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名句及注释汇总_国学经典名句及注释汇总图
1.国学经典鬼谷子:捭阖第一原文译文
2.一生反复必读10部国学经典
3.“四大国学”经典是什么?
4.国学经典教材有哪些?
5.国学经典鬼谷子:抵戏第四原文译文
6.国学经典:《论语学而》原文及翻译
《梁惠王》原著(选)导读
梁惠王[1]曰:“寡人[2]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3]:河内凶[4],则移其民于河东[5],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6]。察[7]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8]。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9],何也?”
注释
[1]梁惠王:即魏惠王(魏是国名),姓魏名罃,因魏都大梁,故又称梁惠王。“惠”是谥号。
[2]寡人:古时王侯自我的谦称,即寡德之人。
[3]尽心焉耳矣:(总算)尽了心啦;耳矣,等于说“已矣”,“耳”和“矣”都是句尾语气词,连用等于说“啦”。
[4]河内:指黄河北岸,今河南沁阳县一带。凶,荒年。
[5]河东:黄河以东,今山西西南部。
[6]亦然:也是这样。
[7]察:观察。政,指忧民的政策。
[8]用心:即尽心。
[9]加:更。
译文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评析
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的核心是爱人亲民。这里体现了梁惠王对老百姓的体恤,即使如此,自己的国家何以不够比邻国富强呢?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1]以战喻。填然鼓之[2],兵刃既接,弃甲曳[3]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4]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5]?”曰:“不可,直不[6]百步耳,是亦走也。”
注释
[1]请:请允许我。喻,比喻。
[2]填:象声词,形容鼓声。然,词尾。之,句末语气词,没有实际意义。
[3]曳(yè):拖着。
[4]以:拿。
[5]何如:怎么样,有“是否可以”的意思。
[5]直不百步耳:不过不到百步罢了;直,仅,不过。
译文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咚咚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评析
孟子说,你的国家没有富强起来,原因在你和邻国差不多,都好战。这也是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
曰:“王如知此,则无[1]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2],谷不可胜[3]食也。数罟不入洿池[4],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5],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6]。养生丧死无憾,王道[7]之始也。”
注释
[1]无:通“勿”,不要。
[2]不违农时: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意思是说春夏秋不让人民服役;违,妨碍。农时,指耕耘收割的季节。
[3]胜:尽。
[4]数(cù):密。罟(gǔ),网。洿(wū)池,即池塘;洿,浊水不流。据说上古不许用密网,不满一尺的鱼不得食用,这是古人维持生态平衡的高明之举。
[5]斤:砍树的斧子。以时,按照一定的时候,指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的季节已过。
[6]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丧(sāng)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憾,遗憾。
[7]王道:孟子理想中的政治,即以所谓仁义治天下的政策。孟子认为“养生丧死”只是王道的开端。
译文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评析
孟子认为王道政治就是使民以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能无限地向大自然索取物质财富。这一点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说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1]。鸡豚狗彘之畜[2],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3],申之以孝悌之义[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5]。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6]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7],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8]。’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9],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10]。”
注释
[1]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宅:宅院,人们居住的房舍。一夫一妇受宅五亩、田百亩,这是当时儒家的理想。衣(yì)、用作动词。帛、丝织品。据说古代一般人到了五十岁,如果养蚕,就可以衣帛,否则只能衣麻。
[2]豚(tún):小猪。彘(zhì),猪。畜(xù),养,指养育。
[3]谨:谨慎,这里指谨慎从事。庠(xiáng)序:都是学校。殷代叫序,周代叫庠。教:教化。
[4]申之以孝悌之义:用孝悌之义反复地修“庠序之教”;申:重复,指反复进行。孝,顺从并奉养父母。悌(tì),敬爱兄长。义,道理。
[5]颁白:头发半白;颁,通“斑”。负:背东西。戴:指把东西顶在头上。
[6]黎民:古代对老百姓的通称;黎,众。
[7]食人食:吃人所吃的东西。检:通“敛”,收积、储藏。涂:通“途”。发:指开仓济民。饿莩(piǎo):饿死的人。
[8]岁:年成。
[9]是:代词,指上述情况。何:疑问副词,等于说“有什么”。异:不同。杀,指置人于死地。
[10]罪岁:归罪于岁。斯:则。
译文
“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常常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评析
孟子认为要实现王道政治,统治者有爱民的思想,要切实地体恤他们的实际情况,不要干扰他们的正常生活。还要用孝悌观念教育他们,这样才能长幼有序,社会财富充足,老年人过上幸福的生活。而梁国统治者却是只顾自己过着奢华的生活,不管百姓的死活。这样人心是不会归于梁国的。
国学经典鬼谷子:捭阖第一原文译文
1.智慧与国学的重要句子
智慧本身就是好的。
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很高兴。
中国当代作家 王小波 《智慧与国学》更多摘录 1、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 2、公路上常能看到扁平如煎饼的物体,它们曾经是青蛙。
它们之所以会被车轮轧到如此之扁,都是因为视觉上的缺陷。……倘若生活中存在着完全不能解释的事,那很可能是因为有我们所不知道的事实;而真正的原因却是我们并不真正想知道。
人忠于已知的事实叫诚实,不忠于事实就叫做虚伪。还有些人只忠于经过选择的事实,这既不叫诚实,也不叫虚伪,我把它叫做浮嚣。
4、有人有趣,有人无趣,这种区别是天生的。 5、各种作品,各种人,尤其是各种,既然有高有低,就有了尺度问题。
众所周知,一般人都希望自己格调高,但总免不了要干些格调低的事。这就使格调问题带有了一定的复杂性。
6、一个常常在进行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总是会常常失败的,一个想探索自然奥秘的人也常常会失败,一个想改革社会的人更是会常常失败。只有那些安于自己限度之内的人才总是“胜利”,这种“胜利者”之所以常胜不败,只是因为他的对手是早已降伏的,或者说,他根本没有投入战斗。
7、媚雅这事是有的,而且对俗人来说,有更大的害处。 8、在这些人身上,你就看不到水往低处流、苹果掉下地、狼把兔子吃掉这一宏大的过程,看到的现象相当于水往山上流、苹果飞上天、兔子吃掉狼。
……如果大家都顺着一个自然的方向往下溜,最后准会在个低洼的地方会齐,挤在一起像粪缸里的跙。 9、用一生来追求艺术……相较于科学,艺术更能使人感到幸福。
10、人有无尊严,有一个简单的判据,是看他被当做一个人还是一个东西来对待,这件事有点两重性,其一是别人把你当做人还是东西,是你的尊严之所在。其二是你把自己当成人还是东西,也是你的尊严之所在。
11、很不幸的是,任何一种负面的生活都能产生很多烂七八糟的细节,使它变得蛮有趣的;人就在这种趣味中沉沦下去,从根本上忘记了这种生活需要改进。 12、人不爱自己的家就无以为人,而家可不只是房门里那一点地方。
13、人活在世界上有两大义务,一是好好做人,二是不能惯别人的臭毛病。 14、关于21世纪的描述:理想主义的光芒已经黯淡,人类不再抱着崇高的理想,想要摘下天上的星星,而是把注意力放到现实问题上去。
当一切都趋于平淡,人类进入了哀乐中年。 15、我赞成对生活空间加以压缩,只要压不到我,但压来压去,结果却出乎我的想像。
……五十多年前,有个德国的新教牧师说:起初,他们抓***员,我不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会员;后来,他们抓犹太人,我不说话,因为我是亚利安人;后来他们抓天主教徒,我不说话,因为我是新教徒……最后他们来抓我,已经没人能为我说话了。 16、人活在世上,不但有身体,还有头脑和心胸-对此请勿从解剖学上理解。
……心胸是我在生活中想要达到的最低目标。某件事有悖于我的心胸,我就认为它不值得一做;某个人有悖于我的心胸,我就认为他不值得一交;某种生活有悖于我的心胸,我就会认为它不值得一过。
17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 18、这个世界自始至终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像我这样的人,一种是不像我这样的人。
19、我认为每个人都是有本质的。 象我的本质就是流氓,土匪。
如果放到合适的地方就大放光彩,可是在城市里做个市民,在学校里做个教员就很不合适了。 20、这辈子我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做一个一无所能,就能明辨是非的人。
21、当一切开始以后,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让我害怕的事情了。 22、人生就是一个缓慢被骟的过程。
23、我想要从梦里醒来,就要想出自己什么时候睡着了,方能跳出梦境,这是唯一的途径。 24、一个人只有今生今世是不够的,他还应当有诗意的世界。
25、世界上有些事就是为了让你干了以后后悔而设,所以你不管干了什么事,都不要后悔。 26、不幸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你别无选择,如能够选择,我也不愿生活在此时此地 。
27、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而追求知识的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后的事我看不到,但现在想想心里就高兴。
28、一切都在不可避免的走向庸俗。 29、好的文字有着水晶般的光辉,仿佛来自星星 ,虽然我会死,可一想到死后,这条追寻智慧的路还有人在走,心里就很高兴。
30. 对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我认为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
当然我不想把这个标准推荐给别人,但我认为,聪明、达观、多知的人,比之别样的人更堪信任。 31 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智能活动里,没有比做价值判断更简单的事了。
如你是只公兔子,就有做出价值判断的能力--大灰狼坏,母兔子好;然而兔子就不知道九九表。此种事实说明,一些缺乏其他能力的人,为什么特别热爱价值的领域。
倘若对自己做价值判断,还要付出一些代价;对别人做价值判断,那就太简单、太舒服了。讲出这样粗暴的话来,。
2.国学经典名句100条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中庸) 3.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 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 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6.苛政猛于虎。
(礼记) 7.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8.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9.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经) 10.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家经) 11.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 12.知耻近乎勇。
(礼记) 13.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礼记) 14.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远。
(易经) 15.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书经) 16.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
(礼记) 17.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冠子) 18.放之四海而皆准。(礼记) 19.皇皇不可终日。
(礼记) 20.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书经) 21.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人。
(礼记) 2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2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 2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25.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26.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 27.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 28.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 29.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 30.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 31.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 32.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 33.季孙之忧,不在?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孔子) 34.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孔子) 35.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子) 36.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 37.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 38.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 39.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 40.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孔子) 41.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孔子) 42.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 43.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孔子) 4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 45.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孔子) 46.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孔子) 47.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48.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孔子) 49.见义不为,无勇也。(孔子) 50.士可杀不可辱。
(孔子) 51.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孔子) 5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孔子) 53.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孔子) 54.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孔子) 55.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孔子) 56.当仁不让于师。(孔子) 57.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孔子) 58.损者三乐:乐骄东,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孔子) 59.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孔子) 6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孔子) 6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 6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 63.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 64.识时务者为俊杰。
(孔子) 65.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孔子) 6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 6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6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 69.言必行,行必果,果必信。(孔子) 70.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 71.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 7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 7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74.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 75.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7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77.朝闻道,夕可死矣。(孔子) 7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 7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80.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论语) 81.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论语) 8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论语) 83.礼之用,和为贵。(论语) 84.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 85.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 86.听其言,观其行。(论语) 8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 88.吾日参省吾身。(曾子) 89.贫而无怨,富而不骄。
(论语) 90.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孔子) 91.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 92.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孔子) 93.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孔子) 9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95.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论语) 96.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智者不惑,仁者不优,勇者不惧。
(论语) 98.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 99.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 100.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3.有关新国学的诗文? 首页 拓展阅读 拓展写作 家教心得 课题研究 晨曦文选 最有价值试题 教材推广 大语文社区 --------------------------------------------------------------------------------《中华新国学经典诗文诵读教程》序“国学”之说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期,其内涵的关键就是“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虽然是以经世致用为价值追求,但由于它无法和“国粹”划清界限,更由于当时社会需要的是匕首和投枪,所以招致批判和冷落。
而今国泰民安、丰衣足食,人们对文化的要求自然就迫切起来。加之网络的兴盛,地球的村落化,世界文化交流的深入,人们对属于自己历史和民族的东西越来越珍视,于是这门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学说,再一次成为国人热捧的对象。
既然是存在的现象,既然是关乎教育的现象,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就不能不关注和研究,就不能不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那么,国学到底是什么呢?是中人之学,是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古代一切学问之总和,是集经、史、子、集诸方元典,上起先秦、下至清末的历代科技、文化、艺术、宗教典籍的总和。
这样的界定对于研究者来说尚可,对于普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来说,似乎太泛太杂,距离我们太远。教育的国学或者说国学的教育,应当是传统精髓和时代精神的结合,应当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应当对当前的学生有教育启发作用,能够怡其情冶其性。
为了不跟以上的定义相冲突,我们姑且将其定义为“新国学”。那么,所谓新国学者,就是指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以中华传统经典诗文为主要载体的、对当今学子的学习和修养有现实意义的教育,是继承与创新的教育,是燃起精神之火的教育,而不是复古那些已被历史唾弃的糟粕(比如穿长衫、上香叩头、状元巾洗脸、诵什么规之类)的教育,不是僵尸的复活。
《中华新国学经典诗文诵读教程》则是以具有时代意义的幸福教育理念立意,从浩如烟海的传统经典诗文中,择取那些确实对孩子健康、幸福有裨益的,其风格又易于被青少年所接受的诗文来诵读,在日积月累、熏陶渐染中,使孩子们谙熟传统文化,成为既有深厚传统文化修养,又有世界情怀和世界竞争力的当代人。而所谓“ 以幸福教育立意”,是指从正确的幸福观入手,培养人感受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
这种教育同主张为社会服务的教育并不矛盾,因为对社会服务的实施者是人,而从孩子到一个能报效祖国的人,其间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这段路他们走得不好,那他们何来报效之心,何来报效之能呢?过程是重要的,让孩子在过程中感受成功、快乐、充实,从而学有所悟、学有所得,让他们的人性得到充分的肯定,那才是教育的动人之处。幸福教育包括教育的生理幸福、心理幸福和幸福。
教育的生理幸福属于体育范畴,暂不论及。而心理幸福和幸福则与文化有直接关联。
在心理上察知、体验、追求幸福的过程即为心理幸福;从群体中获得认同,得到肯定,正确处理个人和群体关系而获得的幸福即是幸福。幸福感总是基于感受主体的价值体系和标准的,这种标准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任何人的幸福尺度都来源于他所生活的环境及所知所学,虽然我们的教育从来都不漠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幸福观,但方式上往往表现为说教,缺乏可感和可操作的东西,缺乏情感上的充分参与,有时还不如一首诗、一个故事给人的印象来得深刻。
《中华新国学经典诗文诵读教程》试图从“丰富人生智慧”、“感悟人生幸福”、“汲取人生经验”三个方面,对中国传统经典诗文进行筛选,建立一个以经典诗文为载体的“感悟幸福、把握幸福、追求幸福”的修养体系,让孩子在声情并茂的经典诵读中,轻松记住一生受用的近千则诸子经典言论和成语,一百首古诗词、五十四副对联、三十六篇经典古文,在最大限度地提高其文化修养和语文能力的同时,教会他们真切地领悟到何为幸福,如何感受幸福、珍惜幸福、追求幸福、超越幸福。如果我们从人本的角度来审视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经典,我们会发现,它们对人的关注是如此的全面、深刻,先儒们所留下的睿智的言论,涉及到我们为人、处世、接物的方方面面,就像一个温柔敦厚的长者,对我们谆谆教诲、耳提面命。
儒家追求幸福人生的核心是仁,路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策略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即使在“先忧后乐”的煎熬中,他们也能够充分地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那是一种超越自我的快乐境界。为此,我们把确实对当前学子有启迪意义的数百则短章,本着“为学、行孝、诚信、礼义、识人、存志、自省、道和自然”的思路,进行归类、注释、翻译、评说,务求学生们能诵、能译、能评、能化,能够在拓展其视野、丰富其智慧上有所突破。
让诵读者从感性和理性上渐渐明白——如何行孝、尽忠,如何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如何行为适当,根据和群体的要求不断地调整自我;如何尊重和遵守人伦之规,学会在规范中游刃有余;如何明辨是非,将人本有的良知、良能发扬于外;如何不折不扣地践行自己的承诺——仁义礼智信乃是我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群体关系,进而获得幸福的阳光大道。幸福不仅是一种“智慧的获得”。
4.国学经典名句言忠信,行笃敬。 选自:《论语》
意思:说话忠诚老实,行为厚道严肃。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选自《礼记》
意思:有时紧张,有时松弛,这是周文王、周武王处理政事的办法。现在多指工作、学习和生活要劳逸结合。
一树百获者,人也。选自《管子权修》
意思:培育一次而能得到百倍收获的,是培养人才。培育人才虽然费时、费力,但是收获很大。
士有百行,以德为首。 选自《三国志》
意思:志士有百种品行,把德看作是第一位。后来用来说明做人要把“美德”放在首位。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选自《左传》
意思:击第一遍鼓,士气振奋;击第二遍鼓,士气开始低落;击第三遍鼓,士气就完全消失了。这句话鼓励大家趁情绪高涨时一口气将事情做下去。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选自韩愈《师说》
意思: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知道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呢?说明向他人求学的重要性。
万物之中,以人为贵。出处:范晔《后汉书?周举传》
意思:在天下的万物之中,人是最宝贵的。
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出处:《老子》
意思:天下的难事,一定是从容易的事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一定是从细小的事发展起来的。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出处:《礼记》
意思:心不在那里,看什么也看不见,听什么也听不到,吃什么也吃不出滋味。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注。
不以穷变节,不以贱易志。出处:桓宽《盐铁论》
意思:不因为不得志而改变气节,不因为地位卑下而改变志向。
不迁怒,不贰过。出处:《论语》
意思:不拿别人发泄怒气,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出处:葛洪《抱朴子》
意思:不学习而想得到知识,就像想得到鱼而没有网一样。
不敬他人,是自不敬也。出处:《旧唐书》
意思:(一个人)不敬重别人,实际上是不敬重自己。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出处:《论语》
意思:时间在不断过去,我们要珍惜时间。
内不自诬,外不诬人。出处:《韩诗外传》
意思:做人做事既不能自欺,也不能欺人。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意思:学好像登山一样艰难,学坏如山崩一样容易。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出处:《晏子春秋》
意思:坚持不懈做事的人,总会成功;不停步向前走的人,总会到达目的地。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意思:耳朵听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眼睛看到的不如经过实践的。
一生反复必读10部国学经典
#能力训练# 导语纵观古今历史,可知圣人生活在世界上,就是要成为众人的先导。下面是 分享的国学经典鬼谷子:捭阖第一原文译文。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审定有无,与其虚实,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实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
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故捭者,或捭而出之,而捭而内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系焉。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矣捭阖,制之以出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入;阳还终阴,阴极反阳。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注释
捭:〔音bai3〕分。
阖:〔音he2〕关。
稽:〔音ji1〕考。
朕:〔音zhen4〕迹象。
牧:处理。
内:接纳;忤:逆。
译文
纵观古今历史,可知圣人生活在世界上,就是要成为众人的先导。通过观察阴阳两类现象的变化来对事物作出判断,并进一步了解事物生存和死亡的途径。计算和预测事物的发生过程,通晓人们思想变化的关键,揭示事物变化的征作兆,从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所以,圣人在世界上的作用始终是一样的。事物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然而都各有自己的归宿;或者属阴,或者归阳;或者柔弱,或者刚强;或者开放,或者封闭;或者松驰,或者紧张。
所以,圣人要始终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度量对方的智谋,测量对方的能力,再比较技巧方面的长处和短处。至于贤良和不肖,智慧和愚蠢,通用性和怯懦,都是有区别的。所有这些,可以开放,也可以封闭;可能进升,也可以辞退;可以轻视,也可以敬重,要靠无为来掌握这些。考察他们的有无与虚实,通过对他们嗜好和欲望的分析来揭示他们的志向和意愿。适当贬抑对方所说的话,当他们开放以后再反复考察,以便探察实情,切实把握对方言行的宗旨,让对方先封闭而后开放,以便抓住有利时机。或者开放,使之显现;或者封闭,使之隐藏。开放使其显现,是困为情趣相同;封闭使之隐藏,是因为诚意不一样。要区分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就要把那些计谋研究明白,计谋有与自己不相同的和相同的,必须有主见,并区别对待,也要注意跟踪对方的思想活动。
如果要开放,最重要的是考虑周详;如果要封闭,最重要的是严寒机密。由此可见周全与保密的重要,应当谨慎地遵循这些规律。让对方一放,是为了侦察他的真情;让对方封闭,是为了坚定他的诚心。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使对方的实力和计谋全部暴露出来,以便探测出对方的程度和数量。圣人会因此而心思索,如不能探测出对方的程度和数量,圣人会为此而自谓封闭,或者是通过封闭来自我约束;或者是通过封闭使别人被迫离开。开放和封闭是世界上各种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开放和封闭都是为了使事物内部对立的各方面发生变化,通过一年四季的开始和结束使万物发展变化。不论是纵横,还是离开、归复、反抗,都必须通过开放或封闭来实现。
开放和封闭是万物运行规律的一种体现,是游说活动的一种形态。人们必须首先慎重地考察这睦变化,事物的吉凶,人们的命运都系于此。口是心灵的门面和窗户,心灵是精神的主宰。意志、情欲、思想和智谋都要由这个门窗出入。因此,用开放和封闭来的把守这个关口,以控制出入。所谓“捭之”,就是开放、发言、公开;所谓“阖之”,就是封闭、缄默、隐匿。阴阳两方相谐调,开放与封闭才以有节度,才能善始善终。所以说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嗜好、财货、得意、情欲等,属于“阳”的一类事物,叫做“开始”。而死亡、忧患、贫贱、羞辱、毁弃、损伤、失意、灾害、刑戳、诛罚等,属于“阴”的一类事物,叫作“终止”。凡是那些遵循“阳道”的一派,都可以称为“新生派”,他们以谈论“善”来开始游说;凡是那此遵循“阴道”的一派,都可以称为“没落派”,他们以谈论“恶”来终止施展计谋。
关于开放和封闭的规律都要从有阳两方面来试验。因此,给从阳的方面来游说的人以崇高的待遇,而给从阴的方面来游说的人以卑下的待遇。用卑下的来求索微小,以崇高来求索博大。由此看来,没有什么不能出去,没有什么不能进来,没有什么办不成的。用这个道理,可以说服人,可以说服家,可以说服国,可以说服天下。要做小事的时候没有“内”的界限;要做大事的时候没有“外”有疆界。所有的损害和补益,离去和接近,背叛和归附等等行为,都是运用阴、阳的变化来实行的。阳的方面,运动前进;阴的方面,静止、隐藏。阳的方面,活动显出;阴的方面,随行潜入。阳的方面,环行于绺和开端;阴的方面,到了极点显就反归为阳。凡是凭阳气行动的人,道德就与之相生;凡是凭阴气而静止的人,开拓热就与之相成。用阳气来追求阴气,要靠道德来包容;用阳气来结纳阳气,要用外来约束。阴阳之气相追求,是依据并启和关闭的原则,这是天地阴阳之道理,又是说服人的方法,是各种事物的先异,是天地的门户。
“四大国学”经典是什么?
以下是十部被广泛认为是国学经典的著作,可以一生反复阅读: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强调道德修养和人伦关系。大学:是《四书五经》中的一部分,讲述了追求个人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的方法,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庸:同样是《四书五经》之一,阐述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即在行为和情感上保持适度平衡。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包含了风、雅、颂等各种体裁的古代诗歌,具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礼记:记录了古代礼仪制度,着重强调社会秩序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易经:阐述了自然和人事之间的关系,描述了八卦和变卦的哲学原理,被广泛应用于预测和决策。资治通鉴:是一部中国古代较为完整的通史,从夏朝到五代共计21个历史时期,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变迁。孟子:收录了孟子的言论和思想,强调仁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视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的道家经典,强调返璞归真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庄子:描述了庄子的思想,强调无为而治、禅悟和追求人生的自由和无拘无束。通过不断读阅这些国学经典,你将有机会深入探索古代中国的文化、思想和智慧,对人生、道德、社会关系和自我修养等方面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以下几个方向可以帮助你更深入地探索和理解经典著作
注释和研究资料:国学经典往往有多个版本和注释,阅读不同版本的注释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含义和背景。此外,查阅相关的研究资料和评论也能提供对经典著作的深度洞察。
解读和诠释:考虑寻找现代学者对经典著作的解读和诠释,这有助于将古代文本与当代语境相联系。了解不同学者的观点和解释,可以拓宽你对这些经典的理解和解读。
国学经典教材有哪些?
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国学经典分别为:《周易》、《老子》、《论语》和《孙子兵法》
1《周易》
作者是姬昌。三易之一。儒家尊为六经之首。玄学、道教奉为三玄之一对其性质,认识不一,主要有以下观点,(1)卜筮书。《周易·系辞上》具体介绍大衍之数的卜筮法,卦爻辞中有大量的吉凶占语,史书认为《易经》之所以免遭秦火,正因其为卜筮书。
《周易》由《易经》和《易传》组成。因为《周易》中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尤其经过《易传》解释和发挥,其哲理化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周易》遂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典籍。也正是这个原因,《周易》得到了汉代统治者的青睐,由原来卜筮之书,而成为官方安邦治国、修身养性的哲学之书,被称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
2《老子》
《道德经》,又名《老子》,或称《五千言》,是道家学派最具权威的经典著作,它文约意丰,涵盖哲学、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为学、修身的宝典。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奇书,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论语》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一串的意思,语是话语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建议汉武帝纳儒家思想,于是便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主要由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
《论语》,圣人之学,载道之学,君子治天下之学也。
4《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The Art of War》,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克劳塞维茨) ,《五轮书》(宫本武藏) )。
《孙子兵法》是中国最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可能包括孙武后学弟子们写作的内容,也可能有很多篇已佚失),但司马迁《史记》亦有记载,(孙武)以兵法见於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一般称《孙子兵法》都是说有十三篇。
国学经典鬼谷子:抵戏第四原文译文
爱国报国篇 ?
1、《满江红·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译文:倚在栏杆旁,我不由得怒发冲冠, 一场潇潇秋雨刚刚停歇。 ?举目远望,仰天长啸,万千思绪,奔涌激烈。为祖国奋斗,三十年的功名,自当视若尘土;与敌人周旋,八千里的征程,何惧披星戴月。千万不要随便虚掷了少年时光,等到头发白了才徒自悲切! ?靖康年间的国耻啊,还没洗雪;臣子的复仇之恨啊,何时能灭? ?驾起远征的战车吧,直把那贺兰山踏裂!壮志凌云,饿了就饱餐敌人肉;谈笑风声,渴了就痛饮敌人血。期待着这一天吧,让我们从头收拾好旧日的山河,向祖国献捷!
2、《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
程功积事,推贤而进达之;不望其报,君得其志;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其举贤援能有如此者!
译文:考察他们的功劳和事迹,推荐贤才,使他们得到任用。儒者并不希望得到回报,只是为了合乎君主的意志。只要对国家有利,不求个人富贵。其推举和提拔贤能之士就是这样的。
道德修养篇
1、《荀子·不苟》
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正义[1]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言己之光美,拟于舜、禹,参于天地,非夸诞也;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非慑怯也;刚强猛毅,靡所不信,非骄暴也。以义变应、知当曲直故也。《诗》曰:“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此言君子能以义屈信变应故也。
译文:君子推崇别人的德行,赞扬别人的优点,并不是出于谄媚阿谀;公正地议论、直接地指出别人的过错,并不是出于诋毁挑剔;说自己十分美好,可以和舜、禹相比拟,和天地相并列,并不是出于浮夸欺骗;随着时势或退缩或进取,柔顺得就像香蒲和芦苇一样,并不是出于懦弱胆怯;刚强坚毅,没有什么地方不挺直,并不是出于骄傲横暴。这些都是根据道义来随机应变、知道该屈曲就屈曲该伸直就伸直的缘故啊。《诗》云:“该在左就在左,君子在左无不可;该在右就在右,君子在右也常有。”这说的是君子能根据道义来屈伸进退随机应变的事。
2、《心不在焉》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译文: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勤学励志篇
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译文:要广博地学习,要详细地求教,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能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能终止。
2、《任末好学勤记》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克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缚]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
译文:任末14岁,背着书籍跟从老师学习,不怕艰难险阻。他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凭借什么成功呢?他贫穷无家,有时依靠在树木的下面,编织茅草做成小屋。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就用星星和月亮的光照着看书,昏暗时就捆绑麻蒿点燃照明。平日里每当看书看到领会意义的地方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用来记下这件事,其他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经常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临终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热爱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
国学经典:《论语学而》原文及翻译
#能力训练# 导语万物都有规律存在,任何事情都有对立的两方面。有时彼此距离很近,却互相不了解;有时互相距离很远,却彼此熟悉。距离近而互相不了解,是因为没有互相考察言辞;距离远却能彼此熟悉,是因为经常往来,互相体察。下面是 分享的国学经典鬼谷子:抵戏第四原文译文。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
物有自然,事有合离。有近而不可见,有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
戏者,罅也。罅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戏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戏之理也。
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身;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其施外兆萌牙□之谋,皆由抵戏。抵戏之隙为道术用。
天下纷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鼠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牙戏罅。圣人见萌牙戏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诸侯相抵,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
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戏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圣人者,天地之使也。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可以检下。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
注释
抵:抵塞。
戏:隙。
抵戏:意为堵塞有缺漏的地方。
译文
万物都有规律存在,任何事情都有对立的两方面。有时彼此距离很近,却互相不了解;有时互相距离很远,却彼此熟悉。距离近而互相不了解,是因为没有互相考察言辞;距离远却能彼此熟悉,是因为经常往来,互相体察。
所谓“”就是“瑕罅”,而“罅”就是容器的裂痕,裂痕会由小弯大。在裂痕刚刚出现时,可以通过“抵”使其闭塞,可以通过“抵”,使其停止,可以通过“抵”使其变小,可以通过“抵”使其消失,可以通过“抵”而夺取器物。这就是“抵”的原理。
当事物出现危机之初,只有圣人才能知道,而且能单独知道它的功用,按着事物的变化来说明整理,了解各种计谋,以便观察对手的细微举动。万事万物在开始时都像秋毫之末一样微小,一量发展起来就像泰山的根基一样宏大。当圣人将行政向外推行时,*佞小人的一切阴谋诡计,都会被排斥,可见抵原来是一种方法。
天下*不止,朝迁没有贤明的君主,官吏们没有社会道德。小人谗言妄为,贤良的人才不被信用,圣人逃匿躲藏起来,一些贪图利禄,*诈虚伪的人飞黄腾达,君主和大臣之间互相怀疑,君臣关系土崩瓦解,互相征伐,父子离散,骨肉反目,就叫做“轻微的裂痕”。当圣人看到轻微的裂痕时,就设法治理。当世道可以治理时,就要取弥补的“抵”法,使其“”得到弥合继续保持它的完整,继续让它存在下去;如果世道已坏到不可治理时,就用破坏的“抵”法(彻底把它打破“,占有它并重新塑造它。或者这样“抵”,或者那样“抵”;或者通过“抵”使其恢复原状,或者通过“抵”将其重新塑造。对五帝的圣明政治只能“抵而塞之”;三王从事的大事就是了解当时的残*治,从而夺得并重新建立。诸候之间互相征伐,斗争频繁,不可胜数,在这个混乱的时代,善于斗争的诸候才是强者。
自从天地之间有了“合离”、“终始”以来,万事万物就必然存在着裂痕,审不可不研究的问题。要想研究这个问题就要用“捭阖”的方法。能用这种方法的人,就是圣人,圣人是天地的倒霉。当世道不需要“抵A"r时候,就深深地隐居起来,以等待时机;当世道有可以“抵”弊端时,对上层可以合作,对下属可以督查,有所依据、有所遵循,这样就成了天地的守护神。
国学经典:《论语学而》原文及翻译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原文
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1),鲜(2)矣仁。?
注释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评析
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