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的诗意

1、赏析:

2、豁达洒脱的情怀。全诗用语精当,感情表述真切。

3、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4、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5、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

6、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

7、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8、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

9、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0、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11、赏析:

12、原文:

13、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14、(一)

15、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16、穷:尽,使达到极点。

17、未到江南先一笑,

18、《登飞来峰》

19、作者:杜甫

20、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21、jzd365.com更多诗句扩展阅读

22、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23、岳阳楼上对君山。

24、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25、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26、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

27、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28、依:依傍。

29、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

30、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31、诗意:

32、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33、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34、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

35、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36、乾坤:指日、月。

37、投荒万死鬓毛斑,

38、这句写风雨凭栏时所见君山。绾(音晚)结:(将头发)向上束起。湘蛾:《楚辞九歌》中的湘君和湘夫人,相传即帝舜二妃娥皇和女英,君山是她们居住的地方。鬟:发髻。十二鬟:是说君山丘陵起伏,有如女神各式各样的发髻。

39、乘:驾。

40、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41、独上高褛,可以望洞庭湖;楼在岳阳城西门上,和湖还有一段距离,则在风雨中又不能在银山堆里看青山,所以只好出之以想象,而将其认作湘峨鬟髻了。刘禹锡《望洞庭》云: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雍陶《望君山》云:应是水仙梳洗罢,一螺青黛镜中心。可能给黄庭坚以某种启发,给他提供了想象的依据。

42、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下这样的结论绝不是哪一个人,更不是我硬要往开封人脸上贴金。《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可见对此诗的器重。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有人说此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但我以为也决非全部子虚乌有,李白写的有关黄鹤楼的诗,我手头就有两首:一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另一首为《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虽都与黄鹤楼有关,然皆另有所托,并非完全写景。同时他的《鹦鹉洲》前四句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句法何其相似。其《登金陵凤凰台》诗亦如此,都有明显仿崔诗格调的痕迹。因此,既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两句非李白之言,承认崔诗绝好,对于李白来说还是可以认定的。《沧浪诗话》(严羽)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虽然有争议,如胡应麟称杜甫的《登高》为古今七律之冠,但也确是代表大家意见的中肯之语。这样一来,崔颢的《黄鹤楼》名气就更大了。

43、《登鹳雀楼》

44、乘:驾。

45、作者:崔颢

46、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47、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8、川:平原。

49、戎马:指战争。

50、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51、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52、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

53、汉阳:地名,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5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55、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56、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57、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58、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59、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60、更:替、换。

6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62、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

63、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64、本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本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65、后:未来。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66、瞿塘:峡名,在四川省奉节县附近。滟滪(音艳预)关:滟滪堆是矗立在瞿塘峡口江中的一块大石头。附近的水流得非常急,是航行很危险的地带。古代民谣有滟滪大如襆(音浮),瞿塘不可触的话。因其险要,故称之为关。生入关:东汉班超从军西域三十一年,年老思归,有但愿生入玉门关的话。此用其语。

67、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68、诗意:

69、注释:

70、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71、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72、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73、跳珠:跳动的珍珠,形容雨大势急。

74、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75、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76、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77、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78、生入瞿塘滟滪关。

79、注释:

80、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8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82、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8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84、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分裂。

85、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

86、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87、《登黄鹤楼》

88、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89、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90、注释:

91、登幽州台歌的诗意

92、译文:

93、《登幽州台歌》

94、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

95、黄鹤楼的诗意

96、原文:

97、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

98、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99、白日:太阳。

100、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101、赏析:

102、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103、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104、原文:

105、乡关:故乡。

106、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从结构脉络上说,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107、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08、诗意:

109、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110、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111、眼:视线。

112、满川风雨独凭栏,

113、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

114、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115、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116、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句式为:

117、《望湖楼醉书》

118、赏析:

119、煮不熟、槌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黄庭坚与之相比,似乎还未能完全忘怀得失。这种气质上的差异,很准确地表现在作品中,是读者所应当注意的。

120、去:离开。

121、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122、绝妙!相传李白写下了四句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怀: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后人乃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搁笔亭,以志其事。重檐复道,成为燕游之所。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123、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

124、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125、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

126、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下临洞庭湖。君山是洞庭湖中的一座小岛。

127、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128、空:只。

129、赏析:

130、去:离开。

13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132、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13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134、赏析:

135、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峰在绍兴市区,而峰上更有应天塔,登塔可俯瞰全城,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136、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37、空:只。

138、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开头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二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三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末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

139、前:过去。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140、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141、登黄鹤楼的诗意

142、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43、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144、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此诗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145、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146、可惜不当湖水面,

147、投荒:贬官到荒僻的地方。

148、凭轩:靠着窗户。

149、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领袖,也是文学史上一位有争议的人物,他的业绩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对他的评价,也随着历史上文艺思潮及价值观的不同而大有高低。

150、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15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152、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

153、空悠悠:深,大的意思

154、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

155、返:通返,返回。

156、(一)

157、作者:陈子昂

158、诗意:

159、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160、悠悠:久远的意思。

161、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162、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

163、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164、江南:这里泛指长江下游南岸。包括作者的故乡分宁在内。

165、同时,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句式为:

166、(二)

167、缘:因为。

168、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

169、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170、作者:崔颢

171、原文:

172、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

173、注释:

174、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17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76、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177、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178、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179、第二首诗写凭栏远眺洞庭湖时的感受。满川风雨,隐指作者所处的恶劣的政治形势。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困苦的环境中,他还兴致勃勃地凭栏观赏湖山胜景,足见其胸次之高。次句写凭栏时所得印象,说放眼远望,君山众峰的形状好像湘水女神盘结起的十二个发髻,写出了君山的灵秀之气。三四句推开一步,设想如能在湖风扑面白浪掀天的波心浪峰上,细细观赏君山,当是何等的惬意!银山堆里看青山,以简洁的笔墨,写出了极为壮丽景观。诗人忧患余生,却能以如此开阔之胸襟,写出如此意气风发的诗句,千载之下,令人钦佩不已。

180、《黄鹤楼》

181、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182、忽:突然。

183、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184、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185、遮:遮盖,遮挡。

186、(二)

187、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

188、译文:

189、注释:

190、赏析:

191、绾结湘娥十二鬟。

192、登飞来峰的诗意

193、空悠悠:深,大的意思

194、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195、返:通返,返回。

19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197、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198、赏析:

199、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200、作者:王之涣

201、历历:清楚可数。

202、历历:清楚可数。

203、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204、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205、塔:铁塔。

206、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207、简练、通顺这几个事项。想要提升孩子的语言文字能力,可以阅读经典古诗词。那么,你会不会也去写诗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登鹳雀楼的诗意,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208、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

209、注释:

210、原文:

211、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

212、诗意:

213、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14、川:平原。

215、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21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217、关山北:北方边境。

218、作者:崔灏

219、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220、《登黄鹤楼》

221、登鹳雀楼的诗意

222、注释:

223、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224、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225、注释:

226、作者:苏轼

227、千里目:眼界宽阔。

228、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下这样的结论绝不是哪一个人,更不是我硬要往开封人脸上贴金。《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可见对此诗的器重。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有人说此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但我以为也决非全部子虚乌有,李白写的有关黄鹤楼的诗,我手头就有两首:一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另一首为《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虽都与黄鹤楼有关,然皆另有所托,并非完全写景。同时他的《鹦鹉洲》前四句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句法何其相似。其《登金陵凤凰台》诗亦如此,都有明显仿崔诗格调的痕迹。因此,既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两句非李白之言,承认崔诗绝好,对于李白来说还是可以认定的。《沧浪诗话》(严羽)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虽然有争议,如胡应麟称杜甫的《登高》为古今七律之冠,但也确是代表大家意见的中肯之语。这样一来,崔颢的《黄鹤楼》名气就更大了。

229、银山堆里看青山。

230、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231、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232、《登岳阳楼》

233、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

234、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235、赏析:

236、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237、悠悠:飘荡的样子。

238、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239、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240、悠悠:飘荡的样子。

241、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242、乡关:故乡。

243、注释:

244、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245、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

246、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

247、望湖楼醉书的诗意

248、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249、作者:王安石

250、诗意:

251、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252、川:这里指洞庭湖。

253、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254、作者:黄庭坚

255、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256、怆然:悲伤凄恻的样子。涕:古时指眼泪。

257、念:想到。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258、《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259、原文:

260、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261、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