦这些汽车污染超标(或违规),监测器就会使其停驶。 五、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 英语比较喜欢用被动语态,科技英语尤其如此。汉语虽然也有"被"、"由"之类的词表示动作是被动的,但这种表达远没有英语的被动语态那么常见,因此,英语中的被动在汉译中往往成了主动。下面我们先看一组常用被动句型的汉译: It must be pointed out that...必须指出…… It must be admitted that...必须承认…… It is imagined that...人们认为…… It can not be denied that...不可否认…… It will be seen from this that...由此可知…… It should be realized that...必须认识到…… It is (always) stressed that...人们(总是)强调…… It may be said without fear of exaggeration that...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这些常用被动句型属于习惯表达法,在科技英语中出现频率很高,考生不仅要熟悉这些句型的固定翻译,同时要认识到许多英语中的被动从习惯上来讲要译成汉语的主动。我们再看一个典型的例子: And it is imagined by many that the operations of the common mind can by no means be compared with these processes, and that they he to be required by a sort of special training. 译文:许多人认为,普通人的思维活动根本无法与科学家的思维活动相比,认为这些思维活动必须经过某种专门训练才能掌握。 原文中有三个被动语态is imagined, be compared和be required,译成汉语都变成了主动表达:认为、相比和掌握。 有些英语被动需要把主语译成汉语的宾语,这样才能更加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例如:New sources of energy must be found, and this will take time, but it is not likely to result in any situation that will ever restore (归还;恢复,复兴;恢复健康,复原)that sense of cheap and plentiful energy we he had in the past time. 译文:必须找到新的能源,这需要时间;而过去我们感觉到的那种能源价廉而充足的情况将不大可能再出现了。

中文和英文的区别是什么

一、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

从英译汉题型的设置来看,英语句子一般比较复杂,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考试要求句子要有一定的难度,不然无法检验考生的真实水平;二是英语可以通过结构上的安排使许多层意思在一个句子中表达出来。

从中文到英文的翻译中,语义与结构的区别就更加明显。街头笑话"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和"You don know, who know!"之所以好笑,是因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和"你不知道,谁知道?"是典型的中文表达,直接翻译成英文不符合英文语法。正确的翻译其实很简单:

—Work hard and make progress everyday.

—If you don't know, who knows?

动词Work和make是句子的核心,两者之间用并列连词连接;If引导从句使who knows成为整个句子的主句。如果没有这些结构上的调整,中文句子的语义是无法用英语表达出来的。

二、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

由于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英语句子往往比较长,汉语句子则常常比较短,这一点上述例句的翻译已经表现得很清楚。弄清这一区别之后,翻译时会理所当然地摆脱原文的束缚,争取一定的主动,这便是钱钟书先生所说的“get the meaning, forget the words”(得意忘言)。要想顺利完成这种形式上的转变,关键是要做好对英语长句的结构分析,把长句按意群切分成若干个小段。

—In the doorway lay at least twelve umbrellas of all sizes and colours.?

门口放着一堆雨伞,少说有十二把,五颜六色,大小不一。

如果把这个句子译成"门口放着至少有十二把五颜六色大小不一的雨伞",中文明显有些别扭,效果肯定就差远了。

三、英语多从句,汉语多分句

英语句子不仅可以在简单句(前面两个例子都是简单句)中使用很长的修饰语使句子变长,同时也可以用从句使句子变复杂,而这些从句往往通过从句引导词与主句或其它从句连接,整个句子尽管表面上看错综复杂却是一个整体。汉语本来就喜欢用短句,加上表达结构相对松散,英语句子中的从句翻成汉语时往往成了一些分句。

—Can you answer a question which I want to ask and which is puzzling me?

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懂,想请教你,你能回答吗?

汉语用三个分句表达原文的意思,显然效果很好,如果译成:

你能回答一个使我弄不懂而又想问你的问题吗?不仅效果不好,而且显得费劲。

四、英语多代词,汉语多名词

英语不仅有we、you、he、they等人称代词,而且还有that、which之类的关系代词,在长而复杂的句子,为了使句子结构正确、语义清楚,同时避免表达上的重复,英语往往使用很多代词。汉语虽然也有代词,但由于结构相对松散、句子相对较短,汉语里不能使用太多的代词,使用名词往往使语义更加清楚。

—There will be television chat shows hosted by robots, and cars with pollution monitors that will disable them when they offend.

译文:届时,将出现由机器人主持的电视访谈节目及装有污染监测器的汽车,一旦这些汽车污染超标(或违规),监测器就会使其停驶。

英文原句共使用了三个代词:关系代词that、宾格代词them和主格代词they,汉语译文中却只用一个代词"其",that被译成了名词"监测器",they被译成了名词"汽车"。这是因为汉语里没有关系代词,that从英语语法上讲指代的是先行词monitors,把它译成名词"监测器"就成了很地道的汉语表达。而如果把they译成"它们",汉语里就有可能语义不清,因为"它们"有可能指"汽车",也有可能指"监测器"。由此可见,英语里很多代词译成汉语时都要变成名词。

五、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

英语比较喜欢用被动语态,科技英语尤其如此。汉语虽然也有"被"、"由"之类的词表示动作是被动的,但这种表达远没有英语的被动语态那么常见,因此,英语中的被动在汉译中往往成了主动。下面我们先看一组常用被动句型的汉译:

It is said that...据说……

It is reported that...据报道……?

It is estimated that...据估计……?

It must be pointed out that...必须指出……?

It can not be denied that...不可否认……

I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hat...大家(普遍)认为……?

六、英语多变化,汉语多重复

熟悉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表达相同的意思时往往变换表达方式。第一次说"我认为"可以用"I think",第二次再用"I think"显然就很乏味,应该换成"I believe"或"I imagine"之类的表达。相比之下,汉语对变换表达方式的要求没有英语那么高,很多英语中的变化表达译成重复表达就行了。请看下面的例子:

—The monkey's most extraordinary accomplishment was learning to operate a tractor. By the age of nine, the monkey had learned to solo on the vehicle.?

这只猴子最了不起的成就是学会驾驶拖拉机。到九岁的时候,这只猴子已经学会了单独表演驾驶拖拉机了。

tractor和vehicle在句中显然都表示"拖拉机",英语表达上有变化,而译成汉语时使用了重复表达法。?由于英语喜欢用代词,汉语喜欢用名词,这也使英语多变化、汉语多重复的特点更加突出。

—He hated failure; he had conquered it all his life, risen above it, and despised it in others.?

他讨厌失败,他一生中曾战胜失败,超越失败,并且藐视别人的失败。

七、英语多抽象,汉语多具体?

做翻译实践较多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英文句子难译主要难在结构复杂和表达抽象上。通过分析句子的结构,把长句变短句、从句变分句,结构上的难题往往迎刃而解。表达抽象则要求译者吃透原文的意思、用具体的中文进行表达,这对考生往往具有更大的挑战性。

total exhaustion 筋疲力尽

far_sightedness 远见卓识?

careful consideration 深思熟虑?

perfect harmony 水融?

feed on fancies 画饼充饥?

with great eagerness 如饥似渴?

lack of perseverance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await with great anxiety 望穿秋水?

make a little contribution 添砖加瓦?

八、英语多引申,汉语多推理

做翻译的人经常会有这样一种感受:某个词明明认识,可就是不知道该怎样表达。这其实就是词的引申和推理在起作用。现在我们看一看sure这个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处理情况:

—I am not quite sure of his hing said it.

我不能确定他是否说过这话。

—This is the surest guarantee that we shall be successful.

这是我们取得成功最可靠的保证。

—He made a sure step out of the mud.

他从泥淖中跨出了稳健的一步。

—She had a sure grasp of the subject.

她对于这门学科的知识掌握得很牢固。

—He is very sure in his beliefs.

他的信仰十分坚定。

5个sure分别译成了“确定”、“可靠的”、“稳健的”、“牢固”和“坚定”,如果都译成大家熟悉的"确信的"、"肯定的",中文译文岂不成了天书?原文词义稍有引申,译文就要进行适当的推理。

九、英语多省略,汉语多补充

英语一方面十分注重句子结构,另一方面又喜欢使用省略。英语省略的类型很多,有名词的省略,动词的省略,有句法方面的省略,也有情景方面的省略。在并列结构中,英语往往省略前面已出现过的词语,而汉语则往往重复这些省略了的词。

—Ambition is the mother of destruction as well as of evil.

野心不仅是罪恶的根源,同时也是毁灭的根源。

—Reading exercises one's eyes; speaking, one's tongue; while writing, one's mind.(F. Bacon)?

阅读训练人的眼睛,说话训练人的口齿,写作训练人的思维。

—Association with the good can only produce good, with the wicked, evil.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十、英语多前重心,汉语多后重心

在表达多逻辑思维时,英语往往是判断或结论等在前,事实或描写等在后,即重心在前;汉语则是由因到果、由设到推论、由事实到结论,即重心在后。

—I was all the more delighted when, as a result of the initiative of your Government it proved possible to reinstate the visit so quickly.

由于贵国的提议,才得以这样快地重新实现访问。这使我感到特别高兴。

语言大不同:中英文语言的八大差异

英语多前重心,汉语多后重心

英语多前重心,汉语多后重心。在表达多逻辑思维时,英语往往是判断或结论等在前,事实或描写等在后,即重心在前;汉语则是由因到果、由设到推论、由事实到结论,即重心在后。

中文的字母分为声母和韵母,英语的字母分为辅音和浊音,同一个字母的发音是不同的;中文和英文的写法不同,中文是由笔画构成的,而英文单词是由字母拼成的;中文构成的句子只要语句通顺即可构成完整的句子,但是英语明确了时态和固定搭配。

英语和汉语的重心在句中的位置有时是不一样的,翻译的时候如果不进行调整,势必给表达造成很大的困难。以上是英语跟汉语在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上的十大区别。只有了解这些区别,才能对英译汉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在翻译中抓住重点,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注意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不同。英美语言之间有很多差异,比如:英国英语中continent指欧洲大陆,而在美语中,continent却指美洲大陆;又如:英语中homely是“家常的、朴素的"的意思,并无贬义,在美语中却是"不漂亮的”"。所以翻译时一定要搞清文章是英语作者还是美国作者写的。

“理解是翻译的前提”。只有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开始翻译。英语是用大量的关系词、连接词和引导词等连接起来的结构清楚、层次分明、逻辑严密的"形态语”,所以理解的时候就必须理清句子的语法结构,分清句子中各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即找出句子的主干,弄清句子的各个修饰成分以及修饰关系。

1.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从英译汉题型的设置来看,英语句子一般比较复杂,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考试要求句子要有一定的难度,不然无法检验考生的真实水平;二是英语可以通过结构上的安排使许多层意思在一个句子中表达出来。

⒉.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由于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英语句子往往比较长,汉语句子则常常比较短。这一点上述例句的翻译已经表现得很清楚。弄清这一区别之后,翻译时会理所当然地摆脱原文的束缚,争取一定的主动,这便是钱钟书先生所说的“getthemeaning,forgetthewords"(得意忘言)。要想顺利完成这种形式上的转变,关键是要做好对英语长句的结构分析,把长句按意群切分成若干个小段。

3.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稍微细心一点的人都会发现,英语里面经常使用被动结构,而汉语里却很少使用被动结构。面对这一矛盾,我们当然不能将每一个被动结构都机械地照翻,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处理。

4.英语多代词,汉语多名词。在前面所举的例子当中,除③之外,其余均有代词出现:①中有it,②中有they,④中则有it和they,这说明英语常使用代词。汉语虽然也使用代词,但使用频率明显不如英语高。翻译时为了弄清句子的确切含义,不知道代词的指代情况往往是不行的,因为不明白主语是什么时谓语动词的意思往往也无法确定,弄错了代词的所指更会使译文受到影响。

5.英语多引申,汉语多推理。如require一词在英译汉句子中经常出现。我们的感觉是,这个词明明认识,却不知道它的确切含义,或者是明确知道它不是我们已经了解的那个词义。

1. 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中国语法理论》,《王力文集》第一卷,第35页,山东教育出版社,年)

我们看一看下面的例子:

Children will play with dolls equipped with personality chips

puters with inbuilt personalities will be regarded as workmates rather than tools

relaxation will be in front of smell television

and digital age will he arrived。译文:儿童将与装有个性芯片的玩具娃娃玩耍,具有个性内置的计算机将被视为工作伙伴而不是工具,人们将在气味电视前休闲,到这时数字时代就来到了。

这句英语是由四个独立句构成的并列句,前三个句子都用简单将来时,最后一个句子用的是将来完成时,句子之间的关系通过时态、逗号和并列连词and表 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译文明显就是简单的叙述,至于句子之间的关系完全通过句子的语义表现出来:前三个句子可以看成是并列关系,最后一个句子则表示结果。

2. 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

由于英语是"法治"的语言,只要结构上没有出现错误,许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个长句中表达;汉语则正好相反,由于是"人治",语义通过字词直接表 达,不同的意思往往通过不同的短句表达出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考研(论坛) 英译汉试题几乎百分之百都是长而复杂的句子,而翻译成中文经常就成了许多短小的句子。

例如: Interest in historical methods had arisen less through external challenge to the validity of history as 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and more from internal quarrels among historians themselves. 译文:人们对历史研究方法产生了兴趣,这与其说是因为外部对历史作为一门知识学科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还不如说是因为历史学家内部发生了争吵。

英文原句是个典型的长句,由27个词组成,中间没有使用任何标点符号,完全靠语法结构使整个句子的意思化零为整:less more from构成一个复杂的状语修饰动词arisen。在中文翻译中,"产生兴趣"这一重要内容通过一个独立的句子表达,两个不同的原因则分别由不同的句子表 达,整个句子被化整为零。

3. 英语多从句,汉语多分句

英语句子不仅可以在简单句中使用很长的修饰语使句子变长,同时也可以用从句使句子变复杂,而这些从句往往通过从句引导词与主句或其它从句连接,整个 句子尽管表面上看错综复杂却是一个整体。汉语本来就喜欢用短句,加上表达结构相对松散,英语句子中的从句翻成汉语时往往成了一些分句。

例如: On the whole such a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with a certain degree of confidence but only if the child can be assumed to he had the same attitude towards the test as the other with whom he is pared

and only if he was not punished by lack of relevant information which they possessed. 译文:总的来说,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是有一定程度把握的,但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能够定这个孩子对测试的态度和与他相比的另一个孩子的态度相同;他也没有因缺乏别的孩子已掌握的有关知识而被扣分。

原文中两个only if引导的从句显然使整个句子变得很复杂,可是由于有并列连词but和and,整句话的逻辑关系十分清楚:…能够得出结论…但是只要…而且只要…。从上面 的译文我们可以看出,为了使中文表达更加清楚,but only only if...首先提纲挈领:但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这种做法给我们的感觉是译文中没有从句,有的只是一些不同的分句。

4. 主语、宾语等名词成分“英语多代词,汉语多名词”

在句子中,英语多用名词和介词,汉语多用动词。

英语不仅有we、you、he、they等人称代词,而且还有that、which之类的关系代词,在长而复杂的句子,为了使句子结构正确、语义清 楚,同时避免表达上的重复,英语往往使用很多代词。汉语虽然也有代词,但由于结构相对松散、句子相对较短,汉语里不能使用太多的代词,使用名词往往使语义 更加清楚。请看下面的例句:

There will be television chat shows hosted by robots

and cars with pollution monitors that will disable them when they offend. 译文:届时,将出现由机器人主持的电视访谈节目及装有污染监测器的汽车,一旦这些汽车污染超标(或违规),监测器就会使其停驶。

5. 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

英语比较喜欢用被动语态,科技英语尤其如此。汉语虽然也有"被"、"由"之类的词表示动作是被动的,但这种表达远没有英语的被动语态那么常见,因此,英语中的被动在汉译中往往成了主动。下面我们先看一组常用被动句型的汉译:

It must be pointed out that...必须指出……

It must be admitted that...必须承认……

It is imagined that...人们认为……

It can not be denied that...不可否认……

It will be seen from this that...由此可知……

It should be realized that...必须认识到……

It is (always) stressed that...人们(总是)强调……

It may be said without fear of exaggeration that...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这些常用被动句型属于习惯表达法,在科技英语中出现频率很高,考生不仅要熟悉这些句型的固定翻译,同时要认识到许多英语中的被动从习惯上来讲要译成汉语的主动。我们再看一个典型的例子:

And it is imagined by many that the operations of the mon mind can by no means be pared with these processes

and that they he to be required by a sort of special training. 译文:许多人认为,普通人的思维活动根本无法与科学家的思维活动相比,认为这些思维活动必须经过某种专门训练才能掌握。

原文中有三个被动语态is imagined

be pared和be required,译成汉语都变成了主动表达:认为、相比和掌握。

有些英语被动需要把主语译成汉语的宾语,这样才能更加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例如: New sources of energy must be found

and this will take time

but it is not likely to result in any situation that will ever restore that sense of cheap and plentiful energy we he had in the past time. 译文:必须找到新的能源,这需要时间;而过去我们感觉到的那种能源价廉而充足的情况将不大可能再出现了。

6. 英语多变化,汉语多重复

熟悉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表达相同的意思时往往变换表达方式。第一次说"我认为"可以用"I think",第二次再用"I think"显然就很乏味,应该换成"I believe"或"I imagine"之类的表达。相比之下,汉语对变换表达方式的要求没有英语那么高,很多英语中的变化表达译成重复表达就行了。请看下面的例子:

The monkey's most extraordinary acplishment was learning to operate a tractor. By the age of nine

the monkey had learned to solo on the vehicle. 译文:这只猴子最了不起的成就是学会驾驶拖拉机。到九岁的时候,这只猴子已经学会了单独表演驾驶拖拉机了。tractor和vehicle在句中显然都表示"拖拉机",英语表达上有变化,而译成汉语时使用了重复表达法。

7. 英语多抽象,汉语多具体

做翻译实践较多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英文句子难译主要难在结构复杂和表达抽象上。通过分析句子的结构,把长句变短句、从句变分句,结构上的难题往往迎刃而解。表达抽象则要求译者吃透原文的意思、用具体的中文进行表达,这对考生往往具有更大的挑战性。

下面我们先看一组例子:

disintegration 土崩瓦解

ardent loyalty 赤胆忠心

total exhaustion 筋疲力尽

far-sightedness 远见卓识

careful consideration 深思熟虑

perfect harmony 水融

feed on fancies 画饼充饥

with great eagerness 如饥似渴

lack of perseverance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make a little contribution (捐款;捐助)添砖加瓦

on the verge of destruction 危在旦夕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英语表达往往比较抽象,汉语则喜欢比较具体。我们再看一个翻译:

Until such time as mankind has the sense to lower its population to the points whereas the pla can provide a fortable support for all

people will he to accept more "unnatural food." 译文:除非人类终于意识到要把人口减少到这样的程度:使地球能为所有人提供足够的饮食,否则人们将不得不接受更多的“人造食品”。

原文中有三个抽象的名词:sense

point和support和两个抽象的形容词fortable和unnatural。根据大纲中词汇表提供的解释,sense可指“感觉”、“判 断力”,point的意思是“点”,support的意思是“支撑(物)”、“支持(物)”,fortable是“舒适的”,unnatural是 “非自然的”,都是意思十分抽象的词,如果不进行具体化处理,译文就可能是这样:除非人类有这样的感觉,把人口减少到这样的,使地球能为大家提供舒适的支 持,否则人们将不得不接受更多的"非自然的食物"。

8. 英语多引申,汉语多推理

英语有两句俗话:一是You know a word by the pany it keeps.(要知义如何,关键看词伙),二是Words do not he meaning

but people he meaning for them.(词本无义,义随人生)。这说明词典对词的定义和解释是死的,而实际运用中的语言是活的。从原文角度来说,这种活用是词义和用法的引申,翻译的 时候要准确理解这种引申,译者就需要进行推理。

例如: While there are almost as many definitions of history as there are historians

modern practice most closely conforms to one that sees history as the attempt to recreate and explain the significant events of the past. 译文:尽管关于历史的定义几乎和历史学家一样多,现代实践最符合这样一种定义,即把历史看作是对过去重大历史的再现和解释。

"recreate"根据构词法和一般词典上解释都是“重新创造”,而考研英语大纲词汇表中只有名词"recreation",所给词义为"、 消遣",在这种情况下,考生很容易把recreate译成“重新创造”或者“”。仔细观察recreate不难发现它带有宾语the significant events of the part,从逻辑上来讲,"过去的重大历史"是不能"重新创造"的,作者显然对recreate一词的词义进行了引申。做翻译的人经常会有这样一种感 受:某个词明明认识,可就是不知道该怎样表达。这其实就是词的引申和推理在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